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你能把盐递给我吗?”
——面对这个问题,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A、把它看作一般疑问句,然后仅回答“能”,不作出任何反应。
B、把它看成要盐的间接要求。
内心愿望的外显:对B的选择说明个体具有了一定的“心理知识”——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
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在日常认知中我们总是论及心理状态、推知他人的意图和信念、通过推测心理状态而预测人们的行为。
了解心理理论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深入考察的社会,而且为社会认知发展领域内的许多研究课题提供了某种联系纽带。
一、对儿童的心理知识发展的研究
第一个浪潮直接或间接地源于皮亚杰的理论与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对心理知识的认识是经由中心逐渐发展的;
第二个浪潮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关于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研究;
第三个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关于儿童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的研究。
早期知识的建构
朴素物理学知识
朴素生物学知识
朴素心理学知识
二、什么是心理理论?
对“心理理论”的探讨源于Premark和Woodruff(1978)对“黑猩猩是否拥有心理理论?”这一问题的探究。这里的“心理理论”就是指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这种能力实为一个推理系统,包含了一系列抽象、连贯的因果解释,使个体能借助于信念、愿望等无法观测的心理状态,来解释和预测行为。
概括起来说:心理理论就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与预测的能力。
三、心理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
四、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测试儿童的“错误信念”
错误信念(False Beief)
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要通过有关错误信念的测试,儿童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对事物形成正确观点(信念);
2、知道信念有正、误之分;
3、明白正、误的信念可共存。
意外转移任务
儿童观看实验者和一个叫马克西的男孩一起在房间里的图像。实验者在马克西面前把一块巧克力藏在一个盒子下面。然后马克西离开房间一会儿,当他不在时,实验者把巧克力移到另一个地方藏起来。问被试儿童巧克力实际在何处,以及当马克西回来后,他会在什么地方寻找巧克力。
表征变化任务
向儿童呈现一个玩具的盒子并问儿童里面是什么。儿童一般回答:“玩具”。然后让儿童看见向玩具盒里放一支铅笔。问儿童,如果现在过来另外一个小朋友,他会认为玩具盒里装的是什么。
测试结果与分析
3岁的儿童不能完成上述两种任务。他们认为主人公会根据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不理解主人公会根据他的错误信念行动。4岁的儿童能完成。
为了正确回答马克西会在哪里找巧克力的问题,儿童必须知道他人有思想和信念,对错取决于他人现在的知识,他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
五、愿望心理学到信念心理学
2岁:愿望心理学。了解愿望、知觉、、行为和结果之间的简单因果。
3岁:愿望-信念心理学。开始认识信念是心理表征,既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不同人之间可能不同。但仍用愿望而非信念来解释行为。
4-5岁:信念-愿望心理学。具有了心理表征理论,认识到事实可以用不同方式表征。
信念心理学:表征有所不同!
相对于某个真实的客体或事件,表征可能是错误的(错误信念。但该信念的持有者认为是正确的!)
相对于某种心理状态,行为可能是与其不一致的(悲哀者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