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第二节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家,如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卢梭(J.J.Rousseau,1717—1778)、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1746—1827)、福禄贝尔(F.Froebel,1782—1852)等人的工作。他们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而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则是直接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的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成的《一个的传略》(1876)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发展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的研究有重要影响。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儿童心理学产出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T.Preyer,1842—1897)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的创始人,他也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被公认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是一部完整的儿童心理学,它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或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或言语)的发展。在《儿童心理》一书中,普莱尔肯定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并系统地研究了儿童心理发展;他比较正确地阐述了遗传、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盛行的“白板说”;他运用了系统观察和儿童传记的方法,开展了比较研究,对比了儿童与动物的异同点,对比了儿童智力与成人,特别是有缺陷的成人智力的异同点,为比较心理学乃至发展心理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什么说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呢?这是由于他的《儿童心理》问世的时间、目的和内容、方法和手段及影响这四个方面共同决定的。
从时间上看,《儿童心理》一书于1882年出第一版,1884年出第二版,是儿童心理研究一类著作中较早出版的一本。
从写作的目的和内容上看,普莱尔之前的学者,不完全是以儿童心理发展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即使像达尔文那样的科学家,其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进化论提供依据;其内容,主要也是从进化论角度来加以论述的。而普莱尔则不同,他写书的目的则是为了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即对儿童的体质发育和心理发展分别加以专门的研究,他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来展开他的研究内容的。因此,从一开始他的《儿童心理》就是作为一个组成儿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出现的。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普莱尔对其孩子从出生起直到3岁不仅每天做有系统的观察,而且也进行心理实验。这些方法中有霍尔强调的使用反应时间、心理程序和证明感知觉之间的内省法(introspection),即科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普莱尔把他所有的观察、实验记录整理出来,撰写了专著,这主要是属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工作。
从影响上看,《儿童心理》一问世,就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各国心理学家都把它看成是儿童心理学的最早的经典著作,并先后被译为十几种文字的版本,推广于全世界,于是儿童心理学研究也随之蓬勃地开展起来,因此,其价值是可贵的,其影响是深远的。
普莱尔的研究工作,对当前国际心理学界所开展的儿童早期心理的研究,也仍然起着影响作用。普莱尔的研究对象主要是3岁前的儿童,在他之后发展起来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逐渐扩大,在年龄上主要注视幼儿或小学儿童,有的则是年龄更大的被试。近百年来,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研究文献中,婴儿时期(0—3岁)由于他们的语言还不很发展,加上研究方法和技术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材料,无论从数量上或质量上说,都很不够。但是近年来,由于妇女就业率的不断增长,早期智力、早期经验和早期教育问题的提出,心理或起源的研究等原因,加上研究技术上的进步,婴儿或早期研究进展很快,特别是对婴儿能力问题(如注视时间、动作表现、物体辨认、心率及其它生理变化等)的研究的进展更为迅速。在研究内容上,与普莱尔的当年观察课题极为吻合,从普莱尔重视婴儿心理的研究,到忽视这方面的研究,又回到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正好形成“否定之否定”的状态。
由此可见,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问世,就给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二)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研究的促进,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即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普莱尔是最杰出的奠基人。此外,继普莱尔之后,有一些先驱者和开创者,如美国的霍尔、鲍德温(J.M.Baldwin,1861—1934)、杜威(J.Dewey,1859—1952)、卡特尔(J.M.Cattell,1860—1944),法国的比纳(A.Binet,1857—1911)和德国的施太伦(W.Stern,1871—1938,又译斯腾或斯特恩)等,都以他们的各种出色的成就,为这门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和著作,不论在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各种心理学流派,如、(Behaviorism)、“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等的影响,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的儿童心理学著作的大量出版,专门的儿童心理学刊物的大量发行,大学里儿童心理学专门课程的开设,各种儿童心理学研究组织的建立,以及各种心理学家的出现,如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格赛尔(A.Gesell,1880—1961)、奥地利的彪勒夫妇(K.Bühler,1879—1963& C.Bühler,1893—1974)和法国的瓦龙(H.Wallon,1879—1962)等等,说明儿童心理学已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观点的演变,原先的学派,有的影响逐渐减少了,如霍尔的复演说,施太伦的主义学派以及格式塔学派等等;有的虽然还有影响,但已不是旧时的内容,而是以新的姿态出现,例如,测量研究,尽管争议很多,但在今天的西方仍然非常流行,越来越多,涉及内容范围也越来越广。深入探讨IQ与遗传因素,使测验研究更为完善;有的流派则公开打着革新的旗帜,直到现在还有很大的势力,这主要是指新精神分析学派和新行为主义学派。二是在具体研究工作上的演变,特别是从70年代前后到最近一个时期,许多儿童心理学的课题有所进展,有所增新,不仅深入开展早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而且广泛地探讨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
二、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从儿童心理学(Child Psychology)到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有一个演变过程。
(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
1904年,霍尔出版了《: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从此开始,确定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即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青少年期到青年期)各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尽管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但是他的《儿童心理》主要是研究学龄前儿童,特别是婴儿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对较大年龄儿童,少年或青年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可是霍尔就不同。霍尔先是研究儿童,后来又发展到研究青少年,他的《青少年心理学》的问世,意味着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的确定。
当然,霍尔也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他于1922年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一书,但霍尔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学要研究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
(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C.G.Jung,1875—1961)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开展发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是心灵的发展。观念变化的呆滞意味着人生之惶惑或死亡,重视,发展心灵的平衡力量,重视精神整体,以求人生未来的金钥匙。荣格对个体全程发展,特别是对成年期心理发展研究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形成一定理论是30年代,他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提出在生命周期的前半生和后半生期间,人格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25岁后到40岁是个分界的年限,前半生比后半生的人格要显得更向外展开,致力于外部世界。二是重视“中年危机”。大约40岁,精神开展较多,个人曾经感到永远不变的目标和雄心壮志,已经失去其意义。于是,开始感到压抑、呆滞和紧迫感。中年生命,以精神转变为标志,开始把由掌握外部世界而转入集中到自己的内心。内心促使人们去听从意识,去学习还没有认识的潜力。三是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阐述了临终前的心理,老年人的企图,理解面临死亡时生命的性质,死后生命应该是自己生命的继续。
前边提到艾里克森正是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才将精神分析创始人(S.Freud,1856—1939)的年龄阶段划分到青春期,扩充到老年期,我们将在下一章来讨论这些理论问题。
(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H.Z.Hollingwerth)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不是满足于孤立地研究儿童心理,并于1930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Mental Growth and Decline:A Survey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y)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与此同时,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古德伊洛弗(Florence L.Goodenough)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写出了在科学性与系统性超过何林渥斯著作的《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于1935年出版,1945年再版,曾畅销欧美。
古德伊洛弗认为,要了解人的心理,必须全面研究影响产生心理的各种条件和因素,要把心理看作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过程。不仅要研究表露于外的行为,还要研究内在的心理状态;不仅要研究儿童、青少年,还要研究成年和老年;不仅要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发展,还要研究罪犯和低能人的心理发展。所以,古德伊洛弗主张对人的心理研究,要注意人的整个一生,甚至还要考虑到下一代。
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Child Psychology)。30多年来,对发展心理学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成人心理发展作了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表现在:
1.对成人的研究
对记忆终生发展的研究,特别是中老年记忆的研究,尽管研究者存在着分歧,但这方面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课题。
2.对成人思维发展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代表人物之一是里格(K.F.Riegel)。他在1973年在《人类发展》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辩证运算认知发展的最后阶段”的文章,提出应该用辩证运算(dialectical operation)来扩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并强调了矛盾的作用。
3.对成人智力发展趋势的研究
对个体毕生智力发展趋势的研究也是成人心理研究的一个重点,西彻等人(Schaie & Hertzog)做的西亚图追踪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成人智力发展阶段的模式,很有代表性。
4.对成人道德发展的研究
例如,埃若蒙(C.Armon)在科尔伯格(L.Kohlberg)的理论基础上,研究了5—72岁被试道德认知,提出了三种水平七个阶段。
5.对成人概念发展的研究
伦维纳格(J.Loevinger)认为:“自我是个过程,努力去控制、去整合、去弄懂经验并不是自我的某种功能,而是自我本身”。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毕生发展或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Life-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的著作。有影响的心理学家是贝尔特斯(P.B.Baltes),他分别于1969年和1972年在西弗吉尼亚大学组织了三次毕生发展心理学学术会议,会后出版了三部论文集:《毕生发展心理学:理论与研究》(1970)、《毕生发展心理学:方法学问题》(1973)和《毕生发展心理学:人格社会化》(1973)。1978年以来,他担任了《毕生发展与行为》一书的主编。1980年,贝尔特斯等人在《美国心理学年鉴》上发表一篇评价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文章,提出了一生全程研究及其理论发展的原因,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开始一些追踪研究的被试正进入成年期,二是对老年心理的研究推动了成年期心理的研究,三是许多大学开设了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课程,于是推动了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80年代以来毕生发展心理学著作有三种命名的方式:一种叫生命全程或毕生发展心理学(如Life-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另一种叫做人类发展(如Human development:A Life-span approach);再有一种叫做人类毕生发展(如Life-span Human development又译个体生命全程发展)。1992年冬,我们从美国三所大学查到38本70年代以来出版的毕生发展心理学著作,归为十二类:
1)发展心理学或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概论;
2)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和理论研究;
3)发展心理学方法论的研究;
4)认知毕生发展的心理学研究;
5)人格、道德或社会性毕生发展的心理学研究;
6)关于干预(interventions)问题的毕生发展心理学;
7)关于与问题的毕生发展心理学;
8)关于毕生发展的病理学探讨;
9)人类发展与文化(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