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理解的心灵结构
1935年,荣格在伦敦著名的TAVISTOCK门诊部,向超过200位以上的医生和心理学家做了一系列的讲座,来解释他对心灵的理解。他曾说,心理学就像是还在摇篮里的婴儿;这句话放在今天也是对的,有许多东西我们仍然没搞清楚。
荣格主要关心的是心理病理学——即当心理过程失去平衡时所受之苦。他认为,医生和治疗师们需要牢记,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实际上是被扰乱了的正常行为。那么今天,我想就荣格如何看待正常心灵的结构这一问题简要地谈一下。
“心理学是一门关于意识的科学,也即一门关于无意的产物的科学”荣格以这句话开始了自己的阐述。意识并不能永远地、一刻不停地主导我们的生活。我们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有时,我们的意识不那么清醒。荣格强调说,意识总是起源于无意识。
这个图表简要展示了荣格的心灵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外环是(EGO)和意识。自我是意识中打上阴影线的那部分,它围绕着一个核心,我们称此核心为自性(SELF)。它们通过“自我-自性”轴连接在一起。下一个圆环指的是个体无意识和情结;这个区域通过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相连。情结和原型都不是固定的、静止的;心理动力系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并且总是受到自性的影响。自性既是心灵的中心,也是心灵的全部。
情结是带有色彩的无意识心理丛。情结对意识经验及施加动力影响。每个情结都伴有一个原型。对于所有人而言,原型都是先天的和常见的,不论他的民族、性别或者文化。原型是心理行为的结构图示,或者说它们是本能的某种抽象的、精神化了的形式。通过情结,原型被证明在个体心灵中是存在的。
荣格基于生物学和进化过程提出了自己的心理理论。每个物种都必须积极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且努力应对环境中出现的变化。所有动物的幼崽,包括我们人类的婴儿在内,都在生命之初先天地具有一些适应环境所需的能力。所以在荣格看来,每个婴儿生而就拥有大量的本能性的期待与要求,以及应对机制,是非常复杂的个体。环境中适宜的刺激可以使他们的期待与要求被满足和表达。所以,每个婴儿生来就具有原型层面的遗传,以使他能够适应环境。荣格将这些遗传称为“自性”。其它心灵结构——自我,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都处于自性的影响之下,并在已经成熟的心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适应作用。
自我意识及人格类型
通常,健康的自我意识有以下几个指标:
1. 感到有生命力,很警觉,很活跃。
2. 活跃的自我,即在做某事
3. 一致性
4. 界限性,即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不是。
5. 认同性与连贯性
有些时候,我们也许不能同时符合所有上述指标——比如说我们非常疲惫的时候,生病的时候,觉得很压力或者是很压抑的时候。记住下面一点很重要:意识是无意识和环境感受、环境适应的共同产物,也即,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共同产物。在生命的最初阶段,我们是无意识的;之后一直保持着意识状态也非常困难——意识需要大量的精力。
如果某物与自我没什么关系,那它和意识肯定也没什么关系。自我是意识的情结,并且具有以下两个功能:
1. 身体知觉,给我们一种存在感,即我是“我”
2. ,给我们一种连贯性。
荣格认为,我们身上都有某种功能来帮助我们适应来自外部世界的事件,体验某物。首先:
知觉:通过我们的知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告诉我们一个东西有什么属性
思维:告诉我们一个东西是什么
感觉或评价:告诉我们某种东西值什么,它有什么价值
直觉:告诉我们一个东西可能会怎么样——这是一种第六感。
通常,我们只用到以上这些功能中的一种或两种;所以我们只能了解现实的一个部分。
基于此,我们要不就将事件与经验看成是外部世界客观存在的,即外向型;要不就将这些看成是内心体验,即内向型。对于外向型的人来说,外部世界更为重要;对于内向型的人来说,内部世界更有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外向的一面和内向的一面;但是通常,某一面会占主导地位。
荣格的人格类型很重要,但是今天在这里,我不打算过多的谈论这些,因为上次我来这里时,和申老师就人格类型问题已经和大家开了个讨论会,你们中的许多人已经知道了我要说什么。但是人格类型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比如我们如果感知这个世界,人们在看待同一事件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理解
那么,自我是怎么发展的呢?现在,我要你们思考四个问题:
你们还能记得,第一次发现自己是“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在什么时候吗?
当你发现这一点时,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比如说孤单,觉得充满力量,或者是高兴?
当时你是在什么地方?
第二次感觉到这一点是什么时候?
自我和意识就像是漂浮在虚无之海上的记忆岛。我们对幼年有着零零碎碎的记忆,这也是意识通常的表现形式。
自我意识很少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我们也许可以唤回某些意识片段,但其余的就是长时间的记忆空白。
以下是从《记忆,梦,思考》中摘录的荣格自己的一些早期记忆:
1. 在一个美妙的一天呆在他的婴儿车里
2. 看到覆盖着雪的群山
3. 盯着康斯坦茨湖里的水
4. 喝牛奶
5. 躺在父亲的怀里,父亲给他唱歌
意识和自我的发展非常缓慢,当我们体验外部事件的时候才体现出来。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既不具有明显的意识也不具备清晰的自我,她被母亲养育,并且只有在脱离母亲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成长,发展成独立个体。以下这个表可以说明这个过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性之于自我,就好像母亲之于孩子。首先,一个孩子被母亲养育,就像自我依托于自性,这两者这间并没有什么区别。接着,孩子逐渐脱离母亲,就好像自我有了发展,并最终独立于自性。但是,仍有一条线连接着母亲与婴儿的早期无意识经验,连接着自我与自性——这条线就是“自我-自性”轴。
自我-自性轴是这样一个图示,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起初,自我是怎样依附于自性,等同于自性——这意味着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差别,并且这一过程完全是无意识的,就好像一个新生儿没有自我感知一样。渐渐地,自我开始发展,变得成熟,最终脱离自我;就像一个小孩长大成人,并最终离开家。但是,因为自我只是众多情结中的一个,而且并不总是完全处于意识状态,所以它仍和自性有所联系就变得非常重要。换句话说,我们要牢记意识是从无意识中发展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我们的心灵,我们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弄清楚。只有当自我对于自性的能量和潜力有所知觉的时候,才能产生恰当的适应行为,才能体验到生命深层次的意义。
所以,自我是意识的一个因素,在个体的整个人生中不断习得和发展。它是扩展人格的一个基本的因素,通过整合无意识的内容起作用。它是基于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的——既涉及到身体,也涉及到身体感觉以及思想。它也着眼于无意识内容的整个层面。
虽然自我对于个体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重要且根本的因素,但是它并不是整个人格。它是意识的焦点,承载着意识的存在性,并且保持人格的一致性。它感受意义并且评估价值。它是我们人格的持有者,是主观体验与客观体验的中介。可是,意识发源于无意识和自性,也即,意识环绕着自性或无意识。就好像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
荣格在自我这一概念上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儿童的心灵并不是完全的白板——它以一种可被识别的,独特的方式运行,并具有所有人类特有的本能(或者是原型),以及向着更高级发展的潜力。自我等待着被激活。
情结与个体无意识
回顾荣格的模式,我们现在来到了第一个里圈——个体无意识和情结。
个体无意识由一切我们知道但是却没有在此刻细想的事物组成,由一切我们曾经知道但是现在已经忘却的事物组成,由一切我们曾经感知但在意识中忽略了的事物组成,一切我们没有刻意注意到,却感觉、思考、记忆、想要去做和正做的事情组成;一切正在人的体内酝酿的发生在未来的事情,以及被我们压抑的让我们觉得痛苦的情绪和事件组成。
情结是无意识基于感情层面的部分。荣格在运用词语联想测验的时候发现了这些情结。他指出,情结都是高度独立化的,被情绪粘合,每个一情结的中心都是原型,原型在意识之外的领域起作用。情结完全是正常的,只有当它完全处于无意识状态或者当它比自我拥有更强的能量时,它才显示出病理学症状。
每个情结的核心都是原型。
比如:母亲情结形成于孩子与母亲(或者祖母、姐姐或照顾他的人)一起住的体验。如果母亲的行为与孩子内化的、本能的对母亲的期待相符的话(抚养、爱、照顾),就会产生一个积极的母亲情结。继而,当这个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这种积极情感就会被投射到一个年长的女人身上,比如电影明星,分析者,或者是扮演了母亲角色的社会机构,比如大学或者社会。个体也会通过某种方式抚育和滋养自身。
但是有时我们也会有负面体验。比如,一个小孩子可能会有一个强求他并且非常严厉的父亲。这种负面的父亲原型就在无意识中被激活了。当这个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她也许会发现她自己正和一个不友好的、欺负她的男性交往。虽然她也渴望一个能给她支持、保护和爱的人出现,但是这种来自父亲的爱与保护的一面被深藏在无意识中,而她会一遍遍重复那种令人不满的、被虐待的关系。
分析工作的一部分就是把情结的这些方面在意识中显现出来,积活原型积极的一面。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