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传统议题的深入,新兴议题的不断拓展
语用学传统议题的深入,新兴议题的不断拓展
—— 第十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述评
( 本文已发表在《外语教学》,2007年第6期)
冉永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420)
提要:本文有选择地介绍第十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的重要信息,主要涉及部分新兴议题、传统议题的深入研究与拓展,以及本次研讨会的显著特征,意在让读者了解和把握当今国际语用学的发展趋势,重视热点问题与现象,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语用学的未来发展,并实现语用学研究的国际接轨。
关键词:第十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新兴议题、热点问题、趋势
On the Recent Studies and Trends of Contemporary Pragmatics
Ran Yongping
(Center for Linguistics & Applied Linguistic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China)
This paper offers a survey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Conference (8-13 July, 2007; Göteborg, Sweden) whose theme “computational pragmatics” can be construed to include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language data produced via computer network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which has been termed the pragmatic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Besides those studies on traditional aspects of pragmatics, there have appeared a number of topics addressing new issues, such as, the pragmatic aspects of CMC, E-cohesion---multimodality and interactivity in CMC, politeness in online discussion forums, corpora and methods in CMC discourse analysis, pragmatics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studies of medical and scientific discourses, pragmatics of English lingua franca, parliamentary discourse strategies, comparative studies of professional and institutional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etc.; furthermore, pragmatic interfac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features have been one of the hot topics too. All of the discussions and topics help to provide an enlightening picture of the recent trends in contemporary pragmatics.
Key words: the 10th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Conference; new issues; hot topics; trends
1.会议概况
第十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the 10th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Conference)于2007年7月8-13在瑞典的歌德堡大学顺利召开,有来自英国、美国、德国、瑞典、芬兰、荷兰、俄罗斯、墨西哥、澳大利亚、巴西、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及部分地区的代表1100余人参加,其中著名学者包括国际语用学会主席Sachiko Ide、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Journal of Pragmatics的主编Jacob Mey及创刊主编Hartmud Haberland,Intercultural Pragmatics的主编Istvan Kecskes;还有Jan-Ola Östman,Bruce Fraser,John Heritage,Juliane House,Katarzyna M. Jaszczolt,Charles Coleman,Jens Allwood,Thorstein Fretheim等著名学者,有的是语用学家,有的则是会话分析、语篇分析、语义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专家;此外还吸引了著名心理学家Brian MacWhinney前来参加。
会议收到论文摘要980余份。除6个大会主旨发言外,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共有275个小组发言,另有100个论文的海报贴子(poster)。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大陆、香港、海外工作和学习的多名中国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正如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与笔者交谈时所言,“很高兴见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参加国际语用学大会”,这有利于扩大我们的学术视野,加强与国际学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计算语用学”(computational pragmatics),因此国际著名的语料库语言学家Douglas Biber、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主编Susan Herring以及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语言学著名学者Yorick Wilks分别就语料库语言学和话语分析之间的融合、机助交际(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简称CMC)中的语用现象、语用学与人机对话之间的本质联系等进行了主旨发言,涉及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和新兴领域。
会议期间Benjamins, Blackwell, de Gruyter, Elsevier, Routledge, Palgrave等著名出版公司,以及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爱丁堡大学出版社进行了语言学(包括语用学、文体学、语篇分析、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等)系列图书与期刊展销;著名刊物Journal of Pragmatics进行了创刊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另外,Pragmatics和Intercultural Pragmatics等还进行了刊物宣传,受到参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下面笔者对本次国际语用学研讨会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并扼要介绍部分新兴议题。
2.新兴议题与研究范围
(1)计算语用学
计算语用学(computational pragmatics)就是从计算的视角去研究语言使用和语境之间的关系,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建立对话话语(dialogue utterance)和对话语境(dialogue context)之间关系的计算模型(computational modelling)。Staffan Larsson和Robin Cooper等著名学者发起了多个专题小组,讨论计算语用学与对话、机助网络交际、基于语料库的语用学研究(corpus-based pragmatics)等,涉及如何借助现代计算机科学发展的信息处理手段,尝试新的语料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借助国际互联网,收集各种交际场合下的新兴语言现象。具体而言,学者们试图回答以下重要问题:a. 什么是计算语用学?b. 计算语用学的跨学科性,也即,它与人工智能、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非计算语用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语篇分析、修辞学以及人机互动等领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c. 计算语用学与计算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计算语用学与计算语义学和计算句法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何?d. 执行与计算对话形式模式的可行性问题是否重要、原因是什么?形式语用学和计算语用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e. 实证对计算语用学是否重要?实证有什么作用?f. 计算语用学分析对话的主要路径有哪些?如何比较这些路径?
借助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就是CMC,如互联网。CMC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CMC变得日益频繁,QQ聊天与论坛、BBS论坛、Blog(博客)论坛与回应、MSN交流、电子邮件、视屏对话、声屏对话等已成为重要的CMC形式,它们与电话、电视等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交际手段,这说明交际已超出时空限制、地域限制;同日常语用现象一样,CMC也具有语境的互动性。因此,在大会主旨发言中,国际著名学者Susan Herring提出了“机助交际语用学”,并根据网络聊天、BBS论坛和博客(Blog)等语料,考察了言语行为的主要表现,并对以日常言语交际为基础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挑战,因为她发现网络聊天中的言语行为类型主要是“询问”(inquiry)、“提供信息”(inform)和“指引”(direct);BBS中的言语行为类型主要为“提供信息”和“断言”(claim);博客中的言语行为类型则主要是“断言”、“解释/说明”(elaborate)和“反应”(react)。另外,在Brown & Levinson人际交往模式的基础上,Herring提出了CMC的礼貌模式,并分析了网络交际的新兴礼貌形式和礼貌的性别差异;最后还分析了网络交际中的话题变化,如主题阐述、离题、话题转换等。这说明,网络交际的很多问题都可从语用学的视角开展研究。
另外,学者们的讨论还包括CMC交际中的人际关系构建及其言语行为类型、手机电话交流中的人际关系维护、网上群体讨论(group discussion)的互动特征、特定CMC(如网上房屋买卖等)中言语行为的实施与接受等;CMC中的“e-衔接”(e-cohesion)也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如衔接指称、网络交际中的词汇衔接与语法衔接等。以Kerstin Fischer为代表的学者还讨论了人机互动的语用问题,也是计算语用学和语料库语用学关注的主要问题,类似多学科视角探讨有利于建立人机互动交际的会话模式及语境模型。简言之,将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从日常言语交际扩展到电子邮件、BBS及博客(Blog)等网络交际,扩大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以特定语域为对象的研究可对语用学理论提出挑战,利于修正或补充语用学理论。
(2)医-患语言、临床语言的语用学研究
医疗门诊、临床护理、保健护理(如产前保健、美容护理等)、健康咨询等场合下医生与患者、护士与患者、医疗工作者与咨询者、医生-护士等之间使用的专业性话语被统称为医疗话语(medical discourse)。此类话语是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语料来源之一,如今已出现了以此为探索对象的研究分支,如临床语用学(clinical pragmatics),就是涉及临床医学、心理学、语言学、语用学等的一门交叉学科。本次会议中出现了多个相关讨论,如医疗话语、医-患交流,以及失语症、自闭症、脑外伤等患者出现的交际混乱(communication disorder)等,类似系统的专门议题出现在国际语用学大会还是第一次。主要问题包括:临床话语表达的语用能力问题、语用能力的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医-患之间的言谈模式及语用特征、医-患之间的话轮互动及临床自我控制(self-manipulation)的语言表现等;另外,失语症患者交际混乱的语用问题、医-患对话中的不确定性、自闭症患者的交际适应性等也是学者们讨论的主要问题,学者们还关注不同文化语境下医疗话语的语言特征及交际互动性。此外,门诊语言、病房语言、辅助诊疗语言等也值得从语用学的视角进行探索。
就研究范围而言,学者们关注的现象还包括急救电话语言,如医疗救助电话、报警及警务求助电话、火警电话等语言,探讨其中的交际和语用问题,包括问-答语列模式、急救派遣的语列结构、救助的语言交际困难(如表达不清、地理位置确认等)。这些说明,语用学者关注的问题已超出日常言语交际的范围,日益注意实际交际中的语言使用及其语用现象。
(3) 话语标记语、语用标记语研究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和语用标记语(pragmatic marker)仍是当前语用学的研究热点,但过去的研究多是狭义的,也就是说,人们多限于探讨部分词语、结构等的语境标记与语篇连接功能。在Fraser(1996,1997)的分类与研究基础上,结合语料库语料,学者们突破了语用标记语的探索范围。本次会议出现了12个小组专门讨论话语标记语、语用标记语、语用联系语(pragmatic connectives)、语用小品词(pragmatic particles)、语言使用中的小词(small words)等对话语信息、语篇信息的理解作用和特定语境下的语用功能。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话语标记语在语篇处理中的作用、话语标记语的话题引导、话语标记语与话题维护及话语结束、成人与儿童使用话语标记语的区别、话语标记语的施为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和信息值(informational value)、话语标记语的次标题(subtitling)标记作用、话题重新定位标记语(topic reorientation marker)、离题性话语标记语、命题性话语标记语、作为语用标记语的感叹结构、语用标记语的语法化、不同语篇体裁中的语用联系语、语篇处理中话语标记语的作用等。多数学者集中探讨了特定语言中的特定话语标记语和语用标记语及其功能,有的涉及不同语言之间话语标记语的对比分析。
此外,学者们还关注话语标记语,尤其是语用标记语的语法化历程;语用标记语的位置也人们讨论的问题之一,如哪些语用标记语仅能出现在话语之首、之尾、之中,或出现在多个位置;语用标记语是如何实现同话语语境及交际信息之间的联系的?交际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如何通过语用标记语联系的?类似问题有助于拓展话语标记语、语用标记语的研究深度,并对汉语话语标记语和语用标记语的研究或展开英汉标记语的对比分析,产生重要启示。
(4)媒体语篇、政治语篇和学术语篇的语用学研究
使用中的媒体话语及语篇(media discourse)、政治话语及语篇(political discourse)和学术语篇(academic discourse)属于公共性专业用语。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类似话语和语篇也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突出趋势。媒体话语和语篇包括电视话语、报刊语篇、广告语篇等,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报刊标题及其关联性、不同新闻报道的体裁特征、新闻报道中的视角中立(neutrality)与视角偏离(bias)、媒体语篇中的论据设置与分布、媒体语篇中的意义磋商(negotiation)、电视脱口秀的会话特征及言谈范式(talk-framing patterns)等。另外,媒体语言讨论还涉及新闻产出(如新闻写作、新闻发言)中的语用问题,包括网上新闻发布、新闻写作中的人种观(ethnographic view)、新闻叙事中的信息复制、新闻媒体中副词的评价功能、健康与医疗报刊报道的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等。
本次会上出现了讨论政治语篇和政治话语的三个专题讨论小组,主要议题包括:政治话语中的会话策略、政治性新闻访谈中的间接性、政治语篇中的主观性(subjectivity)及视角表现、政治性语篇中的交际策略、政治语篇中语境之力(contextual force)对意义表达的动态性、公共媒体报道中的政治立场与倾向(如反恐/反战的态度表现、合法化语言表达)、从语料库语言学的角度看书面政治语篇中的会话策略等。另外,学术语篇的语用研究也拓展了语用学的研究视野,如学术论文中的致谢、学术论文摘要的跨学科与跨文化比较、学术论文摘要中的文化渗透、学术交流(如学术会议)中提问与问答的话语特征及差异比较、学术报告中的语用施为力修饰语(pragmatic force modifier)及其功能、学术论文写作中引文的语用分析、特定领域(如医学、护理、工程机械等)学术论文的语言及语篇特征分析等。
(5)机构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
警察局、法院、交通局、劳动仲裁中心、保险公司、国会、议会等部门或单位就属于机构性组织,它们都存在一定的结构组织形式,说话和行事会受到某些规则的制约。在类似机构性组织里进行语言交际,所使用的话语就是机构性话语(institutional discourse),如庭审话语、劳动仲裁话语等,具有不同于日常言语交际的话语程式、话语角色、话语权力或权势关系等。长期以来,语用学、会话分析、语篇分析等多以日常语言交际为对象,缺少对机构性话语研究的重视,甚至没有意识到类似话语的可研究性。本次研讨会中出现了机构性话语和机构性语篇的语用学探索,有的研究还结合修辞学,分析国会议员的话语策略,包括劝说策略和劝阻策略及其效果、国会辩论中隐喻的语用分析;议员的辩论策略、辩论中的观点重述(reformulation)及语内指称(intertextual reference),以及论辨中的引言(reported speech)及功能等;机构性话语交际中的各种言语行为、活动类型(activity type)、政治访谈及其话轮替换体系、身份体现、会话风格、主题表现等也是学者们探讨的议题。另外,法庭语篇的语用研究、刑事调查的权力与(非)礼貌现象、机构性话语中的身份体现与身份构建等,都是目前语用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值得我们借鉴。
(6)身份构建的语用学研究
说话人或作者使用语言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进行一种社会活动,构建自己或对方的社会身份。身份构建(identity construction)已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等的研究议题,如今也成为语用学者关注的对象之一,因为身份构建涉及交际参与者的角色、权力、地位等特定语境因素对语言形式选择的制约,因此交际中必然存在自我身份和他人身份的再现,以及与身份相匹配的语言形式,如领导、权威专家、平民等之间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语言选择的差异,反过来,语言选择也能体现各种身份地位等非语言因素。本次研讨会中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包括:机构性话语中的多重身份构建、言语行为中的身份体现、言谈中的视角站位与身份购建、家庭(如父母与子女)言谈中的身份构建、直接言谈中的身份构建、身份构建中的韵律模式(prosodic patterns)等。因此,语言使用中的身份构建或身份体现必然成为语用学的研讨内容之一。
(7)语用界面探索
相邻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界面一直是语言学中倍受关注和争议的重要议题。近年来,语用界面(pragmatic interface)受到语用学、语义学、句法学等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著名学者K. M. Jaszczolt和K. Turner组织出版了有关语用界面的系列出版物,如Where Semantics Meets Pragmatics(K. von Heusinger & K. Turner 2006),The Grammar–Pragmatics Interface(N. Hedberg & R. Zacharski 2007),The Dynamic Turn(J. Peregrin 2003)等。本次研讨会中,又以K. M. Jaszczolt等为代表的学者就语用学与心理学等之间的交叉界面进行了专题研讨;此外,语用学与认知心理学、认识语言学、话语分析/语篇分析、语义学、语言哲学等之间的联系与交叉截面仍是讨论的热点。实现语用学和相邻学科之间的对话,寻找它们之间所隐藏的共性和一体化原则,是语用界面讨论的根本目的之一。此外,本次研讨会中词汇语用、韵律及论辩(argumentation)的语用视角讨论等也涉及语用界面。可见,语用学是一门多向性学科,与多个学科之间存在相互借用与渗透的密切联系。
3.传统议题的深入与拓展
(1)指示语、指称及回指研究
指示语(deixis)、指称(reference)和回指(anaphora)是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的传统议题,都表示特定语境下直接或间接的所指关系,明确类似关系是话语及语篇理解的前提。本此研讨会中,围绕以上关系,学者们进一步拓展了它们的可探索范围与深度,并出现了指示关系、指称关系等之间的交叉研究。主要讨论包括:指示性(indexicality)、交际中的隐性指示语(hidden indexicals)、自我指示(self-pointing)和自我指称(self-reference)、对话中的空间或地点指称关系(spatial reference)、地点指示语的空间指示、空间-时间的映射关系(mapping)、指示结构的时空图式等。
就指称与回指关系,著名学者Thorstein Fretheim组织了4个专题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代词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语言制约和语用制约条件下的表层回指(surface anaphora)和深层回指(deep anaphora)、指称的搏弈模式、中心代词和零指代词、主题(subjects)和话题(topics)的指示关系、指称关系的不确定性标记(indefiniteness marking)、影响人称代词使用的语用因素、语篇中的指示结构与注意焦点、应答语的话语指称关系、话语中不确定代词的指称关系、会话中指称结构的使用模式等。
(2)称呼语及礼貌研究
称呼语或称谓语(forms of address/address terms)仍是语用学者关注的重要议题,但语料范围却发生了某些变化,不再限于日常言语交际中的称呼语和称谓形式,主要探讨电子邮件、政治新闻采访中称呼语的使用情况,如称呼语Dear sir,Dear Madam,Hey all等的使用、称呼语在面对面言谈和网络交流中的不同体现及礼貌策略、政治性新闻访谈中的称呼语、不同语言中称呼语形式及用法比较、以教师(teacher-oriented)中心的称呼语、称呼语与社会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等。可见,称呼语的讨论范围进一步扩大,并与语言的实际运用密切联系。
另外,人际交往中的礼貌问题仍是本次会议关注的议题之一。围绕“语言中的不礼貌现象:礼貌问题新视角”的专门议题,出现了多个专题小组,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尊重的不礼貌性、不礼貌的元语言表现(metalanguage of impoliteness)、不礼貌现象的理论思考、网络交际(如电子邮件)中信息传递的恰当性与礼貌问题、礼貌与恭敬的言语文体选择、商业会谈中的人际礼貌、处理敏感话题的礼貌策略、人称代词的使用与礼貌、经济变化与语用变化——新兴礼貌问题等。可见,礼貌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加宽广,不再限于日常言语交际。
(3)会话及言语行为研究
日常会话是语用学的重要语料来源和研究对象,但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主要探析各种会话模式,包括话步、语列、停顿、邻近配对、话轮、话轮转化等的组成与分布,但它们和语用学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却日益受到关注,因为各种会话模式及其语境制约必然涉及直接或间接的语用理据,因此需要语用学的介入。本次研讨会中学者们讨论的相关问题包括:会话中的话轮延伸、会话中的不完整话轮、交际互动中的优选结构、笑声(laughter)的会话含意、可笑性(laughable)话语、笑声小品词(laughter particles)及其对言语行为的调节功能、会话中的犹豫与停顿以及时间模式、会话中的自我修正(self-repair)模式及功能、说话人的视角表现、话轮开始与话轮结束及话语延伸的语音标示、会话中的重复现象及其功能、会话中人际关系修正的交际策略、会话修正语列(repair sequences)、从会话提问的角度看句法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关性;另外,讨论还包括会话幽默、隐喻等的语用学解释。
就言语行为而言,学者们讨论的主要问题涉及:如何通过言语行为表达心理状态(psychological state)、以语料库为基础的言语行为分析(如“感谢”)、赞扬回应语、善意(well-intended)的‘建议’为什么会产生负面的言语行为效果、祈使句的语用功能、语言与方言之间的语码转换、间接‘提供’(offer)言语行为的跨语言研究等。另外,还有学者关注各种课堂言语行为表现与实施,如谴责、批评等言语行为及教师的权力制约等;也有的讨论网络交际中的言语行为类型及实施。类似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修改和补充日常言语交际中的言语行为类型,扩大探索范围。
(4)近似语及模糊限制语的研究
模糊限制语(hedges)是语用学的研究议题之一。本次会议中Stefan Schneider, Gunther Kaltenböck和Wiltrud Mihatsch组织了三个专题小组,讨论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近似语(approximators)和模糊限制语(hedges),涉及的议题包括:模糊名词的对比分析、从形式-功能及范围的角度看‘sort of’和‘kind of’的语境模糊限制性、‘I guess’的互动性语用功能、近似数词的跨文化分析、汉语中数字的近似表达式及语用解释等。类似讨论在宏观上涉及:a. 什么样的语境信息才有助于区分近似语、模糊限制语?b. 如何区分近似语和模糊限制语的隐含意义与常规意义?c. 不同交际语境中模糊标记语的交际功能有哪些?d. 就近似语和模糊限制语而言,基于语料库语料的语用分析有哪些主要缺陷?这无疑扩大了模糊性语言的研究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