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得快就一定是好的吗?

 

讲师|张红川 整理|黄鑫 内蒙古心理网出品

 

用脑做管理,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神经领导学。

 

神经领导学,是要帮助大家认识到大脑真正领导力的背后是人脑的工作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模式。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最基本的思维模式,一种是分析式的思维,另一种是人际的思维。此文将着重讨论平时我们用的最多的思维模式——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的特征是什么?可能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当我们在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总是会发现很多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当面对这样的不确定,人类的思维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

实际上,第一个特点就是没有人喜欢不确定。我们所有人都喜欢确定的东西,在投资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索罗斯,他曾经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什么都不怕,只怕不确定。”

 

事实上确定和不确定的问题,与我们大脑的工作有关。曾经的一个研究发现人们在回答能够确定的问题时会激活大脑中与快乐有关的区域,而对于不确定的问题,在回答的时候会激活大脑中与恐惧与不舒服有关的区域。一个简单的差别,给我们大脑激活区域带来的影响竟是如此的天差地别。

 

 

但分析思维的特点,不仅仅局限于确定性。因为我们的分析思维每天都在衡量着我们的损失和收益,当确定与不确定和损失与收益叠加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带来的问题更加复杂,当确定与不确定和损失与收益相叠加时就会构成一个庞大的认知负荷。

 

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计算着损失和收益为我们所带来的一个确定和不确定之间的考量。人类很聪明,为了应付这样的情况,人们会用一些很巧妙的办法来帮助应付这样一个庞大的认知负荷。

 

 

在心理学中,我们称为启发式。启发式是是指我们的大脑经常会在我们面对一些复杂的决策情境和巨大的认知负荷时,采取走捷径的办法。但我们的认知捷径往往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知偏差——大脑在走捷径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

一些相关的研究催生出心理学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其中一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在2002年,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凭借在此方面所作出的成绩拿到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最主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告诉我们,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类的分析思维不是万能的,分析思维并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

 

 

在丹尼尔卡尼曼的书里面,他把思维区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就是认知的捷径,系统二就是分析思维。分析思维,往往会遵循着一种比较慢的一步一步推理的办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当我们处于比较不确定的时候,当我们需要不断地衡量自己的损失和收益的时候,当我们需要不断的去做出非常关键性的判断的时候。但我们往往不是用分析思维,而是用认知捷径的办法来进行思考,这样的思考方式,会对我们的战略决策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孙子兵法里面曾经说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庙算是什么意思?就是决策、统筹、运筹。但是今天,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纯粹的依靠于庙算——所谓的科学决策来帮助领导者解决在管理和经营中的所有的问题,那么必然要承担的一个代价,就是经常性错误地走入认知偏差,经常错误地使用认知的捷径而不自知。

 

所以领导者不妨去做一个反思,反思自己是不是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曾以为自己在不断分析、在不断运用理性思考,而事实上却走到了一些认知的偏差里,走到了一些误区中,走到了所谓的认知的捷径中。

 

思考不要一味贪图快,不要贪图捷径,而是应该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推理。慢中求稳,稳中求进,用脑做管理,击破思维陷阱。

 

相关推荐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