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
:本源,内涵与译名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6-0407-02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6.004
Empathy 在国内,在发展学和美学领域,常常被翻译为,而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常常被翻译为、神入、通情、同感、移情、同理心、设身处地的着想等。本文从以下角度讨论empathy的翻译。
1字源
从字源的角度来说,empathy早期意义是将自己的感受投向他体,而此后逐步发展为着重于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理解(参见本期许又新、赵旭东文章)。
2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内涵
在美学领域,常将empathy翻译为移情。移情意味着一个人把自己内在的感情地到一个审美对象或审美活动中。这个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作为审美的对象,物是没有感情的,物的感情是人投射上去的。在美学概念的移情中,主体把情感、生命力灌注、移置到对象上去,使客观物象有了生命力,有了感情 [1]。
中国儒家文化中,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卫灵公篇》。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而不能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感受[2]。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3]。”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儒学中,恻隐之心是儒学中最重要的仁的基础。而这里的恻隐之心显然说的就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empathy。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共情就是对应于另一个人的一种反应。在24个月大的时候,婴儿有时就会去关心或安慰别人。要做到这一点,他们需要知道别人的情绪状态[4]。而婴儿的共情能力的发展是基于母婴连接。亲子和母婴的互动(也就是)被认为是共情发展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虐待孩子的父母亲本身往往就有共情缺陷,而经历了童年期虐待的人则会出现共情缺陷的问题 [5]。
从的角度看,共情在人类行为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6]。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相联系,但也与反社会行为相关[7]。共情可以提高社会功能[8]。使得人们能立即和预测他人的行为,能够促进交流和社会经验。而情绪共情,可激发人对亲属、伴侣和同盟者的利他行为[7-8]。 情绪共情可能可以强化道德发展[9],是道德发展的基础。它提供了在亲子之间形成社会连接的基础[10]并可能促进团队凝聚力的形成。互助行为是社会合作形成的首要条件。
在临床心理学中,共情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基于治疗关系的治疗,而共情则是治疗关系建立的基础。而共情缺陷,是很多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之一。与共情缺陷有关的心理障碍包括反社会障碍、攻击性行为、分裂样人格障碍、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孤独症、Williams 综合征、Asperger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等[11]。
3在临床心理学中的维度或成分
在治疗关系中,笔者认为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共情,包括有以下主要成分:(1)治疗师本身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情绪共情很大程度上是由治疗师本人的经历所决定的。如果治疗师本人成长在一个比较好的依恋关系中,则可以发展出较好的共情能力,以及清晰的界限。一个本身发展受限者,例如存在病理性的自恋的治疗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不通过治疗,即所谓的自我体验,这部分能力是很难做到对来访者有很好的共情的。顺便说一句,在这种情况下,缺乏情绪共情能力的治疗师,往往会试图用认知共情来替代,即用复杂的理论、术语和分析而不是感受和体验来与来访者交流,当然,这样的交流往往是无效的——除了一开始引发来访者的崇敬和依赖之外。(2)认知共情。心理治疗中的认知共情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源于治疗师的人生经验,因此,年龄比较大,人生阅历比较丰富的治疗师,能更好地做到共情。也正因为此,会有很多“民俗心理学家”。另一方面是来源于治疗师所经受的治疗训练、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临床心理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发展理论,丰富实践,以使得“科学心理学家”们区别于“民俗心理学家”。应该讲,在过去一百多年中,以,罗杰斯,贝克及其后继者为代表的科学心理学家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并没有完全摆脱基于个人经验的影响。认知共情的一个比较简单的层面是所谓站在对方立场上看问题,而更为深入的层面是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3)情绪共情。心理治疗中的情绪共情主要源自于作为一个人的治疗师对另一个人的来访者的感受和体验。这里至少包括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感受,即治疗师感受到来访者的情绪反应。治疗师感受来访者的能力,既取决于治疗师的成长经历,即特质共情,也取决于治疗师当时的情绪状态,即状态共情。我们常说的使治疗师处在空杯状态也是这个意思。另一个来源是治疗师的。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对来访者的反应,也是治疗师与来访者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果,从动力的观点来看,也是来访者的感受、情绪,甚至经历在无意识中传递的结果。治疗师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反移情来理解来访者的感受、情绪甚至经历。
总之,有效而有治疗作用的共情应该是基于治疗师兼具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情绪共情使得我们能体会到来访者的感受,甚至产生有节制和界限的共鸣,更多的是对其状态的共情,而认知共情使得我们能深入理解来访者的感受,是对其人格,特质的共情。有效的、有治疗作用的共情使得来访者感到被理解,被接纳,不再孤独,感到温暖和安全。正如新生的婴儿被母亲共情而能得到最好的照料一样,是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治疗因素。
4 小结
有经验的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都会同意这一点,即对病人情感的理解和感同身受是最能赢得病人信任和建立关系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情”字反映了empathy核心的特质;而“共”的意义是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在心理学中,特别是临床心理学中,治疗师和病人之间的互动才是治疗的实质,而“共”则最好地揭示这一实质。
由此可见,empathy一词,在美学和心理学中,意义是非常不同的,无需同样的翻译,在美学中,也许投情、移情是一个比较好的翻译,但不适用于心理学;而就心理学而言,共情是更恰当翻译,最好地解释了这一人类共有的心理现象,共情反映出了心理治疗的实质。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傅佩荣.四书心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M].4版.苏彦婕,等,译.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316-317.
[4]Farrow T,WoodruffP.Empathy in mental illnes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5]HaganFE .Introduction to criminology:theories,methods,and criminal behavior [M].5th ed. CA:Wadsworth,2002.
[6]Smith A.Cognitive empathy and emotional empathy in human behavior and evolution[J].Psychol Record,2006,56:3-21.
[7]Davis M.Empathy: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M].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96.
[8]Darwin C.The descent of man [M].2nd ed. London:John Murray,1922.
[9]Plutchik R.Evolutionary bases of empathy[M] ∥ Eisenberg N,Strayer J,eds.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38-46.
[10]Wiehe VR.Empathy and narcissism in a sample of child abuse perpetrators and a comparisonsample of foster parents[J].Child Abuse Negl,2003,27:541-555.
[11] Blair J.Empathic dysfunction in psychopathic individuals[M] ∥ Farrow T,Woodruff P.eds.Empathy in mental illnes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编辑:胜利
2009-12-26收稿,2010-02-06录用(徐凯文)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