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
〔摘要〕理论对进行了心理学方面的思考:童话的内容反映了儿童生活中面临的主要冲突,是儿童迷恋童话的重要原因;童话的结构体现了儿童的矛盾逐渐解决的过程,显现了童话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童话的幻想性说明了童话对儿童心理成长产生作用的心理学机制。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把童话运用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
〔关键词〕心理分析;童话故事;儿童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4-0030-03
一、心理分析理论对童话的理解
童话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飞上枝头做凤凰的灰姑娘,昏死在玻璃棺材中的白雪公主,从大灰狼肚皮中钻出来的小红帽……这些伴随着儿童成长的故事,在孩子面前“闪现对另一种生活的希望之光,在那种生活里,有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在跃动着,幻现着更美好的生活”,它们对孩子“智慧的增长,起十分肯定的影响”。我们对童话的需求亦是有目共睹的。当人类的高尚感、神圣感、想象力不断被损失、被放弃,当社会的悠久规范和价值观持续被颠覆、被解构,当今天的孩子们或被沉重的书包压迫得透不过气,或被感官化、平面化、碎片化的文化消费导入莫名其妙的精神亢奋状态……挽留童话的渴望便一次又一次执着地涌现在我们心头。
为什么人类,尤其是儿童,对童话故事如此痴迷?它能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想法?心理分析理论有助于思索这些基本问题。该理论把童话故事和人类的心灵紧密联系起来,认为童话反映了人类心理最原始的部分。(Sigmund )认为,成人将其的担忧、内疚和愿望的实现在梦中以象征的方式安全地表现出来,儿童则可以依靠犹如梦一样的童话,宣泄自己的不安、恐惧、仇恨等消极情感。弗罗姆(Erich Fromm)则把童话称作“被成人遗忘的语言”,但这仅仅是被意识所遗忘,因为童话所包含的民间智慧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儿童的无意识之中。他认为童话通常以儿童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释社会习俗,尽管儿童必须等到长大以后才能完全理解这些习俗,但这却使儿童在无意识层面上深刻地习得了人类的智慧、社会习俗和种种美德。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贝特尔海姆(Bruno Bettelheim)出版了《童话的作用》(The Uses of Enchantment: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Fairy Tales)一书,这本用心理分析理论来思考童话的论著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国外的研究表明,利用心理分析理论研究童话是一种趋势,审视国内的类似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将立足于心理分析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童话的意义,以探讨童话研究中人们经常遇到又容易被忽视的一些基本问题:儿童为什么喜欢童话,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何在;童话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有何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基础教育的童话教学中发挥这种作用。
二、童话的心理蕴涵
(一)主题内容——儿童喜欢童话的原因
现有的心理水平与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发展的动力。心理分析学派认为,儿童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为自我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冲突。这些冲突是由个体目前的心理水平和新的需求之间的偏差带来的,自我的力量将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得到增强。童话故事能够博得儿童的青睐,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童话故事提供了反映儿童心理发展冲突的主题内容。
1.内容之一:母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