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概念、流行病学和病理机制
唐苏勤 何丽 刘博 王建平
心理科学进展2014,Vo1.22,No.7,1 159一I 169
D0I:10.3724/SP.J.1042.2014.01159
【摘要】延长哀伤障碍是一种由亲近的人去世引发的病理性哀伤反应,即死亡发生6个月后,个体对死者的想念影响到了生活各方面,且社会功能受损,其最近20年才开始受到临床心理学研究者关注和探讨。本文首先回顾了概念提出及后续发展,并讨论了其与持续性复杂哀伤相关障碍的区别与联系。随后,本文综述了其独立的诊断标准、评估工具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与正常哀伤、症和后应激障碍的区别。接下来,本文对其病理机制的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进行了讨论。最后,本文指出未来可考察诊断标准的跨文化适用性、丰富病理机制的理论与研究。
【关键词】延长哀伤障碍;诊断评估;流行病学;病理机制
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是一种由亲近的人去世引发的病理性哀伤反应。将于2015年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3)目前的草案将其定义为,在关系亲近的人去世6个月后,个体对死者的想念持续弥漫到生活各个方面、有关死者的一切总是萦绕心头,而这些反应已经严重损害了个体的社会功能;此外,个体还表现出难以接受死亡、愤怒、内疚等特点,且哀伤反应与其所处的社会或文化环境不符(Maercker et al.,2013)。丧失和哀伤是非常私密的经历和体验,人们往往不愿让陌生人接近这段、甚至也很少让自己再去触碰,因此关注丧亲人群哀伤的研究步履维艰。直到最近20年,这个缺口才被慢慢打开。国内学者对延长哀伤障碍这个术语可能比较陌生,但国外病理性哀伤领域的研究和讨论已涌现出了大量有意义的成果,其中以延长哀伤障碍为主题的实证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因此,本文将对延长哀伤障碍的概念提出及发展做了简要回顾,从诊断评估、鉴别、流行病学研究和病理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简述当前研究者对病理性哀伤相关概念的争议,为国内研究者呈现该领域前沿研究动态。
1 延长哀伤障碍的概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