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心理学强调从基因层面解释人类的行为。他们认为有许多不同特殊领域机能的模块组成,比如血缘再认的模块(kin recognition
module)——因此孩子总是被继父或继母虐待或忽视,又比如语言获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on
Device)的模块能让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一门语言。
经典的如Bowlby
对依恋的系统研究。进化心理学家们认为既不能跑、也不能藏,所以那些通过哭喊、微笑、探寻以保持和特定看护人紧密接触的孩子在严酷的环境下更有机会生存下来。哭闹也许是一种模块,它能够有效地传达婴儿的不适(饿、冷、病或是对父母花过多时间在其他孩子身上的一种嫉妒)。同样,父母身上可能也有他们的一套模块:血缘再认的模块、与婴儿沟通的模块和亲近的模块。这些具有生存适应性的模块是人类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自然留存下来的。
进化生态学家则更把心理机能视为普适(general-purpose)的,能更灵活地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他们以此解释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不同的行为。例如:Lamb
et al. (1984), Belsky (1997) and Chisholm (1996)
假设不同的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抗拒型)是对不同抚养环境(儿童死亡率、家庭压力等)的一种适应。
父母和婴儿由于生活条件、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适应。学者Levine等人提出,父母的抚养目标是与不同水平的儿童死亡率相适应的,在儿童死亡率高的部族里,父母与儿童保持很紧密,对儿童的要求有很高的反应性。而在工业化国家,婴儿死亡率很低,儿童花费多而贡献少,劳动力市场竟争激烈,父母的抚养目标更多放在儿童认知技能的获得上,而对婴儿的哭闹的反应性则比较低。
进化人类文化学家则着重强调文化和社会再生产的进化本质。虽然他们大多数是生物学家或遗传学者,他们的目的则在于理解文化,理解文化传承的规律。
对和文化的关系他们有不同的理解。他们认为美国和日本依恋模式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文化核心”(即文化基本的模式,它塑造了个体一生的轨迹)的巨大差别。日本文化把集体主义、相互依赖、共感等放在重要地位,相比较而言,美国的中产阶级的文化则更看重个人主义和个人奋斗。根据Rothbaum等人的研究,日本父母为了促进儿童的依从性和相关与儿童保持很亲密的联系和很高的反应性。
“
日本母亲甚至在婴儿还没表示之前,就作出了反应,这样模糊了儿童我与他人的界限”。由此,进化人类文化学者推测同一文化传统的人群由于共同的文化传承和群体的影响更可能有一致的照看婴儿的方式。
进化心理学强调儿童对父母的依恋及父母的反应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一种“模块”,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生存下来;进化生态学更强调抚育婴儿环境的重要性(例如:看护者的人数、社会压力、环境的危险性、儿童和成人的死亡率等),它类似于生态系统观,但不同之处在于它假设父母和儿童的策略和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为了更好的生存繁衍而产生的。而进化文化人类学家指出:看护者从她们文化中接受了特定的某种看护模式(文化传递通过代际间传递和群体影响),她们会认为这样模式是自然而然的。而这会影响到她们与婴儿的亲近和敏感程度。这一取向有些类似于“社会文化学派”,但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特定文化的进化机制。显然,上述每种理论都解释了依恋现象的一些方面,但都不完全。要想更全面地理解依恋,需要整合上述三种理论的论点。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