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黑箱的认知革命
《学》
认知革命让心理学转而重视探究人的“大脑内部的活动”,而不仅仅只关注外部的后效强化。这场革命之所以会发生,部分原因在于,单独依靠外部的后效强化已经无法成功地解释观察到的行为现象。而且,随着计算机的兴起,心理学家能够更直接地探讨他们所提出的因果过程。
现在,认知革命或多或少地被等同于信息加工。信息加工是一种认知描述,它详细阐明了一种机制以何种信息作为输入,该机制用何种程序来转换这些信息,这些程序所操作的又是何种数据结构(表征),而且会生成何种表征或行为作为输出(Tooby & Cosmides, 1992, p. 64)
有机生物体完成某种任务时,它必须解决大量的信息加工问题。比如说,想要成功地完成看、听、两足行走和归类等任务,就需要大量的信息加工机制。尽管视觉对我们而言不费吹灰之力,我们睁开眼睛就能看,但是实际上,视觉过程涉及到数以千计的专门化机制——晶状体、视网膜、角膜、瞳孔、专门的边缘探测器、杆体细胞、锥体细胞、专门的运动探测器和视神经等等。心理学家逐步认识到,要想揭示人类行为的因果基础,就必须先理解我们大脑的信息加工机制。
信息加工机制——认知机制——需要一定的硬件基础,心理活动的硬件基础就是大脑的神经生物组织。不过,对一种机制(比如眼睛)的信息加工描述,却不同于对潜在的神经生物基础的描述。以一种单词加工软件为例,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该软件包括的程序能够实现如下功能:删除句子、移动段落,以及把字变为斜体等等。这套程序既能在IBM计算机上运行,也能在苹果机上运行,还能在任何一种计算机上运行。尽管机器的硬件不尽相同,但是对程序的信息加工描述却是一样的。理论上,我们能够通过模拟制造出一种机器人,让它具有和人相同的“看见”能力,但是其硬件实现却和人脑的神经生物机制大为不同。所以说,认知水平的描述(比如输入、表征、决策规则和输出)不仅非常有用,而且也是必要的。至于潜在的硬件实现,则有些无关紧要。
随着的衰落和认知革命的兴起,探究人脑的“内部活动”逐渐受到重视。研究内部的心理状态和过程不再被看作是“非科学”的行径,相反,研究者们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不幸的是,大多数心理学家仍然怀揣着从行为主义范式沿用下来的基本假设:领域一般性的等势(equipotentiality)假设(Tooby & Cosmides, 1992)。行为主义者提出的领域一般性的学习过程,仅仅只是被领域一般性的认知机制所取代了。大部分研究者都没有到,不同的认知机制是被专门设计来加工某些特定的信息的。
人类的认知机制,就像一台被设计来加工各种输入信息的大型计算机。计算机可以通过程序来下棋、做算术、预测天气、操作符号和炮弹制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计算机就是一种领域一般性的信息处理器。但是在解决特殊的问题时,它必须拥有特定的程序设计才行。比如,下棋的计算机程序就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如果……那么……”指令。
领域一般性(等势)的信息加工假设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组合性激增(combinational explosion)。如果一个领域一般性的程序缺乏专门化的加工规则,那它在具体的情况下可以作出选择的数量将是无限的。进化心理学家John Tooby和Leda Cosmides(1992)提出了下面的例子。假如你在下一秒可以实施的可能行为有100种,比如继续看这本书、吃苹果、眨眼、梦想未来等等。在第二秒钟,你同样可以有100种选择。那么仅仅在两秒钟之内,可以选择的行为组合就已经高达一万种(100×100)。三秒钟之内,可能的行为序列就窜到一百万种了(100×100×100)。这就是组合性激增——两种或者多种连续的选择组合到一起时出现的急速增长现象。
当人或计算机在解决具体的任务时,特殊的程序设计必须对无数种可能的选择给予严格的限制。所以,如果没有特殊的程序设计,哪怕是最简单的任务,人和计算机都不可能完成它。当然,计算机能否漂亮地完成各种令人惊奇的任务,主要还取决于程序员本人的智慧和技巧。那么人呢?我们是如何被设计的?我们拥有1400立方厘米的大脑容量,那我们“被设计”来用它去解决哪些特殊的信息加工问题?
在心理学的认知革命中,几乎没有人认识到,人类心理是被设计来加工某些特殊的信息加工问题的。人类从白板(blank slates)变成了一般目的(general-purpose)的计算机,而心理则从留在白板上的书写印记(后效强化的学习理论)变成了文化写就的软件程序(认知理论)。正是这种巨大的差距,再加上不断累积的来自不同学科的实验证据,最终使得进化心理学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进化心理学详细阐明了人类心理被设计来解决的各种信息加工问题——即生存和繁殖问题——从而弥补了这一难题中的缺失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