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类号:B4/心理学 【 文献号 】1-399
【原文出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期号】200008
【原刊页号】24~30
【分 类 号】B4
【分 类 名】心理学
【复印期号】200105
【 标 题 】90年代西方理论研究的概述
【英文标题】The Western Studies on Theory of the Nighties in the 20th CenturyLIU Zhi-jun(Postgraduate,Psychology Department,Shanghai Normal Teacher University)
【作 者】刘志军
【作者简介】刘志军(1971.9-),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研究生。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
【内容提要】西方90年代依恋理论研究的争论:单一与多重依恋,陌生情境中“气质”与“母婴关系”的作用,母亲、父亲依恋的效果。依恋具有跨代传递性。依恋存在于同伴关系之中,对友谊会发生影响。
【英文摘要】The debate on the western attachment theory of the nighties: single and multiple attachment, effect of temperament and 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in the strange situation, effect of mother attachment and father attachment. Attachment transmission across generation: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infant attachment and mother attachment, attachment transmission. Attachment and companionship: study dimension, attachment's influence on friendship.
【关 键 词】依恋/依恋类型/同伴关系Attachment/Attachment classification /Transmission/Companionship
【 正 文 】
依恋(attachment)理论从60年代鲍比()创立以来,已成为西方和个性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鲍比的看法,依恋是指个人与亲密伙伴间强烈的情感关系。
早期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照顾者对婴儿的依恋的原因,影响因素,依恋的特性和发展带来的一些影响。家认为母亲对婴儿的依恋是先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并提出了婴儿形成依恋的“敏感期”假说。史克佛和艾默生(Schaffer & Emerson1964)针对苏格兰婴儿的研究指出了依恋的过程:非社会期(0~6周);无辨识性依恋期(6周~6、7个月);特定依恋期(约在7个月大时);多重依恋期。艾茵沃斯(Ainsworth1978)运用陌生情境测验提出了依恋的四种特质:安全依恋型(secure);抗拒型(resistant);逃避型(avoidant)和矛盾型(disorganized),其中后三者属于不安全依恋型。对依恋影响的研究集中在幼儿、学前期,他们发现安全依恋型在年幼时有良好的心理功能,是个有吸引力的伙伴和社会领袖;而不安全依恋型则会有不甚乐观的行为,如负面的反应或攻击、退缩行为、对学业没有兴趣。研究者们也指出安全依恋的经历并不保证以后一定会有好的适应,而不安全依恋也不一定以后不完满。
本文主要介绍90年代以来西方依恋理论研究的三个问题:一是有关争论,二是依恋的跨代性,三是依恋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一、有关的争论
1.单一与多重依恋
早期依恋理论认为儿童与不同成人建立的依恋关系具有相似性,而这一相似性是由母子依恋关系的特质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对其他依恋关系的建立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他与母亲有较高的安全性,那么他与父亲,其他看护人也容易建立具有相同特质的依恋关系。
但近来西方的研究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多重依恋关系”。即儿童可以与不同环境中的成人建立不同的依恋关系,这些关系间不必具有一致性,因为依恋对象扮演角色的功能不同,依恋关系所产生的环境不同。如大部分的婴儿在伤心或惊叹时,会喜欢与母亲为伴,而父亲则经常被视为玩伴。后来研究者胡威斯和薛吉(Howes & sagi1992)又将它分为三种模式:层级的、独立的、统一的/一体的①。在层级模式中母子关系的特性能预测所有其他关系的特性。母亲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她们在儿童照顾上,情绪上的地位突出,且与他们有密切关系,因为她们倾向于管理和组织儿童社会生活(Parke1992)。卡西地(Cassidy1985)研究支持了这种观点,他比较母子和父子依恋的预测性,发现母子依恋特性是以后社会能力的强有力的预测因素。独立模式认为每种依恋关系特性是独立于其他的,且预示着不行的发展结果,在形成特别能力的照顾中最积极的成人被认为是最有影响性的。胡威斯(1994)比较教师—儿童依恋安全性、母子依恋安全性对儿童学前与同伴社会能力的预测性时,发现教师—儿童依恋关系是强有力的预测因素。统一模式则认为所有依恋关系被整合成一个单一关系的运作模式。儿童不是形成一种特别的依恋关系,而是产生一种对所有依恋关系概括性的模式。因此母亲和父亲两者依恋安全性被认为可预测儿童将来关系。伊几卓多(Ijzordoorn1992)在荷兰、以色列研究中发现以母亲、父亲和儿童其他照顾者依恋安全性为基础的依恋统一分数比母亲单独依恋可更好地解释儿童学前的社会变化。
2.陌生情境中“气质”与“母婴关系的作用”
研究者对陌生情境中个体进行评估时大多采用行为范例。陌生情境中个体行为的差异引起了他们兴趣,他们对个体行为变化的影响源或相关因素展开了研究,得出了两个矛盾的观点:(1)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是对个体与照顾者依恋关系历史的反映;(2)行为反映“儿童的私有物”或个体的气质而不是关系的历史。
前者认为婴儿经历的反应的、敏感的早期照顾历史,在陌生情境中会以安全依恋表现出来,或作为行为模式的“安全基地”,用以让婴儿作自信的探索,热情地欢迎照顾者,悲伤时婴儿会倾向它寻求和获得爱的安慰②。相比之下,不理想照顾的历史会反映在缺少上述特征的行为的不安全模式中。尽管儿童情绪的个体特征可能与陌生情境中特殊的行为和结果有关,但反映安全与不安全依恋系统的整个组织被看作是主要来源于与照顾者关系的历史,因此研究者提出“母子关系的质量一般来说应该与年幼儿童的安全或不安全依恋的状况相联”的假设。但对它的验证比较混杂。高特史密斯(Goldsmith1987)发现这种联系是低水平的,汤普森(Thompson1998),迪沃夫(Dewolff1997)研究表明尽管这种关系表现了可信性,但它是不牢固的。一些研究则表现了中等相关。近来研究也表明是母子相互作用的方面而不是母亲的反应性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积极的富有情感的气氛,相互分物品的历史(Dix91)。科克斯卡(Kockanska1997)表明了母亲与儿童包含共享的积极情绪的相互作用会促进适应性的社会化。
后者相信儿童气质(特别是易于害怕,易于悲伤)的重要性。他们论证了早期个体特质能解释在陌生情境中儿童行为的显著不同(Kagan1982)。特别是面对陌生情境、陌生人易于害怕时、个体特质可能与安全、不安全的分类没关系,但可能对不安全的表达产生作用。害怕的儿童更易表现高度悲伤、犹豫或缺乏探索,依赖性重的行为、紧张即反抗模式;相反,不害怕的儿童易于与玩具、陌生人玩耍,可能盼望探索和对分离没有不安即回避模式。高特史密斯和艾兰斯克(Goldsmith
&
Alansky1987)证明了易于悲伤和反抗型有中等的联系。柯肯斯(Calkins1992)发现在14个月的婴儿中,早期测得的害怕与依恋分类没有关系,但10个月时高度害怕是与反抗相联,低度恐惧与回避相关。克雷治娜(Crazyna
&
Kochanska1998)针对关系和历史进行了综合研究,发现13~15个月婴儿的母亲关系预测儿童安全与不安全,但不是不安全的类型。相反,儿童的害怕与安全和不安全分类没关系,但能预测陌生情境中的不安全类型与觉醒。③
近来这个争论很少采用两极化的观点,不断趋向一致的意见是,两者复杂交织对儿童早期工作作出贡献,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也反映了两者的相互作用。
3.母亲、父亲依恋的效果
针对母亲父亲依恋的效果,研究者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1)以前许多人提出与母亲关系是主依恋,与母亲关系的运作模式在影响儿童自我估计和能力上起主导作用。梅恩(Main1985)发现幼儿讲述依恋任务的反应可更好地由早期与母亲和谐的依恋来预测,而不是与父亲的依恋。(2)母亲和父亲的依恋运作模式可能是“平均的”。研究者发现有不一致依恋关系的儿童在社会稳定性的得分要比有两个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得分高,但和有两个安全依恋的分数不一样。(3)两种运作模式可能没有统一起来,各自影响儿童生活的不同方面和关系。
卡雷和莫科恩(Karine &
Marcoen1999)对自我描绘的研究支持第三个观点④。描绘与父亲有安全关系的年幼儿童比不安全的在同伴相互作用中更能胜任,很少表现焦虑和退缩行为,能较好地调节学校的压力,这表明幼儿对父亲的依恋和他们在学校的社会情绪能力具有一致性。至于与母亲依恋方面虽然存在不同,但并不明显。描绘与母亲有安全依恋的年幼儿童比不安全的一般来说有较积极的自我描绘。他们也发现了描述与父亲有安全依恋的儿童要比不安全的表现出对世界更多的自信、主动和独立,而与母亲关系在这方面并不显著。卡雷发现对于儿童自我积极性上,母子依恋的效果比父子的效果要明显和强大;但儿童焦虑、退缩行为表现程度可由父子依恋特质而不是母子特质来预测。这可能是因为母亲较多地扮演照顾者角色,较多地满足儿童安慰、养育和情感需要,也就是说内部价值的感觉大多与母亲特质有关。父亲较多扮演玩伴角色,满足儿童对刺激、兴奋活动和探索外部世界的需要,而焦虑是缺乏探索和独立,因此这两者联在一起也就不奇怪了。
他们的研究结果也支持“父母两种依恋模式是平均的”观点。有两种安全依恋形式的儿童比有两个不安全的儿童表现出更好的同伴社交能力,较少焦虑和退缩行为,能较好地调节学校压力;而有不一致依恋形式的儿童得分在两者之间,他们要比有两个不安全依恋的有较高的社会情绪能力和较积极的自我评价,但没有达到有两个安全依恋的水平,这与“缓冲理论”相一致,但这种缓冲效果的补偿不是十分完美的。这表明了不能笼统地说哪个依恋预测效果好,而应视具体行为、具体对象、具体环境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