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张文新 王美萍 曹 丛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济南 250014)
摘 要 发展行为遗传学是发展心理学与行为遗传学的交叉学科, 旨在探明遗传与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是否存在影响, 如何产生影响, 以及该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否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问题。该学科与行为遗传学在研究对象、设计和内容等方面存在不同; 开展发展行为遗传学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心理测量法和行为遗传学研究方法; 未来研究应拓宽和深化候选基因与行为关联性的考察, 并着力探析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关键词 发展行为遗传学; ;
分类号 B845; B844
发展行为遗传学(developmental behavioralgenetics)是发展心理学与行为遗传学交叉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目的是综合运用心理学与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深入考察遗传与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是否存在影响, 如何产生影响, 以及该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否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问题。研究历史可追溯到20 世纪50、60 年代Jones 和Scarr 等人所开展的几项关于父母教养的双生子研究(Jones, 1955; Scarr, 1968)。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以Row 和Plomin 为代表的一些学者针对父母教养的遗传与环境基础开展了系统研究(Plomin & Bergeman, 1991; Plomin,Reiss, Hetherington & Howe, 1994; Row, 1981;Row, 1983), 这些工作为发展行为遗传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1983 年, Robert Plomin 在其为《Child Development》撰写的“发展行为遗传学”的专题序言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发展行为遗传学”的概念, 并就该学科出现的背景、原因以及该学科兴起对发展研究与行为遗传学研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标志着发展行为遗传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诞生。
1 发展行为遗传学与行为遗传学的区别
行为遗传学研究对象既包括动物也包括人,其中动物模型(例如小白鼠、大鼠和猴子等)是其重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群主要为病理人群, 例如精神分裂症、症、多动症等患者。发展行为遗传学主要研究普通人群, 目的在于揭示普通人群, 特别是儿童心理与行为的遗传和环境基础。发展行为遗传学研究的问题多为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内容, 如羞怯、攻击行为、亲社会行为、父母教养、亲子等。正如Plomin 等所说的那样:“我们关注的是分子遗传学在正常心理发展变异, 而不是诸如精神分裂症和等严重精神问题中的潜在价值” (Plomin & Rutter,1998)。
发展行为遗传学与行为遗传学的另一主要区别是研究设计与研究内容不同。行为遗传学研究通常关注动物或人类个体的某种心理与行为特质是否具有遗传基础, 或者某一或某些遗传基因是否与动物或人类个体的某种心理与行为特质相关联。发展行为遗传学研究, 则通常采用遗传-环境设计, 不仅考察遗传的效应, 还进一步揭示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及其对遗传效应的调节作用; 其特色研究内容是遗传效应的稳定性, 以及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机制的动态性问题, 即遗传与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否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以及如何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问题。简言之,行为遗传学研究是专注于遗传效应的、静态的研究, 发展行为遗传学研究则是旨在揭示遗传与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系统的、动态的研究。
2 发展行为遗传学研究的必要性
遗传与环境作用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理论主题。绝大多数发展心理学教科书都会谈及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大多数心理学家也都个体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而且是相互作用)的结果的观点。尽管如此, 由于研究技术的限制,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实际上主要囿于环境因素的测量和考察, 对于具体的心理与行为现象, 究竟是哪些遗传因素起作用,它们又是如何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研究差不多一直处于曲高和寡的状态, 难以深入揭示个体心理与行为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机制。众所周知, 父母教养(parenting)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经典研究领域, 也是影响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变量。以Baumrind 和Maccoby(Baumrind, 1966; 1967; Maccoby & Martin, 1983)等为代表的发展心理学家所开展的传统研究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有关父母教养及其对个体发展影响的认识和理解。然而, 必须承认发展心理学对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存在方法上的不足, 即研究者通常将父母教养视为儿童发展的纯净家庭环境变量, 而后通过相关研究设计或者追踪研究设计考察父母教养方式或行为与儿童发展的具体测量指标(例如自尊、攻击行为、抑郁等)的关联, 进而推论出父母教养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的结论。这样的方法存在逻辑推理上的风险, 它往往夸大了父母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而忽略了儿童自身潜在遗传因素的可能效应。与之相对, 行为遗传学领域的研究虽然揭示了个体行为的遗传基础, 但很少考虑环境因素的效应, 也很少将社交退缩、亲社会行为、父母教养等发展心理学的经典研究内容作为表型(与基因型相对, 指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个体行为特征)进行研究, 因而也无法深入探索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遗传与环境作用机制。
发展行为遗传学研究则融合两个学科的优势,系统考察了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与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深入剖析个体心理与行为差异的产生机制。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发展行为遗传学领域的研究表明, 不仅父母教养等家庭环境变量的发展具有遗传和环境基础, 个体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也与其自身遗传特征密切相关(Plomin et al., 1991;Plomin et al., 1994; Row, 1981; Row, 1983)。该领域的研究还进一步澄清了父母的基因对不良教养行为的影响是否混淆了不良教养行为与儿童攻击之间的因果、儿童的遗传基因是否唤起了父母的不良教养行为并进而混淆了父母不良教养行为与儿童攻击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儿童与父母的遗传效应得到控制以后, 父母的不良教养行为对儿童的攻击是否还具有因果效应等问题(Plomin& Davis, 2009)。新近利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开展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出个体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对父母教养的发展具有交互作用(Bakermans-Kranenburg & van IJzendoorn,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