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也会做坏事:视角下的不道德行为*
王 芃 王忠军 李松锴
(网络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中师范大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9)
摘要 有限道德是指个体在道德判断中固有的局限性, 表现在人们外在行为与内在道德观的悖离, 它导致的道德偏差。有限道德弥补了在解释力上的缺陷。该视角下的不道德行为主要包括:内隐偏见、、沽名钓誉、利益冲突和漠视未来。关于有限道德存有4 种理论解释:自利性动机、、道德褪色和框架效应。未来有关道德决策和不道德行为的研究, 需要延伸到有限理性与无意识层面。
关键词 不道德行为; 理性道德模型; 有限道德; 内群体互惠; 双重自我
分类号 B849:C91
1 引言
不道德行为(unethical behavior)是指违背人们所广泛接受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Kaptein, 2008;Kish-Gephart, Harrison, & Treviño, 2010)。近年来,以网络热词为代表的各种商业丑闻、官员腐败、政商合谋、暗箱操作、产品伤害事件屡见媒体, 如“地沟油”、“三氯氰胺”、“表哥”、“房叔”、“小悦悦”等, 引发公众对社会道德和公民素质的激烈争议与拷问。在组织中, 不道德行为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高科技化和团队化的特点, 其高发性和普遍性不仅给组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也严重破坏企业信誉和品牌形象。
即便存在道德与法律的双重约束, 为什么个体、群体、组织屡屡做出违背普遍伦理的行为?如何减少甚至消除此类行为?这些皆属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不道德行为的原因机制和应对措施, 渐已成为不同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共同关注的热点。人们把不道德行为归因于道德失范、监管不力、法制缺陷等, 因此在完善制度、加强监管的同时, 道德建设与约束也是减少不道德行为极其重要的举措。比如高校加大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制定了相关措施预防公司员工的道德败坏行为,行业协会也加强了从业者的自律与道德训练。
然而, 这些措施主要针对显性的不道德行为,现实中一些不道德行为是人们在无意识中做出的,很多品行端正的人, 也会不知不觉地做出坏事(Bazerman, Chugh, & Banaji, 2005; Bazerman,Loewenstein, & Moore, 2002; Bersoff, 1999)。例如在缺乏审计独立性时, 审计工作的客观性会受到影响, 审计员会无意识地做出有偏的审计决策,美国安然公司破产事件即为经典案例(Bazermanet al., 2002; Moore, Tetlock, Tanlu, & Bazerman,2006); 中国社会盛行的“” (guanxi)行为, 因其滋生腐败和损害公平而被视作非道德(Chen, C. C.,& Chen, X. P., 2009; Fan, 2002), 但当人们自己处于关系圈内时似乎丝毫未觉“关系”行为有何不妥。显然, 这些是更深层的隐性道德问题, 规范的理性道德模型是难以有效解释的, 通过理性的道德约束也很难控制此类行为。本文引入有限道德的视角, 以解释人们无意识的非道德行为。未来对不道德行为的研究, 需要关注有限理性和无意识层面。
2 不道德行为研究的理论转向
2.1 理性道德模型
理性道德模型假设个体在道德决策过程中是绝对理性的, 不道德行为是个体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有意而为。理性道德模型是一个广泛的理论框架, 在解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机制上, 存在多种理论取向(Kish-Gephart et al., 2010; Maheshwari& Ganesh,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