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特对客体关系理论与治疗实践的发展
王艳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2008年3月第2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中图分类号:B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02(2008)02..0097..05
关键词:客体关系;原始爱;退行
一、引言
迈克尔·莫里斯·巴林特(MichaelMauriceBalint1896~1970)于1896年12月3日出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是费伦茨的学生和同事。后来,由于纳粹的迫害,他移居英国曼切斯特,最后定居伦敦。他创建了巴林特小组,进行全科医生的培训,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巴林特运动,发展了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促进了精神分析和全科医学的融合。
巴林特的客体关系理论是建立在,尤其是费伦茨的理论基础之上。他长达40年的研究涯主要集中在客体关系的发展及其与精神分析技术的关系上。巴林特对客体关系的阐述包含着其个体性欲观。他认为,个体性欲的发展必然伴有客体关系的发展,客体关系的发展就是爱的发展。原始客体爱的阶段是生命的最早阶段。这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后来所有的客体关系都可追溯于此。[1]84而原始客体关系或原始爱状态的瓦解导致了基本缺陷。在临床治疗中,巴林特认为,分析师必须创造适当的氛围让病人退行到基本缺陷区域,重新学习爱和恨的新方式,抛掉以前所获得的病态的强迫方式,从而获得一种新的、更成熟的客体关系,以实现“新的开始”,这是治疗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
巴林特的思想非常大胆,极具新颖性,尽管不为当时主流精神分析所接纳,但随着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其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巴林特一生进行了40多年卓有成效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论文和著作,对其精神分析理论和临床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推动了客体关系学派的发展。
(一)心理的三个区域
巴林特根据单人、双人和三人心理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心理机能格局,即心理的三个区域或水平:创造区域(the area of creation)、基本缺陷区域(the area of the basic fault)和区域(the area of the Oedipus conflict)。其中,基本缺陷区域即两人关系是巴林特强调的重点。
1.俄狄浦斯区域
俄狄浦斯区域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在俄狄浦斯区域所发生的任何事件,无论是与前俄狄浦斯或前生殖欲期的经验有关,还是与俄狄浦斯期或生殖欲期的经验有关,都是在一个三人或三人以上的关系中发生的。也就是说,除了主体之外,至少还涉及两个相关的客体。而这两个客体既可能是俄狄浦斯情境中的两个人,也可能是在口欲期或肛欲期范围的某个人和某个客体。[2]15
在俄狄浦斯区域所遇到的问题都与冲突有关,因此,俄狄浦斯区域又称为俄狄浦斯冲突区域,而心理冲突是该区域起作用的动力学力量,这是其第二个特征。俄狄浦斯情结或冲突是所有人类发展的核心情结。这种冲突是由主体与其两个相关客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所导致的矛盾引起的。虽然这种冲突是俄狄浦斯情境中所固有的,但却都能加以解决,至少能得到很好地调解。
俄狄浦斯区域的第三个重要特征是,成人的语言是一种恰当而可靠的交流工具。[2]16在俄狄浦斯区域,当分析师用成人的语言解释俄狄浦斯期,甚至前俄狄浦斯期、前生殖欲期的事件时,病人能够理解分析师的语言,将之视为一种解释,语词对医患双方具有相同的意义。
2.基本缺陷区域
基本缺陷区域与俄狄浦斯区域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成人的语言在描述该区域的事件时往往是无用的,病人常常无法接受解释或易产生误解,病人不再将分析师所作的解释体验为一种解释,正常的语言丧失了约定俗成的意义。相反,病人将之视为一种蓄意的攻击、暗讽或侮辱等迫害性内容,或是某种让人高度愉悦、兴奋、满足的诱惑性内容。此时,普通的语词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其意义都突然变得极其重要,且具有力量。事实上,甚至分析师的每一个姿态或动作都具有了超越现实意义的重要性。
基本缺陷区域的第二个特征是,发生在该区域的所有事件都仅仅是双人关系的。这种双人关系是一种更为原始和罕见的客体关系,与平常所观察到的成人关系有着本质的差异。在这样一种双人关系中,只有其中一方是重要的,而且只有他的愿望和需要才有价值,必须得到关注;而对于另一方而言,尽管其力量也很强大,但是只有当他愿意满足第一方的需要和愿望,或者决定不满足它们而让他们失望时,才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他的个人兴趣、需要、欲望、愿望等都不存在。
此外,在基本缺陷区域起作用的动力学力量,既不是一种本能形式,也不是一种冲突形式,而是一种缺陷形式,即某种在心理上被扭曲的或缺乏的东西,从而产生一种必须要更正的缺陷。以巴林特的观点来看,基本缺陷的起源可追溯到个体早期形成阶段中的生物或心理需要与整个相关时期所得到的物质或心理关爱、关注和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产生了一种缺乏的状态,其结果和后效似乎只在某种程度上才具有可逆性。[2]22
3.创造区域
根据巴林特的观点,创造区域只具有一人关系,它没有外部客体的存在。主体就是他自己,而主体主要关注的是从其自身产生某种东西;而这种产生出来的东西可能是一个客体,但也不尽然。[2]24属于该区域的不仅有最典型的艺术创作,而且数学、哲学、获得顿悟、理解某人或某事,甚至身体和心理的患病以及从疾病中自然康复的早期阶段等其他重要现象也都包含在创造区域中。然而,由于没有外部客体的存在,因而也就没有外部的客体关系,没有关系可以发展。分析师的分析方法在该区域变得无能为力,只能借助于不可靠的推理和归纳,因此,所获得的创造区域的知识变得极其有限、不确定。巴林特认为,尽管在创造区域没有客体,只有主体自身的存在,但是在某些时候,主体并非是完全的,在他的心理区域还存在某种东西,巴林特称之为“前客体”或“客体雏形”。从“前客体”向恰当的“客体”转变的创造过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不可预知的。创造的速度既可能非常缓慢也可能闪电般迅速。这些在艺术和科学创造过程中都时有发生。他还认为,俄狄浦斯区域的强烈冲突可能会提高或限制创造过程的速度。但起重要作用的是主体创造区域的心理结构。
(二)原始爱的理论
1.原始客体爱
巴林特认为是一种继发现象,从来都不是原始的,而这一观点正好与弗洛伊德的原始自恋理论相反。“原始自恋”的理论假定,在子宫外的生命初期没有客体存在,是一种未分化的状态,个体和环境之间没有任何界限,所以个体也不能意识到外部世界。而巴林特则认为,一经诞生就立即拥有了一个原始的客体关联。婴儿与母亲的客体关系是原始的,是一种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假设,它出现在最早期的、最深远的、最原始的心理层面中。在否定了弗洛伊德的原始自恋理论的基础上,巴林特提出了原始客体爱(primary object love)或原始爱的理论。巴林特根据客体的力比多投注,阐述了原始客体爱,即原始客体关系的最早期状态及其发展。巴林特认为,个体出生于一个从生物学和力比多上都与其环境具有密切关联性的状态。出生前在母亲子宫里的胎儿对环境的依赖最强烈,因此胎儿时期对环境的力比多投注要比和成人时期更加强烈。而此时子宫内的环境可能是一种未分化的状态,这种环境不仅没有客体的存在,而且还没有结构,尤其是没有针对个体的明确界限,环境和个体相互渗透,共同存在于一个“和谐的融合”(harmonious mixup)之中,也就是说,自体与环境和谐地、相互渗透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客体的存在,只有无尽的物质和广柔的和谐。
然而,出生却是一种。由于环境的彻底改变打乱了这种平衡,并在一种真实的死亡威胁之下,迫使个体开始一种全新的适应形式。这从一开始就极大地促使个体和环境的分离。因此,和客体开始在这种物质的融合中,从无尽广柔的和谐的破裂中出现。与以前比较友好的物质相比,客体有着坚实的外形,明确的界限,而且必须受到认可和尊重。力比多也不再像从伊底流向环境那样均匀,在出现的客体的影响下,有了稀薄和浓缩的变化。而且,由于客体的出现与先前宁静的和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力比多也退回到了自我,这就促使其试图重新获得第一阶段的“一体”(oneness)感觉。因此,这部分力比多确实是自恋的,但是继发于原初的环境投注,即次级自恋(secondary narcissism)。
2.两种性格类型:亲客体倾向和疏客体倾向
由于遭受出生、与客体分离等不可避免的挫折,使得原本和谐融合的世界被摧毁,从而出现了坚实的客体。为了对这些创伤事件做出反应,婴儿或病人可能会使其客体关系朝着亲客体倾向(ocnophilia)和疏客体倾向(philobatism)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两种性格类型,即亲客体倾向性格和疏客体倾向性格。根据巴林特的观点,在亲客体倾向中,客体被认为是安全的、让人舒适的,而客体之间的距离则是危险的、可怕的。而在疏客体倾向中,客体是敌对的、威胁的,而客体间的距离被体验为安全的、友好的。
因此,亲客体倾向的人总是生活在客体会保护他的幻想中,因而有接触和靠近客体的强迫性需要,他对客体出现的反应是依附这些客体,并内射它们;他觉得客体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当需要它们时,能随时奉命。而疏客体倾向的人则幻想他的自我技能(ego skills)会保护他远离危险的、潜在不友好的客体;因而其强迫性需要是观察环境中是否有潜在危险的客体出现,并使用其自我技术将之转化成友好的、危险性较小的客体。巴林特将这些自我技术总结为尊重(regard)、关怀(consideration)、关注(concern)和照看(looking after)等态度。[3]36
巴林特还将这些亲客体倾向和疏客体倾向的态度进行了延伸,使其不仅包含了人际关系的外部世界,还包含了思想和理想的内部世界。亲客体倾向会强烈地依附于他熟悉的思想、信仰和习俗,且觉得很难与它们分开。另一方面,疏客体倾向则喜欢抛弃旧思想,而准备寻找新思想,但是新的思想不会比那些被抛弃的思想持续得更久。这些态度对考察治疗中的心理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巴林特还探讨了爱、攻击和仇恨以及自体性欲与这些状态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巴林特还将亲客体倾向和疏客体倾向都归入了基本缺陷的范畴。他认为这两种性格类型是个体为了重新获得原始客体爱阶段的一体感,即与未分化环境的相互渗透的和谐融合而发展出来的病态方式。
三、对客体关系治疗实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