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当代学体系的假设
原假设是关于科学的一般指导性假定,元假设是关于某门特定科学的支持性假定,假设是关于研究对象的假定。
心理学的隐性假设-H. 西蒙
原假设
1.科学包括对事件的观察和对诸如心理和身体的文化结构的运用。
2.知识源自根据这些结构对事件观察的解释。
元假设
1.心理学以生物学为基础。
推论:心理学不是一门自主的学科,它依赖于生物学。
2.生物学包括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的双重角色。
3.心理事件是由专门的生理组织产生的,但不包括整个机体。
假设
1.人类既有身体又有心理。心理不同于行为。
2.已有的心理的结构包括储存和转换的双重属性。
3 经验是由人的心理产生的。
推论:心理是因果的。
4.心理结构作用于转换信息。
推论:人类生活在一个双重的世界——一个外部的物质世界和一个经验外部世界的内部世界(内部世界是转换和重构的)。
5. 因果关系是线性的:输入的加工经历-系列的编码、存储和重构。
6. 人类的认知与电脑程序极其相似,因而可以通过类比电脑程序来有效地研究认知。
7. 环境在认知中所起的唯一作用是提供让大脑来创造自身世界的感觉输入。
8. 心理学强调各种结构,而心理活动仅是这些结构的指标。
心理学的半显性假设(A. 马斯洛)
元假设
1.心理事件以"生物因素为基础"
推论1 :心理学依赖生物学。
推论2 :心理事件由生物学或生物的大脑引起
2. 心理事件部分是独特的,部分是普遍的——普遍成分是受生物影响的。
3. 心理事件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意义的。
4. 心理事件既是自然的又是神秘的。
假设
1.人部分是身体的,部分是心理的或自我的。自我既不同于行为也不同于身体。
推论:心理学优先考虑结构。
2.自我具有生物性决定的价值,它们在社会意义上是中性的或是善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或恶的。
3.生物决定因素是脆弱的,容易被环境所改变。
4 生物学提供了一个需求层次,包括从身体组织的需要到社会和个人的需要。
5.人是自我引发的。
的半显性假设R.谢弗
原假设
1.现实不仅是由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事件构成的,而且也是由事物对于人们的意义("心理现实")构成的。
2. 只有通过运用语言规则,我们才能够最终系统地理解一切。这些规则能提供一致性、确认事实、确定一致性的标准。
元假设
1.心理事件具有意义,而且不能够用物理学或生物学的术语准确地进行描述。这些意义是个体的意义,个体的行动构成了意义,并且在那种意义上是主观的。
2.个体有意识地控制着他们自己的选择和决定着他们自己的命运。
3.描述是解释。把理由描述为行动取代了生理学的("动力学的")建构。
4.人们的行动是最重要的,由实体做出的解释必须与对内部与外部(或心灵与身体)做出的区分一起加以放弃。
假设
1.心理事件是由行动构成的,必须用行动语言来参照。
2. 人类的行动包括选择、设定目标、努力达到目标和寻求意义。
3. 行动不一定必须是可见的。思维、认识、感受、恐惧、想象、幻想像可以听到的言语一样,完全是行动事件。
4. 性爱行为、侵略的行为和冲突在童年期很常见,并对后来的行为具有影响。
5. 许多行动是的、前意识的和意识的。
6. 行动是人与环境共同的产物。
7. 作为叙事的语言构成了经验,而且当前的现实可以从这种叙事中得到建构。没有哪一种叙事比另一种叙事更真实,但每一种叙事都是表述现实的不同方式。
行为分析的隐性假设(B. F. )
元假设
1.心理科学的首要目标是预测和控制。
2.心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仅仅是行为。
3.心物工元论无效,因为只有物理世界存在。
4.环境是行为的原因。
假设
1.环境通过借助于结果的选择来决定行为。
2.行为是被决定的并具有规律。
3.行为有可能被还原为生物学,最终可还原为化学和物理学。
4.行为不能够被还原为生物学。
5.私人事件和公共事件具有同类的物理维度。
6.外部的(公共的)事件受到一致强化,但内部的(私人的)事件却不是这样的。
7.由强化依随而产生的行为改变是生物学的。
8.功能分析的方法将环境自变量与行为因变量联系起来。
9.行为发生在两种主要的功能类型中2 应答性的和操作性的。
10.操作行为可以受到先前刺激的控制。
11.操作行为能最好用三个术语(辨别刺激、操作反应、强化刺激)加以描述,并最好在这三者的功能关系中加以理解。
生态行为科学的半显性假设(R.巴克)
元假设
1.许多自然事件,包括自然环境事件和行为事件,都是有秩序的和有特定模式的。
2.自然界中的许多事件,包括那些包含人类在其中的,发生在相互不可通约的、有组织的周围单元中。
3.环境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4.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自然发生的事件,只有处于其正常的连续状态并且不被打扰或不被分割成孤立的单元的情况下观察,才能被理解。
5.行为是环境的函数。
假设
1.是行为而不是假定的心理或其他结构,提供了数据,并且必须被用于任何描述或分析。
2.行为连同无生命物体和条件一起,形成了有序的和自我维持的模式,并且提供了合理的研究范围。
3.行为的因果关系大部分在于行为背景,而不是个体特质。
4.行为和背景是相互依存的。
5.行为背景不可还原为任何其他水平的事件。
操作原理
1.主题是从研究的范围中而不是从一种理论中到选出来的。
2. 数据是从一种非理论观点出发收集而来的,但之后可以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3. 观察必须是对自然发生的事件的观察并且尽可能地谨慎。
4. 充分的观察要求在被研究的背景附近设置研究基地。它必须是这个社区不可分割的部分。
5. 从复杂到简单进行研究通常是权宜之计。复杂中也许包含一种组织,如果人们从部分入手或者试图通过部分来理解整个事件,将不会发现这种组织。
6. 为了正确理解交豆作用和积累效应,长期的观察可能是必须的。
7 等级测量,其中一些非常小而且也不引人注意,可以被收集起来作为生态关系的指标。
社会建构论的半显性假设(K.格根)
原假设
1.无法确定关于世界的普遍真理。
2.从根本上说,仅有社会事件才可以被认识。
3.个人并不拥有知识。知识仅是发生于社团中的一种关系类型。
4.知识既不是来自于心理(在心理中,世界被表征和在遗传上被安排) ,也不是来自于对世界的观察。
5.人们处于文化和历史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理解世界的表达方式。
6.科学、逻辑学、神话学、、神秘论、舆论和小说同样地断言真理是社会的约定。
7.社会建构主义没有比任何其他理论更强烈地要求获得真理。像其他理论一样,它也是通过重复模式来寻找可理解性的。
8.一个社会团体只能在自己的社团范围内评价或验证其主张,由于文化的差异,它不能评价其他社团的主张。
9.科学可以把"理论的可理解性"作为它对文化最重要的贡献,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
10.使用逻辑和证据并不能保证它们可以超越社会团体,在社会团体中,逻辑和证据处于历史和文化中,但逻辑的一致性可以系统阐述社会建构主义的一部分;也可用于质疑其他的立场。推理证据可以与这种合理性一起使用。
元假设
1.社会建构主义放弃了真理断言,鼓励其他人接受产生可理解性的可能性,并考虑可选择性。
2. 社会建构主义坚持完全的相对论,在任何问题上都不采取任何观点-一元论是科学、道德还是政治问题等,这些问题只能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加以评判。
3. 个人的特征可以被还原为社会团体的话语。
4. 我们用语言而非认知建构世界。真理性断言是包含着命题的词语的并列。
5. 社会话语是知识的唯一形式,而且它不会超越话语产生的社会团体。
假设
1.心理学研究社会话语,而社会话语是知识的唯一基础。
2. 社会话语仅仅在话语发生的局部水平上负载真理或知识。
3. 因果关系并不产生于内部的决定因素,诸如心理、大脑、意志力或其他的个人结构,而仅产生于社会团体。
辩证心理学的半显性假设(K.里格尔)
元假设
1.世上存在的万物都处在不断且必然的变化状态之中。
2.矛盾、对立和斗争构成了这些变化。矛盾是事物所固有的,它是变化的源泉。
推论:科学本身处于不断冲突之中,由此产生不断变化的认识。
3. 类辩证法不是以机体或以环境为中心,而是强调人类与世界之间的交互关系。
4. 辩证法可以是内部的和外部的,它们的交互作用便是心理活动。
假设
1.人类不断作用于世界并改造世界,反过来又被世界所改造。
2. 行为是以连续的方式而不是以独立单元的方式发生的,但是变化可能包含辩证的飞跃。
3. 行为的发生有其前因后果,是历史性的发展。
4. 乎衡和稳定仅是暂时的状态,这源于矛盾的解决,反过来又会产生进一步的矛盾。
5. 因为变化永无止尽,因此关于诸如智力、特质和能力等内在实体或固定特征的假设皆是无放的。
交互行为心理学的显性假设(J.R.坎特)
原假设
1."没有科学关注那些超越科学事业边界的实体或过程。没有科学问题关注那些超越可接触事件及其研究的‘实体'"。
2."科学结构(即有关各种假设、理论和法则的系统阐述)必须米自(研究者)与研究事件的交互行为,而不是把这些结构强加给所研究的事件或者来自非科学来源的科学事业。"
元假设
1."心理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尽管它与其他相关科学发生不断的跨学科联系。"
2."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应该说明事件、操作和理论结构。"
3."心理学体系是不可还原的。"
4."心理学必须摆脱所有的传统哲学的影响。"
5."所有的科学体系都易于变化。"
假设
1."心理学研究交互行为场。"
2."心理场是多成分的。"
3."心理交互行为涉及整个机体的操作,而不是(机体的)某些特定的器官或组织。"
4."心理事件的发生没有任何内部或外部的决定因素。"
5."心理事件是个体发生的。"
6."心理结构是与原始资料事件连续的。"
7."心理事件不仅相Tf.联系于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所研究的事件,而且相互联系于社会事件。"
8."心理事件是从生物的交互行为进化来的。"
操作主观性的隐性假设(W. 斯蒂分森)
原假设是关于科学的一般指导性假定,元假设是关于某门特定科学的支持性假定,假设是关于研究对象的假定。
体系
心理学的隐性假设-H. 西蒙
原假设
1.科学包括对事件的观察和对诸如心理和身体的文化结构的运用。
2.知识源自根据这些结构对事件观察的解释。
元假设
1.心理学以生物学为基础。
推论:心理学不是一门自主的学科,它依赖于生物学。
2.生物学包括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的双重角色。
3.心理事件是由专门的生理组织产生的,但不包括整个机体。
假设
1.人类既有身体又有心理。心理不同于行为。
2.已有的心理的结构包括储存和转换的双重属性。
3 经验是由人的心理产生的。
推论:心理是因果的。
4.心理结构作用于转换信息。
推论:人类生活在一个双重的世界——一个外部的物质世界和一个经验外部世界的内部世界(内部世界是转换和重构的)。
5. 因果关系是线性的:输入的加工经历-系列的编码、存储和重构。
6. 人类的认知与电脑程序极其相似,因而可以通过类比电脑程序来有效地研究认知。
7. 环境在认知中所起的唯一作用是提供让大脑来创造自身世界的感觉输入。
8. 心理学强调各种结构,而心理活动仅是这些结构的指标。
心理学的半显性假设(A. 马斯洛)
元假设
1.心理事件以"生物因素为基础"
推论1 :心理学依赖生物学。
推论2 :心理事件由生物学或生物的大脑引起
2. 心理事件部分是独特的,部分是普遍的——普遍成分是受生物影响的。
3. 心理事件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意义的。
4. 心理事件既是自然的又是神秘的。
假设
1.人部分是身体的,部分是心理的或自我的。自我既不同于行为也不同于身体。
推论:心理学优先考虑结构。
2.自我具有生物性决定的价值,它们在社会意义上是中性的或是善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或恶的。
3.生物决定因素是脆弱的,容易被环境所改变。
4 生物学提供了一个需求层次,包括从身体组织的需要到社会和个人的需要。
5.人是自我引发的。
的半显性假设R.谢弗
原假设
1.现实不仅是由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事件构成的,而且也是由事物对于人们的意义("心理现实")构成的。
2. 只有通过运用语言规则,我们才能够最终系统地理解一切。这些规则能提供一致性、确认事实、确定一致性的标准。
元假设
1.心理事件具有意义,而且不能够用物理学或生物学的术语准确地进行描述。这些意义是个体的意义,个体的行动构成了意义,并且在那种意义上是主观的。
2.个体有意识地控制着他们自己的选择和决定着他们自己的命运。
3.描述是解释。把理由描述为行动取代了生理学的("动力学的")建构。
4.人们的行动是最重要的,由实体做出的解释必须与对内部与外部(或心灵与身体)做出的区分一起加以放弃。
假设
1.心理事件是由行动构成的,必须用行动语言来参照。
2. 人类的行动包括选择、设定目标、努力达到目标和寻求意义。
3. 行动不一定必须是可见的。思维、认识、感受、恐惧、想象、幻想像可以听到的言语一样,完全是行动事件。
4. 性爱行为、侵略的行为和冲突在童年期很常见,并对后来的行为具有影响。
5. 许多行动是的、前意识的和意识的。
6. 行动是人与环境共同的产物。
7. 作为叙事的语言构成了经验,而且当前的现实可以从这种叙事中得到建构。没有哪一种叙事比另一种叙事更真实,但每一种叙事都是表述现实的不同方式。
体系
行为分析的隐性假设(B. F. )
元假设
1.心理科学的首要目标是预测和控制。
2.心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仅仅是行为。
3.心物工元论无效,因为只有物理世界存在。
4.环境是行为的原因。
假设
1.环境通过借助于结果的选择来决定行为。
2.行为是被决定的并具有规律。
3.行为有可能被还原为生物学,最终可还原为化学和物理学。
4.行为不能够被还原为生物学。
5.私人事件和公共事件具有同类的物理维度。
6.外部的(公共的)事件受到一致强化,但内部的(私人的)事件却不是这样的。
7.由强化依随而产生的行为改变是生物学的。
8.功能分析的方法将环境自变量与行为因变量联系起来。
9.行为发生在两种主要的功能类型中2 应答性的和操作性的。
10.操作行为可以受到先前刺激的控制。
11.操作行为能最好用三个术语(辨别刺激、操作反应、强化刺激)加以描述,并最好在这三者的功能关系中加以理解。
生态行为科学的半显性假设(R.巴克)
元假设
1.许多自然事件,包括自然环境事件和行为事件,都是有秩序的和有特定模式的。
2.自然界中的许多事件,包括那些包含人类在其中的,发生在相互不可通约的、有组织的周围单元中。
3.环境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4.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自然发生的事件,只有处于其正常的连续状态并且不被打扰或不被分割成孤立的单元的情况下观察,才能被理解。
5.行为是环境的函数。
假设
1.是行为而不是假定的心理或其他结构,提供了数据,并且必须被用于任何描述或分析。
2.行为连同无生命物体和条件一起,形成了有序的和自我维持的模式,并且提供了合理的研究范围。
3.行为的因果关系大部分在于行为背景,而不是个体特质。
4.行为和背景是相互依存的。
5.行为背景不可还原为任何其他水平的事件。
操作原理
1.主题是从研究的范围中而不是从一种理论中到选出来的。
2. 数据是从一种非理论观点出发收集而来的,但之后可以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3. 观察必须是对自然发生的事件的观察并且尽可能地谨慎。
4. 充分的观察要求在被研究的背景附近设置研究基地。它必须是这个社区不可分割的部分。
5. 从复杂到简单进行研究通常是权宜之计。复杂中也许包含一种组织,如果人们从部分入手或者试图通过部分来理解整个事件,将不会发现这种组织。
6. 为了正确理解交豆作用和积累效应,长期的观察可能是必须的。
7 等级测量,其中一些非常小而且也不引人注意,可以被收集起来作为生态关系的指标。
体系
社会建构论的半显性假设(K.格根)
原假设
1.无法确定关于世界的普遍真理。
2.从根本上说,仅有社会事件才可以被认识。
3.个人并不拥有知识。知识仅是发生于社团中的一种关系类型。
4.知识既不是来自于心理(在心理中,世界被表征和在遗传上被安排) ,也不是来自于对世界的观察。
5.人们处于文化和历史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理解世界的表达方式。
6.科学、逻辑学、神话学、、神秘论、舆论和小说同样地断言真理是社会的约定。
7.社会建构主义没有比任何其他理论更强烈地要求获得真理。像其他理论一样,它也是通过重复模式来寻找可理解性的。
8.一个社会团体只能在自己的社团范围内评价或验证其主张,由于文化的差异,它不能评价其他社团的主张。
9.科学可以把"理论的可理解性"作为它对文化最重要的贡献,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
10.使用逻辑和证据并不能保证它们可以超越社会团体,在社会团体中,逻辑和证据处于历史和文化中,但逻辑的一致性可以系统阐述社会建构主义的一部分;也可用于质疑其他的立场。推理证据可以与这种合理性一起使用。
元假设
1.社会建构主义放弃了真理断言,鼓励其他人接受产生可理解性的可能性,并考虑可选择性。
2. 社会建构主义坚持完全的相对论,在任何问题上都不采取任何观点-一元论是科学、道德还是政治问题等,这些问题只能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加以评判。
3. 个人的特征可以被还原为社会团体的话语。
4. 我们用语言而非认知建构世界。真理性断言是包含着命题的词语的并列。
5. 社会话语是知识的唯一形式,而且它不会超越话语产生的社会团体。
假设
1.心理学研究社会话语,而社会话语是知识的唯一基础。
2. 社会话语仅仅在话语发生的局部水平上负载真理或知识。
3. 因果关系并不产生于内部的决定因素,诸如心理、大脑、意志力或其他的个人结构,而仅产生于社会团体。
非中心论体系
辩证心理学的半显性假设(K.里格尔)
元假设
1.世上存在的万物都处在不断且必然的变化状态之中。
2.矛盾、对立和斗争构成了这些变化。矛盾是事物所固有的,它是变化的源泉。
推论:科学本身处于不断冲突之中,由此产生不断变化的认识。
3. 类辩证法不是以机体或以环境为中心,而是强调人类与世界之间的交互关系。
4. 辩证法可以是内部的和外部的,它们的交互作用便是心理活动。
假设
1.人类不断作用于世界并改造世界,反过来又被世界所改造。
2. 行为是以连续的方式而不是以独立单元的方式发生的,但是变化可能包含辩证的飞跃。
3. 行为的发生有其前因后果,是历史性的发展。
4. 乎衡和稳定仅是暂时的状态,这源于矛盾的解决,反过来又会产生进一步的矛盾。
5. 因为变化永无止尽,因此关于诸如智力、特质和能力等内在实体或固定特征的假设皆是无放的。
交互行为心理学的显性假设(J.R.坎特)
原假设
1."没有科学关注那些超越科学事业边界的实体或过程。没有科学问题关注那些超越可接触事件及其研究的‘实体'"。
2."科学结构(即有关各种假设、理论和法则的系统阐述)必须米自(研究者)与研究事件的交互行为,而不是把这些结构强加给所研究的事件或者来自非科学来源的科学事业。"
元假设
1."心理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尽管它与其他相关科学发生不断的跨学科联系。"
2."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应该说明事件、操作和理论结构。"
3."心理学体系是不可还原的。"
4."心理学必须摆脱所有的传统哲学的影响。"
5."所有的科学体系都易于变化。"
假设
1."心理学研究交互行为场。"
2."心理场是多成分的。"
3."心理交互行为涉及整个机体的操作,而不是(机体的)某些特定的器官或组织。"
4."心理事件的发生没有任何内部或外部的决定因素。"
5."心理事件是个体发生的。"
6."心理结构是与原始资料事件连续的。"
7."心理事件不仅相Tf.联系于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所研究的事件,而且相互联系于社会事件。"
8."心理事件是从生物的交互行为进化来的。"
操作主观性的隐性假设(W. 斯蒂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