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性差异及对羞耻的
钱铭怡 刘 嘉 张哲宇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天津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摘要:研究目的是了解羞耻感对应付的影响。100名大专一年级学生根据主试呈现的9个故事情境,评定自己在其中体验到的羞耻的强烈程度,从中选择了5个可以较好的激发被试羞耻的典型羞耻事件,考察被试在其中的应付方式,并比较了高、低羞耻组被试在应付方法使用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面临羞耻事件时,倾向于采用接受事件结果(直接面对问题和让时间冲淡一切的应对方法,较少使用否认和逃避的方法。羞耻易感性较高的个体较之羞耻易感性低的个体更可能使用回避、隐藏感情、祈祷和等待的应付方法;羞耻易感性低的个体较之羞耻易感性高的个体更可能使用寻求社会支持的方法。作者进一步根据羞耻的本质和其现象学的特点解释了高、低羞耻组在应付方式上的这些差异。
关键词:羞耻 应付
1 前言
羞耻是一种社会化的高级,是个体把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时,而产生的指向整个的痛苦体验,对退缩和抑制行为有增强作用【1】。近年来,羞耻在人们正常和病理行为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羞耻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很密切的联系【2】。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它会影响人们的归因方式。研究者发现易羞耻者对实际可控性较高的坏事件常作消极的归因,这对他们的应付方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使他们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使用否认、回避等方式来应付【3】。羞耻感与应付方式之间的联系可能更为直接。因为研究发现,情绪与应付策略的选择密切。正性情绪可以扩展个体的注意和行为选择范围,可以使个体在应激条件下有更多可以利用的社会、身体、智力资源;而负性情绪往往使个体的注意力固着于问题的某一方面,缩小行为选择的范围【4】。
同时应付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个体特质的影响【5】。人们对应激事件如何反应,有或中受到了他们自身稳定的人格倾向性的影响。个体存在一些基本的应付方式。这些应付方式的使用具有稳定性,构成个体所偏爱的应付方式。国内的研究也证实了人格对应付方式倾向性的影响【6】。但目前对人格特质的考察主要集中于控制点、内外向、神经质等,缺乏对与日常生活事件处理有关的人格特质的探讨**。
以往对应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社会文化性质的应激源(生活环境改变、文化冲击、政治变革、经济和社会地位改变等)对个体的影响***,而较少对情绪尤其是羞耻感激起的应激状态的研究。而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却是很多的。本研究即希望探讨个体在羞耻情绪所引发的应激状态中对应付方法选择的特点。
同时鉴于个体相对稳定的应付风格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而羞耻易感性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特质,本研究也希望同时探讨其对应付方法选择的影响。对易羞耻者应付方式的了解,有助于理解由于羞耻所引发的、等心理障碍,并可以将结果运用到临床和咨询中,使对易羞耻者应付方法选择进行的指导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