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
最近亚州发生一系列的自然灾难, 从缅甸的台风到大陆的地震, 死伤惨重, 让人联想起几年前的大海啸, 生灵涂炭. 从信仰角度来说, 当然我们不知道造物主的旨意为何. 苦难的发生只有让人更感叹生命的脆弱, 大自然的力量, 未来的无知. 也因为如此, 许多国内外的心理辅导专业纷纷响应危机干预的重要, 兹在此整理一些近期有关研究文献的结论, 从辅导员的角度回应危机及灾难发生後的第一个阶段:
可以做的事
1. 最有效的回应不是来自於你是一个心理医生, 而是一个提供安慰, 支持, 及有用的消息与资料的角色. 最好的回应就是提供及时的引导及正确的消息, 并直接介入对方当下的需要. 比如说, 帮灾民找到一个可牺息的处所比同理的聆听更为重要. 当对方面临生离死别的打击, 提供一个冷静及实际的照料方式远比鼓励立时的宣泄更有预防日後心理病变发生的功用.
2. 伸出援手, “下田干活”, 为灾民的生理及医疗需要奔波. 先别急著制造一对一的谈话机会, 透过与你在灾区上的接触, 等到日後有心理需要, 他们会记得回来寻找你的协助.
3. 提供实际的引导与消息. 尽你所能的去收集可靠的讯息, 并清楚有系统地传达给对方. (避免谣言散播或错误的讯息)
4. 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关系. 表明自己的专业身份, 取得对方的同意去协助他们. 避免强制性的迫使对方接受你的帮忙.
5. 在触及情绪与心理创伤前, 先确保对方获得生理上满足,安全,与舒适 (衣食住行等), 焦距在满足基本需要及保持精力.
6. 对於你与灾民的工作关系提供一个清楚的目标. 让对方知道可以预期什么样的协助. 包括提供日後可转介的单位 (越广越好).
7. 强调对方的优点与强项多於缺失. 表达让对方安心的语言, 如 “这段日子会过去的” “你可以渡过这个难关的”, 保持平静的姿态. 如果要发传单或手册, 记住以正面的语调来书写, 避免过於煽情性或症状性的清单, 让对方只看到悲观的未来, 对号入座.
8. 帮助灾民与救灾人员与社区的资源 (如亲朋戚友, 邻居, 宗教场所, 活动中心等) 取得联系, 去寻找心灵上的慰藉, 以便日後可以有持续性的支持与协助.
9. 救灾人员也很可能会在救灾过程中受影响, 出现身心疲乏的现象. 可以协助他们建立及保持适当的心理界限, 设定合理的期望与步奏, 并调节情绪.
10. 别孤单上路, 二人总比一人好. 记得谘询工作伙伴, 帮助你保持客观及宏观的角度.
应该避免的事:
1. 太拘於形式. 不要保持一种距离感, 或专家身份, 让他们觉得被 “观察”. 尊重灾民的个人隐私, 并保持一个开放性的关系.
2. 研究发现, 在大灾难後马上进行心理干预, 要灾民“汇报” (Debriefing) 事情发生的前後经过并不能有效的预防日後的问题. 有时这样做反而会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 “汇报” 只有在初期的震荡过去後 (通常2至6 个星期) 进行才会有效果. 通常这种干预包括: 重新回到创伤的记忆去描述细节, 鼓励情绪反应, 正常化负面情绪, 教育有关 “创伤後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yndrome) 的症状.
3. 避免马上进行曝露性的, 如EMDR等, 因为此类治疗法并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即使是治疗, 也要等到初阶的创伤反应过去後, 才宜实施.
4. 避免 “英雄主义”, 成为灾民唯一的精神及实际依靠. 因为最健康及自然的复原法是让灾民重新感到对危难及挑战有一线掌控及自信 (包括对神的信靠与交托). 许多时候, 助人者常犯的毛病就是 “热心过度” (overhelping), 形成 “紧急性的暴政” “the tyranny of urgency”, 把对方可以做的事也揽到自己身上去做, 甚至把原来是灾民家人或亲人最能胜任的事也都扛到自己的肩上. 这样反而造成他们与社区的隔离.
5. 研究显示,那些曝露在重大创伤的灾民, 大部份并不会发展到 “创伤後症候群” (PTSD)的程度, 而会自然的随内在的时钟及力量逐渐回归正常生活. 所以应该尊重人性自然的疗伤过程, 避免假设每个遇到灾难的人都需要心理医生. 宁愿在後台默默支持他们, 容许他们按自己的时间与步骤去揭示及回忆对灾难对他们的影响. 有些人需要一段静默的时间去反思, 所以不要急於求成, 要他们去谈一些他们不愿触及的伤口. 反而, 心理师可以鼓舞及激发他们内在的心理能量与韧性去应对环境的挑战.
近十年来, 研究 “创伤後成长” (Post-traumatic growth)的文献逐步上升. 那些有信仰力量及社会支持的受害者, 通常会在极端的逆境中辟出一条艰难的小径, 开出生命的花朵, 让人感到生命之强. 危机并不代表绝境或灭亡, 而是成长的机会. 当年若没有鸡鸣三下与否认, 彼得也无法成为教会的磐石; 没有大马色的撞击及盲目, 扫罗也无法成为保罗; 当然, 没有各各他上的地震与心碎, 今天你我的痛楚也只能是人间地狱, 得不到救赎. 愿灾难带来反思与重生, 撕裂有时, 缝补也有时矣.
2008年5月19日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
最近亚州发生一系列的自然灾难, 从缅甸的台风到大陆的地震, 死伤惨重, 让人联想起几年前的大海啸, 生灵涂炭. 从信仰角度来说, 当然我们不知道造物主的旨意为何. 苦难的发生只有让人更感叹生命的脆弱, 大自然的力量, 未来的无知. 也因为如此, 许多国内外的心理辅导专业纷纷响应危机干预的重要, 兹在此整理一些近期有关研究文献的结论, 从辅导员的角度回应危机及灾难发生後的第一个阶段:
可以做的事
1. 最有效的回应不是来自於你是一个心理医生, 而是一个提供安慰, 支持, 及有用的消息与资料的角色. 最好的回应就是提供及时的引导及正确的消息, 并直接介入对方当下的需要. 比如说, 帮灾民找到一个可牺息的处所比同理的聆听更为重要. 当对方面临生离死别的打击, 提供一个冷静及实际的照料方式远比鼓励立时的宣泄更有预防日後心理病变发生的功用.
2. 伸出援手, “下田干活”, 为灾民的生理及医疗需要奔波. 先别急著制造一对一的谈话机会, 透过与你在灾区上的接触, 等到日後有心理需要, 他们会记得回来寻找你的协助.
3. 提供实际的引导与消息. 尽你所能的去收集可靠的讯息, 并清楚有系统地传达给对方. (避免谣言散播或错误的讯息)
4. 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关系. 表明自己的专业身份, 取得对方的同意去协助他们. 避免强制性的迫使对方接受你的帮忙.
5. 在触及情绪与心理创伤前, 先确保对方获得生理上满足,安全,与舒适 (衣食住行等), 焦距在满足基本需要及保持精力.
6. 对於你与灾民的工作关系提供一个清楚的目标. 让对方知道可以预期什么样的协助. 包括提供日後可转介的单位 (越广越好).
7. 强调对方的优点与强项多於缺失. 表达让对方安心的语言, 如 “这段日子会过去的” “你可以渡过这个难关的”, 保持平静的姿态. 如果要发传单或手册, 记住以正面的语调来书写, 避免过於煽情性或症状性的清单, 让对方只看到悲观的未来, 对号入座.
8. 帮助灾民与救灾人员与社区的资源 (如亲朋戚友, 邻居, 宗教场所, 活动中心等) 取得联系, 去寻找心灵上的慰藉, 以便日後可以有持续性的支持与协助.
9. 救灾人员也很可能会在救灾过程中受影响, 出现身心疲乏的现象. 可以协助他们建立及保持适当的心理界限, 设定合理的期望与步奏, 并调节情绪.
10. 别孤单上路, 二人总比一人好. 记得谘询工作伙伴, 帮助你保持客观及宏观的角度.
应该避免的事:
1. 太拘於形式. 不要保持一种距离感, 或专家身份, 让他们觉得被 “观察”. 尊重灾民的个人隐私, 并保持一个开放性的关系.
2. 研究发现, 在大灾难後马上进行心理干预, 要灾民“汇报” (Debriefing) 事情发生的前後经过并不能有效的预防日後的问题. 有时这样做反而会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 “汇报” 只有在初期的震荡过去後 (通常2至6 个星期) 进行才会有效果. 通常这种干预包括: 重新回到创伤的记忆去描述细节, 鼓励情绪反应, 正常化负面情绪, 教育有关 “创伤後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yndrome) 的症状.
3. 避免马上进行曝露性的, 如EMDR等, 因为此类治疗法并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即使是治疗, 也要等到初阶的创伤反应过去後, 才宜实施.
4. 避免 “英雄主义”, 成为灾民唯一的精神及实际依靠. 因为最健康及自然的复原法是让灾民重新感到对危难及挑战有一线掌控及自信 (包括对神的信靠与交托). 许多时候, 助人者常犯的毛病就是 “热心过度” (overhelping), 形成 “紧急性的暴政” “the tyranny of urgency”, 把对方可以做的事也揽到自己身上去做, 甚至把原来是灾民家人或亲人最能胜任的事也都扛到自己的肩上. 这样反而造成他们与社区的隔离.
5. 研究显示,那些曝露在重大创伤的灾民, 大部份并不会发展到 “创伤後症候群” (PTSD)的程度, 而会自然的随内在的时钟及力量逐渐回归正常生活. 所以应该尊重人性自然的疗伤过程, 避免假设每个遇到灾难的人都需要心理医生. 宁愿在後台默默支持他们, 容许他们按自己的时间与步骤去揭示及回忆对灾难对他们的影响. 有些人需要一段静默的时间去反思, 所以不要急於求成, 要他们去谈一些他们不愿触及的伤口. 反而, 心理师可以鼓舞及激发他们内在的心理能量与韧性去应对环境的挑战.
近十年来, 研究 “创伤後成长” (Post-traumatic growth)的文献逐步上升. 那些有信仰力量及社会支持的受害者, 通常会在极端的逆境中辟出一条艰难的小径, 开出生命的花朵, 让人感到生命之强. 危机并不代表绝境或灭亡, 而是成长的机会. 当年若没有鸡鸣三下与否认, 彼得也无法成为教会的磐石; 没有大马色的撞击及盲目, 扫罗也无法成为保罗; 当然, 没有各各他上的地震与心碎, 今天你我的痛楚也只能是人间地狱, 得不到救赎. 愿灾难带来反思与重生, 撕裂有时, 缝补也有时矣.
2008年5月19日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