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刍议
李其维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报 2008,40(12):1306~1327
DOI:10.3724/SP.J.1041.2008.01306
编者按:《"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一文系统地阐述了作者对当代认知科学领域研究状况的观点,对其庞大而复杂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宏观的把握和整体的思考。在认知科学领域中,大部分科研工作者往往可能只是致力于某一具体课题的实际研究工作,而未必会对相关的哲学问题进行广泛思考。因此本刊刊登此文,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认知哲学属于认知科学学科群的构成成分,但认知科学的核心部分不是一门思辨的学问,而是一门实证的科学。整个认知科学领域近年来所表现出的在宏观研究趋势上的变化,实际上是这个领域中新涌现的诸多关键性的研究生长点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研究生长点的产生,虽然不排除哲学思考的作用,但主要是在多学科多层次多手段相互交叉渗透、相互支撑发展的背景之下,由解释和预测那些原有体系所无法解释和预测的行为和心理的重要方面(如学习、决策、社会认知、心理健康等)的需要所促成的。比如,相对于那些基于语言文字描述的理论而言,能更加细致准确地表达关于信息加工过程的假设,并能够对于人的行为操作(如反应时和正确率)给出清晰量化的模拟或预测,因而更加便于理解、使用和证伪。而随着脑功能成像技术的成熟,能够精确地模拟或预测在特定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人脑内各个功能区域信号变化(如核磁共振功能成像信号变化)的计算模型业已出现,这就大大改善了以往只依靠行为层面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两个简单指标来检验理论模型的状况,从而促成新的研究生长点。再比如,借助于严密的实验设计,目前的行为遗传学研究已经克服了羊纯依靠变差分析以及其它统计手段来探讨遗传环境相互作用对某种行为或心理障碍的影响的局限;而由于分子遗传学的引入,人们已经到遗传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众多影响微弱的产生的,在各基因位点之间,以及基因位点与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借助于基因芯片等分子生物学手段来探索行为的基因基础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因此,从认知科学的实际发展历程来看,不同思路不同研究途径之间的关系乃是从不同的方面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协同发展的关系。至于"第二代认知科学"这一提法是否合理,抑或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区别只是研究视角的差异,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摘要
以计算隐喻为核心假设的传统认知心理学以及联结主义心理学均不能克服离身心智( disembodied mind) 的根本缺陷,当代认知心理学正面临着新的范型转换。以具身性和情境性为重要特征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将日受重视,并促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者认为在身心关系上应该坚持生理只是心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的立场,克服生理还原论的危险;应该重新审视基于二元论的生理机制这种说法;心理学传统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有可能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强调认知情境性的基础上达成某种融合;第一代认知科学对意识的研究是不成功的,因为对知觉、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研究不能代替意识的研究,同时还应避免以意识内容的研究取代心理学研究的倾向。第二代认知科学中的关于变量(因素)之间的偶合( coupling)关系完全不同于变差分析中的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其动力系统模式可能更有助于破解意识的产生(涌现)之谜,并引发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变革新潮。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将启发人们对身心关系、生理还原论、意识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人工智能对心智完全模拟的可能性等重大问题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