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综述
1 引言
当一个人错误地声明一个新词或一个新的事件他以前见过时, 错误记忆现象就发生了。对错误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 但二十世纪中期以前, 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正确记忆的报告上, 仅把错误当作方法学矫正的对象。对于错误记忆的研究得益于1959年Deese的实验, 他描述了错误记忆( false memory) , 但并未在记忆研究者中形成广泛的兴趣。 直到1995年,Rodiger 和McDermott 的工作才使更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对错误记忆现象寻求更多的理解 。
2 错误记忆研究范型
2.1 集中联想程序范型
Roediger 和McDermott (1997) [1]复制并扩展了Deese的成果, 形成了Deese-Rodiger-McDermott(简称DRM) 研究范型, 这是一种集中联想程序范型, 学习阶段呈现的词表具有集中在未曾呈现的关键诱饵(critical lures)上的语义联想。例如, 由“线、别针、缝纫、锋利、尖、刺、顶针、干草堆、痛、伤和注射”组成的词表,“针”就是关键诱饵。随后被试接受由学习词、关键诱饵、无关的未学习词组成的再认测验。对于学习词, 研究者能观察到较高的正确再认率;对于未学的关键诱饵,也能观察到较高的错误再认率。
2.2类别联想程序范型
还有一种类别联想程序的范型, 学习阶段的词表是分属不同类别的名词范例。例如,词表上属于“阅读材料”这个类别的范例是“小册子、喜剧书、期刊、杂志”。正确再认和错误再认都随着在学习过程 中同一类别范例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时候错误再认率甚至超过了正确再认率(Wickens 和Hirshman, 2000)。
3 该领域的研究情况
错误记忆现象被研究者们复制了无数次, 也引发了相当多的附加研究。包括被试变量、方法学变量、意识过程或自动化过程对于错误记忆的影响的研究;图片刺激材料的错误记忆的研究;对错误记忆的信号检测论分析;对错误记忆的神经过程研究等等 。
3.1 被试变量对于错误记忆的影响
Schacter等人(1996)观察到,与正常的控制组相比, 健忘症者只有极少量的词表项目再认,以及很少的错误再认。 Norman 和Schaeter(1997)[2]报告说老年人(平均年龄68岁)比年轻人(平均年龄19岁) 更容易产生错误再认效果。在Brainerd等人(1995b)用类别联想引发的错误记忆研究中,考察了被试,发现小表现出对未学过的类别名称的错误记忆,而大孩子则没有。此外,Brainerd和R eyna(1996)[3]发现幼儿园小朋友与三年级小学生相比, 对于类别名称和类别范例的错误记忆更高, 表现出了年龄差异(Brainerd等人,1995a)。
3.2 学习和测验等方法学变量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McDermott(1996)[4]发现学习词表的随机呈现比分组呈现所产生的错误记忆少, 但这两种呈现方式都产生了错误记忆。Read(1996)让被试记住词序或者在学习期间详尽地复述, 他发现集中于记词序的被试对关键诱饵的错误记忆最低, 而其它三种编码条件都导致了高水平的错误记忆。Robinson和Rodiger(1997)发现错误记忆和错误再认随着联想学习次数的提高而提高。
Payne等人(1996)变化学习和测验之间的保持间隔, 发现经过24小时的间隔后,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并没有降低。Brainerd和Reyna(1996)对儿童被试实施了立即测试和一星期间歇测试, 发现如果未学过的类别名称和同一类别范例在立即测验中是作为分心物出现的,那么间歇测试中在这些词上就会出现错误记忆。
Tussing和Greene(1999)[5]发现在学习阶段增加类别成员的数量会导致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同时提高。
3.3 意识过程或自动化过程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Gallo等人(1997)操作了学习时的指导语来判断是否对这种效果的预知可以减少错误再认。Gallo等人报告说预知减少了错误记忆效果,但是仍然产生了无数的错误再认。M cDermott和Rodiger(1998)确认了这个发现,并假设错误再认只在“一个小的限度内”服从意识控制。
Seamon等人(1998)[6]操作了学习阶段的刺激呈现比率(2s/词或20s/词)和注意条件(完全或分散注意),发现有些被试甚至在不能再认出学习时呈现过的特定的词时,也描述了对未学习过的集中联想的错误记忆效果。在seamon 等人(2000)[7]的一个用类别联想程序所做的实验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