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中的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Vol. 24, No. 8, 1257–1265
【摘要】非言语行为一般指不包含语言内容的人际交流行为。心理咨询作为人际沟通的一门艺术,非常强调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已有研究发现心理咨询中的非言语行为在咨询师和当事人的互动中对咨询有促进作用 ,同时咨询师不当的非言语行为也会阻碍心理咨询。总结前人研究发现心理咨询中非言语行为的研究现状存在实证研究不足、孤立于咨询进程进行研究等问题,并且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如果要突破目前的研究瓶颈 ,需要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心理咨询; 非言语行为; 分类号 R395
1前言
人是社会性动物,从诞生起就开始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沟通交流、传达思想与感情 ,人际沟通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际沟通不仅包括我们的言语活动,还包括非言语的反馈(Navarretta,2014)。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获取言语信息 ,也会注意到对方的非言语行为,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例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可以轻易地通过对方的面部表情识别其; Archer和 Akert (1977)的研究表明 ,参与者在判断人际交流的自然场景时,加入非言语行为条件下的判断比仅有言语信息条件下的判断更准确,即非言语信息的确增加了人际沟通中的信息,降低了人际沟通的成本。由此可见非言语行为对人际交流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心理咨询本身是咨询师和当事人的人际互动 ,和其他的人际互动一样,非言语行为在心理咨询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国外关于心理咨询中非言语行为的研究一度非常热门,之后热度骤降,这一点可以直观地从论文发表数量的变化中得出:作者以 nonverbal、counseling、therapy为关键词在PsycINFO、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Collection、 PsycARTICLES、 Academic Search Premier、SAGE JOURNALS Online、Wiley InterScience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最终筛选出与心理咨询中非言语行为相关的文章共 84篇(1961~2015),其中 55篇发表于 1970~1989年,17篇发表于 1990~ 2009年,这意味着从 1970年研究者关注这一主题开始 ,之后的第一个 20年研究者以平均每年 2.75篇的速度发表论文,而随后的 20年平均每年发表论文不足一篇。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研究者难以解决所面临的研究困境: (1)研究方法的单一与局限性(Hall,Harrigan,& Rosenthal,1995); (2)这些研究始终没能将非言语行为与真实的咨询进程结合,只是研究单一的非言语行为的意义 ,这样的研究不可重复,丧失了生态效度 (Davis & Hadiks,1990)。不过近些年有研究者开始重新关注这一重要的研究主题,搜索结果显示,2010~2015年期间共有 7篇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章发表。
国内对心理咨询中非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尚未开始 ,因此关于心理咨询中的非言语行为,很多跨文化差异或者是一致性都没法从现有的文献中看到,以致于 “现有的心理咨询中的非言语技术到底能不能直接移植到这个土壤中来”这样的问题也一直未能得到解决。本文尝试对心理咨询中非言语行为的研究进行概括和梳理 ,并在深入探讨此领域研究陷入瓶颈的原因之后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及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2非言语行为
2.1非言语行为的定义及分类
Gladstein(1974)认为非言语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非言语行为是指除语言以外的人类的交流方式,狭义的非言语行为指的是在人类交流中传达交流者的意图并被觉察到的那些线索。非言语行为本身没有意义,其意义存在于特定的沟通背景中 ,因此研究者一般将非言语行为定义为不包含语言内容的人际交流行为 (Marcinowicz,Konstantynowicz,& Godlewski,2010; Mast,2007; McGrath,Arar,& Pugh,2007)。
非言语行为有多种分类的方式。根据能否帮助理解言语信息可以分为对理解言语信息有帮助的非言语行为 (如目光接触、点头)和对理解言语信息没有帮助的非言语行为 (如语调、谈话时间 ) (Mast,2007)。大多数的研究者根据传递非言语线索的部位或环境特征对非言语行为进行分类。比如 Wilbur和 Wilbur (1980)将非言语行为分为: (1)人体动作(kinesics) (眼、头、手、腿、脚的移动 ,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或移动 ); (2)副语言 (paralanguage) (谈话长度、音调、声音强度、口误频率、停顿或迟疑等); (3)空间距离 (proxemics) (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倾斜的位置等); (4)碰触(touch)。比较全面的分类是将非言语行为分为目光接触 (eye contact)、面部表情 (facial expression)、碰触(touch)、人际距离 (interpersonal distance)、手势 (gesture)、姿势(posture)、语调 (tone of voice)、穿着 (dress)以及检查室的装饰(examination room characteristics) 9个部分 (Marcinowicz et al.,2010)。由此可见非言语的分类方式是多样的 ,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自行定义非言语行为的分类(Gladstein,1974)。
2.2非言语行为的特征及其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相比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传达信息存在一些独特的性质: (1)不可控性。非言语行为会在中泄露人真实的状态、意图和特征,并且因为个体在一般情况下看不到自身的非言语行为 ,所以个体的非言语行为也就不容易受到训练和改变 (Pretsch,Flunger,Heckmann,& Schmitt,2013; Rosenthal,2003)。(2)易表达。有时用言语不容易表达的内容 ,用非言语行为反而更容易表达 (袁凯歌,2014),例如皱眉比批评对方或者直接表达“不同意 ”要容易很多; 并且通过非言语行为可以增加交谈的连贯性,比如在两个人谈话时 ,说话人常用眼神和语调表示下面该是谁讲话 (语言学中称为话轮转换 ) (许名央,2015); (3)跨文化的一致性。研究显示,同一种情绪在不同的种族中的表达方式基本相同 (Ekman,1993; Sauter,Eisner,Ekman,& Scott,2015),相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通过表情判断情感比不同文化背景的更准确 (Elfenbein,2013); (4)跨文化的差异性。文化会塑造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Caldara,2010),这就导致情感的非言语行为表达也因文化的不同而存在细微差别; 此外 ,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非言语行为的数量有所不同,Kim,Liang和 Li (2003)通过对 5个亚裔美国女咨询师和 5个欧裔美国女咨询师的咨询录像进行分析,发现欧裔美国咨询师的小动作(adaptors)、姿势转换、微笑的频率明显多于亚裔美国咨询师。
正因为非言语行为在传达信息上的独特性 ,其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 6个方面: (1)重复、纠正、补充或规范调整一个人的言语行为 (Highlen & Hill,1984),咨询师可以以温情、开放的非言语行为结合言语行为更好地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 ; (2)控制会谈。通过人际距离、表情以及目光接触来发起会谈 ; 通过运用手势、目光接触、音调来维持会谈 ; 通过转移视线等来结束会谈 ,在咨询中咨询师不仅能通过目光接触表达其对当事人谈话的兴趣,更能通过当事人的目光了解当事人对谈话主题的感受 ; (3)影响会谈气氛。会谈中的深呼吸以及抑制呼吸等都会影响会谈气氛 (It.vuori et al.,2015)。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可以通过非言语行为如手势等肢体动作调节会谈气氛 ,并且通过当事人的非言语行为觉察当事人对会谈的感受。 (4)表达情感。通过面部表情、语调等表达自身的情感 ; (5)维持人际关系。可以通过非言语行为来表达友好、紧张或者放松的咨询关系 ,并且通过目光接触培养信任,促进发展亲密的咨询关系 ; (6)塑造咨询师的个体形象 (Albu,2015)。
3心理咨询中的非言语行为
3.1咨询师的非言语行为
对咨询师的非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当事人对咨询师非言语行为的感受以及咨询师的非言语行为对心理咨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