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发展:表现和机制*
皮忠玲莫书亮(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摘要婴儿心理理论发展研究是探索人类社会起源、发生和发展的重要领域。从联合注意、理解、意图理解、愿望理解和错误信念理解等方面分析了几个月至3岁左右的婴儿心理理论发生和发展的研究现状。为了探讨3岁以下婴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者发展了一些适合婴儿语言和行为发展特征的非言语和言语测试任务,包括非言语自发―反应错误信念任务、言语自发―反应错误信念任务,同时也采用眼动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考察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和发展机制。婴儿心理理论的发生和发展在不同测试任务上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这与认知功能(如语言、执行功能)的发展、环境因素(如家庭、同伴、文化)以及神经系统发育有关。也有一些最新研究从心理理论发生和发展的基因、激素水平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婴儿;心理理论;研究范式
分类号B844
1引言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情绪、意愿和信念等的认识,以及据此对行为进行因果性解释和预测(Flavell,2004)。近30年来,大量研究采用经典错误信念任务作为个体是否获得心理理论的标志。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幼儿在4岁左右才能完成错误信念任务。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3岁以下的婴儿不具有心理理论能力。然而人们对于把通过标准错误信念理解测试作为判断个体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唯一标准提出了质疑(Wellman & Liu,2004)。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在理解错误信念之前,已经能够不同程度地理解他人的愿望、情绪和意图等心理状态(Sodian,2011)。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和研究领域的扩大,研究者认为即使13至15个月左右的婴儿仍具有一定的心理理论能力(Onishi & Baillargeon,2005;Surian,Caldi, & Sperber,2007)。本文通过对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概括了婴儿心理理论的表现及其发生发展机制,并提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问题。
2婴儿心理理论的表现
心理理论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认知能力,存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发展过程。在此阶段,个体的联合注意、情绪理解、意图理解、愿望理解和错误信念理解的发展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2.1联合注意
联合注意(jointattention)是指个体追随他人的注意,而使得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同时注意同一物体的过程(Grossberg & Vladusich,2010)。联合注意是个体词汇学习、社会交往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者认为个体在参与社会交往过程中,必须注意他人的行为,理解他人行为的意图,并据此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因此,他们将联合注意视为心理理论出现的萌芽(Baron-Cohen,1994)。
婴儿的联合注意可以分为两类,即反应性联合注意和主动性联合注意。前者是指婴儿根据他人的注视和姿势而注意同一个物体,后者是指婴儿利用自己的姿势、眼睛接触使他人注意某个物体、事件或者他们自己(Mundy & Newell,2007)。虽然联合注意的获得时间至今尚存在争议,但研究者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跟随成年人注视附近的物体(Amano,Kezuka, & Yamamoto,2004;Striano & Stahl,2005;Tremblay & Rovira,2007),12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出现被动的反应性联合注意(Vallotton,2010),并且在这个时期,婴儿对有趣的事物也能够主动发起联合注意(Stahl,Parise,Hoehl, & Striano,2010;Tomasello,Carpenter, & Liszkowski,2007),2岁左右婴儿能够灵活地使用转移注视或手势来达到联合注意(Liszkowski, Carpenter, Striano, & Tomasello,2006)。联合注意是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早期表现,婴儿通过注意他人所关注的和感兴趣的对象以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因此,联合注意作为一种早期的社会认知能力,体现了内隐的、基础的心理理论能力。
2.2情绪理解
情绪理解是指对情绪加工过程有的了解,或者对情绪如何起作用的认识(Pons, Lawson, Harris, & DeRosnay,2003)。Tager-Flusberg和Sullivan(2000)曾提出心理理论包括社会认知成分和社会知觉成分。前者主要和认知加工系统有关,后者则属于人的知觉范畴,包括推断他人的意图、情绪等心理状态。根据这一观点,情绪理解属于社会知觉成分。研究者一般认为情绪理解早于错误信念理解,婴儿在1岁到2岁左右情绪理解能力得到迅速发展(Mumme & Fernald,2003;Nichols,Svetlova, & Brownell,2010)。1岁婴儿开始理解他人的积极和消极情绪(Phillips,Wellman, & Spelke,2002),同时能够对他人的情绪做出反应(Colonnesi,Zijlstra,vanderZande, & Bögels,2012;Geangu,Benga,Stahl, & Striano,2011;Striano & Vaish,2006)。到2岁末的时候,婴儿已经会使用情绪词汇,并且能够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Phillips,etal.,2002)。
目前,对婴儿情绪理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面部表情识别上,它是最早获得的心理理论社会知觉成分(,Riddell,Flora, & Oster,2012)。2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正确区分一系列静态面部表情,如快乐、悲伤、害怕、生气和惊讶等(Schwarzer & Jovanovic,2010)。有研究者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来考察婴儿识别面部表情的神经基础(Hoehl & Striano,2008,2010)。例如,Diego等人(2004)通过比较在躲猫猫游戏中,患母亲的3到6个月大婴儿与正常婴儿识别面部表情(快乐、惊讶和悲伤)的脑电图差异,探讨婴儿识别面部表情时的神经活动,结果发现不管是对母亲还是陌生人,患抑郁症母亲的婴儿都比正常婴儿更少观看面部表情,且他们在观看所有面部表情时都表现出相对更强的右侧额叶脑电活动不对称;两组被试观看伤心面部表情比观看快乐面部表情显示出更强的右侧额叶脑电活动不对称。
Grossmann,Striano和Friederici(2007)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方法比较7个月和12个月大的婴儿在加工快乐与愤怒面部表情时神经过程的差异,发现7个月大的婴儿加工快乐表情时,处于额叶、颞叶和顶叶的电极,在刺激呈现400~600ms期间,记录到的负成分波幅显著更大;而12个月大的婴儿加工愤怒表情时,处于枕叶的电极,在刺激呈现400~600ms期间,记录到的负成分波幅显著更大。上述研究表明,12个月左右的婴儿已经能够识别多种面部表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识别不同表情时的脑区激活状态会发生变化,1岁到2岁左右,婴儿的情绪理解能力迅速发展,到2岁末时,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他人情绪,而且学会使用情绪词汇。
2.3意图理解
意图理解就是对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解(Olineck & Poulin-Dubois,2009)。同样的动作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因,只有理解行动者的意图才能真正理解动作的意义,因此,意图理解是获得心理理论的第一步。与信念理解相比,意图理解不需要表征外部世界,只涉及对外部的态度或者与外部的,所以,它比信念更容易理解(Tomasello,Carpenter,Call,Behne & Moll,2005)。
研究表明,婴儿理解人的意图,首先要了解人的行为是有意图的,而非人的物体虽然也可能出现某种动作,但却不存在意图。Meltzoff(1995)最早采用模仿范式研究了18个月大婴儿的意图理解,他发现即使当实验者在行为中尝试获取目标物失败时,婴儿也会模仿实验者的行为,然而用无生命的物体呈现出类似行为时,婴儿却不会去模仿。这表明18个月大的婴儿已经知道只有人的行为才是有意图的,而非人物体的运动是不会有意图的。
婴儿能够根据人的行为线索理解行为意图。有研究者采用视觉注意范式考察婴儿的意图理解。在视觉注意范式中,实验包括练习阶段和实验阶段。在练习阶段,让婴儿观看成人做出的一系列行为,通过提供姿势或者盯视线索以使婴儿了解成人的行为模式。在实验阶段,成人做出与练习阶段的行为意图相符或者不相符的两种行为,然后比较婴儿注视这两种行为的时间,如果婴儿注视与意图不相符行为的时间更长,则意味着婴儿能够理解他人意图;反之,如果婴儿注视两种行为的时间没有差异,则意味着婴儿不能理解行为意图。另外一种测试婴儿是否理解成人行为意图的方法是,在实验阶段,成人在做出某种行为时会短暂停顿,记录婴儿首次注视的物体或者地点,如果婴儿注视的物体或者地点是成人的行为要实现的目标,则意味着婴儿能理解行为意图,否则,意味着婴儿不能理解成人的行为意图(Luo & Johnson,2009;Saylor,Baldwin,Baird, & LaBounty,2007)。Behne,Carpenter和Tomasello(2005)采用这种方法考察了14个月大、18个月大和24个月大的婴儿能否理解成人的交流性行为是一种意图行为。在藏玩具游戏中,实验者将玩具藏在箱子里,然后通过指向和注视线索暗示玩具所藏的位置,观察婴儿注视方向或者指向的物体和位置。结果发现即便是14个月大的婴儿也能够注视实验者所暗示的位置或物体。这提示,14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理解他人做出的“指向”或者“注视”行为本身带有交流意图。这表明,理解最基本的交流行为符号可能是婴儿理解他人行为意图的开端,因为心理理论的发展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我们推测这可能是更为复杂的心理理论发展的基础。
婴儿不但可以根据外在行为线索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也可以根据其他符号线索把意图行为和非意图行为区分开。有研究采用模仿范式考察了14个月到18个月大的婴儿是否可以根据声音韵律把意图和非意图行为区别开来。实验者给被试呈现两种行为,即滚动玩偶和推动玩偶,这两种行为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在实验中有意的行为伴随着令人满意的降调发声,而无意的行为则伴随令人意外的升调发声。然后告诉被试“该你了,你来做一下吧”。结果发现,被试根据声音模仿实验者的意图行为要比无意图的偶然行为更多(Sakkalou & Gattis,2012)。表明婴儿可以根据语音语调来推测他人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上述研究表明,婴儿大约从12个月甚至更小的时候,已经能够区分意图行为与意外行为或无生命的物体导致的运动。能够根据行为线索(如注视、手势、姿态)和语言线索推测他人的意图(Brandone & Wellman,2009;Sakkalou,Ellis-Davies,Fowler,Hilbrink, & Gattis,2013;Woodward,Sommerville,Gerson,Henderson, & Buresh,2009)。如前面提到的,婴儿根据他人的注视线索,观察行为的目标物体,这体现了在社会交往中联合注意和信息分享的作用。提示我们,即使意图理解比较容易,但也存在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样,意图理解也可能是以后更为复杂的心理状态理解的基础。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行为出现了掩饰、撒谎和假装,使意图理解变得较为困难,但是行为本身和情境也会提供某些意图信息,只是个体的经验对准确的意图理解变得更为重要。
2.4愿望理解
愿望和信念被认为是心理理论最重要的心理状态成分,人们普遍相信,对这两种心理状态的理解在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中至关重要(Wellman & Woolley,1990)。因此,Ziv和Frye(2003)指出,心理理论是基于信念、愿望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作用,我们是根据他人的信念和愿望来理解其行为。愿望理解也可以采用类似于错误信念任务的故事法进行测量。例如,给被试讲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物A和B都想参加同一个活动(唱歌),当B停止唱歌而去打网球的时候,实验者会问及被试有关B原来的愿望,根据被试的回答判断其是否理解了故事人物的愿望。如果被试回答的是B一开始参加的活动,则认为被试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愿望,如果被试回答的是B现在正在从事的活动,则认为被试错误理解他人的愿望(Rakoczy,Warneken, & Tomasello,2007)。
研究者一般认为愿望理解要比信念理解简单,3岁幼儿能够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愿望,且愿望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或者情绪(Wellman,Phillips,第8期皮忠玲等:婴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表现和机制1411 & Rodriguez,2000)。例如,Rakoczy等人(2007)采用类似于错误信念任务的故事法考察3岁幼儿理解冲突愿望的能力,他们分别采用涉及被试自己愿望的冲突愿望任务和不涉及被试自己愿望的任务。在涉及被试自己愿望的冲突愿望任务中,同时给被试呈现两张贴画,但是只能选择一张贴在册子上,其中一张是被试自己喜欢的,另一张是玩偶Rudi喜欢的,Rudi会告诉被试自己喜欢哪一张贴画,被试的任务就是选择玩偶喜欢的贴画。而在不涉及被试自己愿望的任务中,与前一个任务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这个任务中被试是以第三者的角色参与这个任务,即一张贴画是玩偶Peter喜欢的,另一张是玩偶Susi喜欢的,被试的任务就是选择其中一个玩偶喜欢的贴画。结果表明,不管任务中是否涉及被试自己的愿望,3岁幼儿都能够正确理解冲突愿望,并且能够根据愿望是否满足来预测个体的情绪。然而,也有研究者持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3岁以下婴儿只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愿望,而对于比较复杂的愿望,他们直到能够理解信念时才能理解(Nguyen & Frye,1999)。例如,Atance,Bélanger和Meltzoff(2010)采用给礼物任务(gift-givingtask)考察3岁、4岁和5岁幼儿的愿望理解能力,在任务中,实验者向幼儿同时呈现一个玩具和一本杂志(幼儿喜欢玩具,母亲喜欢杂志),实验者在任务中没有告诉被试母亲喜欢的礼物,幼儿的任务是为母亲选择一份礼物,3岁幼儿不能正确识别母亲的愿望,总是选择玩具作为礼物,因此,他们认为当他人的愿望与自己的愿望冲突时,3岁以下婴儿不能理解冲突愿望。
上述研究的结论并不矛盾,导致这些结果不一致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研究者采用的实验任务之间存在差异,如Rakoczy等人(2007)采用的冲突愿望任务中,实验者告诉被试玩偶的愿望,而在Atance等人(2010)采用的给礼物任务中并没有告诉被试,对方想要的礼物。Rakoczy等人对比被试在涉及被试自己愿望的冲突愿望任务和不涉及被试自己愿望的任务中的表现,发现当他人愿望与幼儿自己的愿望冲突时,3岁幼儿理解这两种冲突愿望比不涉及自己愿望要难一些,完成涉及自己愿望的冲突愿望任务中需要被试抑制自己的愿望,需要执行功能的参与,这可能也是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第二,个体对愿望的理解包括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即简单愿望的理解先发展,然后是冲突愿望理解,研究者一般认为,2、3岁的婴儿获得理解简单愿望的能力,直到5岁左右,幼儿能够理解他人更加复杂的愿望(苏彦捷,俞涛,傅莉,王彦,2005)。
2.5错误信念理解
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物或某事的一种看法或态度,是对外部世界的表征(王美芳,陈会昌,2001)。根据信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个体所拥有的某种信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当人们的信念与外部现实世界不相符时,我们称之为错误信念。错误信念理解是心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婴儿是否能够理解错误信念一直以来都是家争议的问题。
心理理论提出以后,Wimmer和Perner(1983)发展了标准错误信念任务(包括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来研究幼儿对错误信念的理解。He,Bolz和Baillargeon(2011)称这类任务为引导―反应错误信念任务(elicited-responsetasks)。
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质疑引导―反应错误信念任务对婴儿的适用性,他们认为引导―反应错误信念任务低估了婴儿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婴儿之所以不能通过引导―反应错误信念任务,是因为此类任务太过复杂,不仅需要被试记住多个人的信念,同时还需要执行功能(即反应选择和反应抑制过程)的参与(Scott,He,Baillargeon, & Cummins,2012)。研究者认为,婴儿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表明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例如,Wilson,Smith和Ross(2003)采用生态学效度较高的研究方法考察2岁和4岁婴幼儿的说谎出现时间和频率,他们拍摄并分析婴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日常生活短片,发现即使是2岁的婴儿也会说谎,如当婴儿扯哥哥的耳朵,然后哥哥打他的脸,婴儿会跑去找妈妈,对妈妈说,哥哥把他推倒在地上。因此,3岁以下的婴儿不能通过引导―反应任务可能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具备错误信念理解能力。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尝试发展适用于测量3岁以下婴儿错误信念理解的任务,以减少引导―反应错误信念任务所需要的认知负荷。Clements和Perner(1994)曾采用预期―观看自发反应错误信念任务(anticipatory-lookingspontaneous-responsefalsebelieftask)进行了研究。在他们的实验任务中,设置了两个老鼠洞,婴幼儿看到一只老鼠Sam将物体藏到其中一个洞前的盒子里,当Sam睡着的时候,物体被移到另一个洞前的盒子里。当Sam再次出现的时候,实验者要求婴幼儿预期Sam会去哪个盒子寻找,观察婴幼儿首先观看的盒子。他们发现,当Sam再次出现后,3岁的幼儿会观看物体原来的那个位置,而2岁5个月大到2岁10个月大婴儿会观看物体现在所在的盒子。他们的实验表明,3岁幼儿已经发展了错误信念理解能力,而2岁婴儿没有。
Onishi和Baillargeon(2005)发展了适用于3岁以下婴儿的另一种研究范式,即期望―违反自发反应任务(violation-of-expectationspontaneous-responsetasks),他们采用这一任务考察15个月大婴儿的错误信念理解,在此任务中,婴儿观察到演员将玩具藏在一个地方,他离开后,玩具被移至另一个地方,接着,有两种实验情景,一种是婴儿看到演员在玩具原来的位置寻找(与错误信念一致),另一种是演员在玩具现在的位置寻找,他们发现,当演员在玩具现在的位置寻找时,婴儿会注视更长的时间,因此,他们认为1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这一结果与Clements和Perner(1994)的结果不一致,Southgate,Senju和Csibra(2007)认为,这些结果之间的不一致是因为在Clements和Perner的实验任务中还是涉及语言的因素,在他们的任务中,在Sam回来前,实验者会对被试说“我很好奇Sam会去哪里找呢”。因此,Southgate等人(2007)对Clements和Perner的实验任务进行了修改,他们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来考察25个月大婴儿预期演员寻找的位置,他们发现,大部分25个月大婴儿能够正确预期演员的行为。
上述研究表明,与采用引导―反应任务的研究不同,采用自发―反应任务发现15个月大婴儿甚至是更小的婴儿都能完成错误信念任务(Baillargeon,Scott, & He,2010;Evans,Berthiaume, & Shultz,2010;Kovács,Téglás, & Endress,2010;Song & Baillargeon,2008)。然而,有研究者认为3岁以下婴儿在自发―反应任务中表现出来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与4岁以上幼儿在引导―反应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不同的(Sodian,2011),Clements和Perner(1994)将前者称为内隐错误信念理解能力,而后者为外显错误信念理解能力。Low(2010)分别采用引导―反应任务和自发―反应任务考察3岁和4岁幼儿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结果发现,幼儿在自发―反应任务中的成绩与语言、执行功能相关不显著,但是能够显著预测幼儿在引导―反应任务中的成绩,而幼儿的外显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与语言、执行功能显著相关。因此,外显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比内隐性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复杂,它可能依赖于语言和执行功能等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个体对他人错误信念的理解可能经过从内隐到外显的发展过程。
3婴儿心理理论研究新范式
近年来,研究者发展了一些适合研究婴儿心理理论的新任务,用来考察婴儿是否理解错误信念。如非言语自发―反应错误信念任务(nonverbalspontaneous-responsetasks)、言语自发―反应错误信念任务(verbalspontaneous-responsetasks),He,Bolz和Baillargeon(2012)将这些范式统称为自发―反应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