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
在精神分析早期运动史上,除了开山鼻祖弗洛伊德之外,还有两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那就是亚伯拉罕和费伦茨。他们都是弗洛伊德的亲密弟子,都属于由弗洛伊德所成立的秘密委员会(secretcommittee)的可信赖成员。他们在精神分析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都有着自己的创造与拓展,他们各自的理论与治疗技术对精神分析后期所发展出的学派,如客体关系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1 亚伯拉罕:德国首位精神分析学家
卡尔·亚伯拉罕(Karl Abraham,1877~1925)于1877年出生在德国的不来梅(Bremen)。1904年,亚伯拉罕在苏黎世通过的引介而接触到了弗洛伊德的研究。1907年,亚伯拉罕与弗洛伊德一见如故并开始定期会面。亚伯拉罕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主要在心理性欲发展阶段、性格形成以及理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再划分
亚伯拉罕以弗洛伊德的性器欲前期性组织结构的阶段理论作为出发点,把性格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的每个阶段又细分成两个子阶段:1)口欲阶段,这一阶段分为前口欲阶段和后口欲阶段。前口欲阶段即被动吮吸阶段,这一阶段是前矛盾性的,的目标是吮吸,既没有爱也没有恨,婴儿不能区分和母亲;后口欲阶段是主动的、施虐的、吞咬阶段,婴儿与乳房的关系处于矛盾状态,婴儿希望咬住并吞没它。基于这种假设,亚伯拉罕推断出两种不同的婴儿的客体关系模式,通过吮吸方式的合一(incorporation)关系和通过吞咬方式的破坏关系。亚伯拉罕认为后一种关系把矛盾冲突引入到了婴儿的生活中。2)肛欲阶段,这一阶段分为前肛欲阶段和后肛欲阶段,亚伯拉罕试图通过这种划分来解释忧郁症与强迫性的形成。前肛欲阶段是逐出性的和施虐欲的;后肛欲阶段是保持性和控制性的,寻求占有物体并牢牢地抓住它。在这一阶段儿童首次表现出对客体的关注,成为了后来朝向客体爱的关系的先兆。3)性器欲阶段,这一阶段分为前性器欲阶段和后性器欲阶段。前性器欲阶段是排除生殖器官之外的客体爱,后性器欲阶段则具备了完整的客体爱。亚伯拉罕对力比多发展的性器欲前期的理论贡献一直激发着后来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1.2 性格形成论
亚伯拉罕在性格形成(character formation)理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亚伯拉罕在《对肛欲期性格理论的贡献》(1921)一文中突出了肛欲期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他在肯定了弗洛伊德和琼斯(E.Jones)等人的研究之外,又扩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他认为家长不仅要教给儿童不要被自己的排泄物弄脏身体和周围环境,也要教育儿童应该在适合的时间执行自身的排泄功能。换句话说,儿童不得不放弃嗜粪癖以及因排泄所带来的快乐。这将是儿童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儿童若在这方面的表现不是那么成功,就会出现过度补偿现象,可能会导致各种神经症。亚伯拉罕还探究了肛欲期性格的一个典型特质,那就是患者对金钱的态度,即表现出的极其吝啬或是过度贪婪。亚伯拉罕认为热衷于分类、列表或者数据汇总、通过时间表制定项目和安排工作等行为,都可以被视为肛欲期性格的表现。
亚伯拉罕又在《口欲期性欲对性格形成的影响》(1924)一文中指出,肛欲期性格的起源和口欲期的历史紧密相连,如果不提及婴儿的口欲期,那么肛欲期性格将不会被完全理解。儿童如果在吮吸阶段感到失望或是过分满足,那么作为虐待症的最原始的形式,即吞咬的快乐将会得到特别强化。于是,儿童将会开始处于一种异常的情感矛盾之中,在实际生活中就会以敌对和厌恶的性格去表现自己。亚伯拉罕进一步指出,属于肛欲期性格的临床表现是在口欲期的发展没有完成的废墟上构筑起来的。此外,亚伯拉罕还认为个体的性格的确定性发展都依赖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历史,并特别依赖于他所发展起来的把自身的友好感情迁移到其他人或者是他的整个环境上去的能力。
1.3 精神病理学的开拓与发展
亚伯拉罕在精神病理学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亚伯拉罕承认弗洛伊德对哀痛和忧郁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对躁狂症病人的治疗。亚伯拉罕认为,强迫性神经症与忧郁症不仅在急性症状上相似,而且在病人的平静期也有着重要的共同方面。忧郁症患者放弃了他与客体之间的心理性欲关系,而强迫性神经症患者则保留了这种关系。精神病人的绝望是性的目标或者是爱的对象丧失的结果。他还把精神分裂症和童年期的、固着、退行等概念联系在一起。亚伯拉罕还认识到,不成熟的交往模式起源于个体与其更早的客体之间的关系。个体在这些躯体阶段中的任一阶段上的固着都会影响将来对社会环境的反应。成熟对亚伯拉罕而言,是指与客体的一种稳定的关系。当这种状态获得后,个体就会与他的社会环境处于一种友好的和谐之中。分析家的目标就是帮助个体走向完全成熟。
1.4 影响
弗洛伊德曾把亚伯拉罕称为精神分析运动发展史上第一位德国精神分析学家。他是研究力比多发展、性格形成、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酒精成瘾以及药物依赖等领域的先驱。琼斯在弗洛伊德的传记中写道:“亚伯拉罕在这一具有坚定性、常识性、敏锐性和完全的自我控制等特质的团体中是一名最正规的成员。”亚伯拉罕作为弗洛伊德学派的圈内人物、弗洛伊德最亲密的合作者之一,从一开始就对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探索和发现人类经验新维度的方法的可能性有着深入的洞察力。
亚伯拉罕曾作过很多人的分析师,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卡伦·霍尼(Karen Homey)、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詹姆斯·格洛弗(James Glov-er)、爱德华·格洛弗(Edward Glover)、艾利克斯·斯特雷奇(Alix Strachey)。亚伯拉罕对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的贡献比通常认为的更为重要,他自己的某些研究就是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亚伯拉罕的精神病理学研究、性器欲前期发展阶段理论以及他首创的很多概念都被克莱因和费尔贝恩(w.Fairbairn)等人借用和吸收。亚伯拉罕把口欲阶段划分为前期和后期的思想是克莱因的偏执型精神分裂和抑郁状态、费尔贝恩的精神分裂样性格和抑郁状态的先兆。亚伯拉罕早期观点的进一步确认可以在斯皮茨(R.Spitz)对母亲器官敌意的研究中找到,斯皮茨还在其临床工作中表明了亚伯拉罕早已假定的婴儿早期的口欲期挫败感和精神分裂症之间直接和间接的关系。此外,(D.Winni-eott)所提出的儿童在口欲期早期不能区分出自己和母亲的观点也与亚伯拉罕的理论相一致。
2 费伦茨:先驱者的先驱
桑多尔·费伦茨(S6ndor Ferenczi,1873~1933)于1873年出生在距离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不远的米什科尔茨(Miskolc)。费伦茨在1908年和弗洛伊德首次见面,从此他们便一直保持着近20年的亲如父子般的关系。费伦茨在创伤理论、自我发展阶段理论以及精神分析治疗技术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2.1 言语的混乱理论
费伦茨在弗洛伊德早期所放弃的性诱惑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创伤的言语的混乱(confusion of tongues)理论。他在其著名的论文《成人和儿童间的言语的混乱》(1933)一文中认为,由于儿童从其父母或是照看人那里获得的是以性欲的宣泄为表达方式的爱,由此混乱便成为了一种最初的内部状态。儿童的父母因他们本身未能解决的需要,为了其自身的性欲、权力欲、施虐欲等欲望的满足,就把这些强加到了渴望爱与温柔的孩子身上。因此,儿童除了感到自己正在被伤害与虐待之外并没有感到丝毫的爱。更糟糕的是,儿童事后可能会被其父母告知,如果这种虐待被说出去的话,那么将会受到身体伤害甚至是收回对他或她的爱,其结果便是强化了儿童的这种混乱状态。费伦茨认为,这种混乱状态歪曲了儿童的现实感,因为儿童被强迫要求接受施虐者对这一事件的定义。“然而,相同的,如果到达了一种确定的最大程度,就会如自动装置一般强迫他们去服从攻击者的意愿,预测攻击者的每一个欲望并使其满足,并通过与攻击者而完全忘却了他们自身”,“柔弱的与发育不良的性格是对突然的不愉快的反应,不是通过防御而是通过对受焦虑折磨的认同和对胁迫者或攻击者的内投”。费伦茨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言语上的压抑就会产生,儿童不能说出创伤所在。费伦茨的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认为创伤的形成是儿童的父母中的一位或者是权威人物的性诱惑的结果。他对性诱惑假说的深入研究使精神分析从对生物学驱力的探讨转向了对人类行为中的创伤作用的关注。
2.2 自我发展阶段论
费伦茨在《现实感的发展阶段》(1913)一文中认为,婴儿通过对自然力量的确认而替代了夸大狂,构成了自我(ego)发展的本质内容。费伦茨把自我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无条件的全能期。费伦茨认为人类处于子宫的时候就有了心理生活,尽管只是一种状态。在这一时期,胎儿所需要的所有温暖、保护、营养都会通过脐带得到满足。于是,费伦茨由此推断到,胎儿在这种类似于寄生的状态下会获得自身是全知全能的心理印象。病人自身的童年期夸大狂只是要求曾经存在的无条件全能状态的回归,即他们曾经是全能的那些“美好的旧时光”。2)神奇幻觉的全能期。婴儿出生之后,他的无助的哭闹和挣扎很明显是对先前状态被打断的抗争反应。但是,婴儿的哭闹很快就会被母亲那温暖的怀抱和无微不至的关照所平息,于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愿望满足的实现就是因出生而失去的满足环境的重新获得。由于婴儿还不具备理解原因和结果之间关系的能力,更不知道母亲或者是照看者的存在和活动对其愿望满足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会觉得自身是处于一种神奇的能力护佑之下,只要通过简单的想象就能满足自身的愿望,因此,儿童便进入了神奇幻觉的全能期。3)借助神奇姿势的全能期。当婴儿的需要和自身不协调的简单表达不能充分满足需要的时候,婴儿便逐渐发展出了特殊的表达方式。例如,婴儿模仿吮吸的动作来表达饥饿的需要,逐渐学会伸手去抓他所想要的物体。在婴儿懂得哭泣以及其他表示需要的动作和表情能带来满足时,婴儿便进入了一个靠姿势来表达的全能时期。4)神奇想法和神奇言语期。在这一阶段中,婴儿的言语始于象征性姿势,但是很快就具有了特殊意义。象征性姿势具有加速有意识思考和动力释放的能力。由于这一时期的婴儿的愿望比较少而且相对简单,看护人很快就能猜出婴儿的要求并急于使其满足。这就让婴儿倾向于认为自己本身就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只依靠想法和言语就能使愿望满足。婴儿从此便进入了神奇想法和神奇言语期。费伦茨认为这种神奇想法和神奇言语的信念还存在于迷信中的神奇公式、巫术中的诅咒、宗教中的膜拜祷告等这些不可抗拒的力量之中。
2.3 治疗技术的发展与革新
费伦茨在治疗技术上是一位极具创造性的改革派。他建议治疗师和病人之间的相互分析,倡导治疗师的自我披露和作为聆听者的必要性,由此便发展出了著名的相互分析技术(Mutual Analysis)。他还建议分析师要以更加谦和的态度对待病人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即便是对原有理论的否定也要采纳一种更具灵活性的分析技术。费伦茨为治疗创伤首创了放松疗法(Relax Therapy),他认为分析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让病人放松。费伦茨在《成人分析中的儿童分析》(1931)一文中写道:“我有这种感觉,即我们所谓的自由联想仍然有着太多的思维水平上的意识选择的本质,所以我鼓励病人更深度地放松并且更完全地听任于自身潜意识的印象、趋向、情绪的摆布。”费伦茨还为促进病人的自由联想而发展出了积极技术(Active Technique)。为了调和积极技术中分析师的权威,他还提倡灵活和放任的技术,允许创伤病人重新体验其症状。费伦茨还首次把()引入了精神分析治疗中,认为共情是临床交互作用的核心,它将有助于分析师远离分析过程中不必要的阻抗。此外,在弗洛伊德把分析过程中的反看作是对分析师工作的一种干扰,需要通过分析师的自我分析加以控制的观点下,费伦茨却认为反移情在分析治疗过程中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工具,并不会妨碍治疗师的工作。
2.4 影响
弗洛伊德曾把费伦茨对精神分析理论和临床上的贡献描述为“纯金”。在弗洛伊德的学生中,费伦茨可以说对精神分析理论作出了最多的原创性贡献。弗洛伊德曾在《精神分析运动史》(1917)中写道:“与奥地利在地理上如此临近、科学上如此疏远的匈牙利,只给予了精神分析一名工作者——桑多尔·费伦茨,但是这个人却顶得上一个完整的协会。”阿克塞尔·霍弗(Axel Hoffer)认为,如果把弗洛伊德看作是古典精神分析之父,那么费伦茨则称得上是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的创始者。
费伦茨曾分析并影响了一大批精神分析学习者,在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英国的克莱因、琼斯、巴林特;法国的索罗尼卡(E.Solonicka),美国的亚历山大(F.Alexander)、拉多(S.Rado)、玛勒(M.Mah-le)。费伦茨对分析师和病人之间互动关系的见解启发了客体关系理论家。他对反移情和自我身份认同的提出均早于温尼科特和沙利文(S.sullivan)等提出的相似概念,温尼科特对分析师与病人间的真诚和开放的的重要性的强调也非常接近于费伦茨的分析技术。费伦茨的理论中的很多方面特别是对于分析师和病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见解,都被克莱因吸收和发展。费伦茨称得上是伊底精神分析学家中的自我心理学家,他的思想和临床研究可以被看成是构建一种关系取向的最初尝试。费伦茨对共情的引入及其对共情的临床和理论含义的研究,影响了后来的客体关系学派、、心理学的治疗理念与技术。费伦茨最显著的遗产可能是他已经在分析技术上使所有精神分析学家成为了他的学生,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
3 结语
总之,亚伯拉罕和费伦茨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们在促进精神分析理论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人们对精神分析思想的理解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在驱力结构的模式下,从不同角度发展了弗洛伊德曾论及却没有将其发展完善的客体关系理论,并启发了以克莱因为代表的许多后来者的研究,从而最终使精神分析实现了由驱力结构模式向关系结构模式的转变。当在今天重新探究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技术发展史的时候,亚伯拉罕和费伦茨不应该再被忽视。虽然两个人各自的学术生涯略显短暂,但是他们却都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摘要:和都是弗洛伊德的早期弟子,他们在早期理论以及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贡献。亚伯拉罕重新划分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并探讨了前期的母子关系,这都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学派;费伦茨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性诱惑理论并在治疗技术上做出了许多革新,这为精神分析后来的发展开辟出了更广阔的道路。
关键词 :亚伯拉罕;费伦茨;精神分析;发展阶段;影响
中图分类:B840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9)01—0006—04
作 者:王健 郭本禹 Wang Jian Guo Benyu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刊 名:心理学探新 PKU CSSCI
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年 卷:2009 29(1)
在精神分析早期运动史上,除了开山鼻祖弗洛伊德之外,还有两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那就是亚伯拉罕和费伦茨。他们都是弗洛伊德的亲密弟子,都属于由弗洛伊德所成立的秘密委员会(secretcommittee)的可信赖成员。他们在精神分析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都有着自己的创造与拓展,他们各自的理论与治疗技术对精神分析后期所发展出的学派,如客体关系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1 亚伯拉罕:德国首位精神分析学家
卡尔·亚伯拉罕(Karl Abraham,1877~1925)于1877年出生在德国的不来梅(Bremen)。1904年,亚伯拉罕在苏黎世通过的引介而接触到了弗洛伊德的研究。1907年,亚伯拉罕与弗洛伊德一见如故并开始定期会面。亚伯拉罕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主要在心理性欲发展阶段、性格形成以及理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再划分
亚伯拉罕以弗洛伊德的性器欲前期性组织结构的阶段理论作为出发点,把性格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的每个阶段又细分成两个子阶段:1)口欲阶段,这一阶段分为前口欲阶段和后口欲阶段。前口欲阶段即被动吮吸阶段,这一阶段是前矛盾性的,的目标是吮吸,既没有爱也没有恨,婴儿不能区分和母亲;后口欲阶段是主动的、施虐的、吞咬阶段,婴儿与乳房的关系处于矛盾状态,婴儿希望咬住并吞没它。基于这种假设,亚伯拉罕推断出两种不同的婴儿的客体关系模式,通过吮吸方式的合一(incorporation)关系和通过吞咬方式的破坏关系。亚伯拉罕认为后一种关系把矛盾冲突引入到了婴儿的生活中。2)肛欲阶段,这一阶段分为前肛欲阶段和后肛欲阶段,亚伯拉罕试图通过这种划分来解释忧郁症与强迫性的形成。前肛欲阶段是逐出性的和施虐欲的;后肛欲阶段是保持性和控制性的,寻求占有物体并牢牢地抓住它。在这一阶段儿童首次表现出对客体的关注,成为了后来朝向客体爱的关系的先兆。3)性器欲阶段,这一阶段分为前性器欲阶段和后性器欲阶段。前性器欲阶段是排除生殖器官之外的客体爱,后性器欲阶段则具备了完整的客体爱。亚伯拉罕对力比多发展的性器欲前期的理论贡献一直激发着后来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1.2 性格形成论
亚伯拉罕在性格形成(character formation)理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亚伯拉罕在《对肛欲期性格理论的贡献》(1921)一文中突出了肛欲期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他在肯定了弗洛伊德和琼斯(E.Jones)等人的研究之外,又扩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他认为家长不仅要教给儿童不要被自己的排泄物弄脏身体和周围环境,也要教育儿童应该在适合的时间执行自身的排泄功能。换句话说,儿童不得不放弃嗜粪癖以及因排泄所带来的快乐。这将是儿童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儿童若在这方面的表现不是那么成功,就会出现过度补偿现象,可能会导致各种神经症。亚伯拉罕还探究了肛欲期性格的一个典型特质,那就是患者对金钱的态度,即表现出的极其吝啬或是过度贪婪。亚伯拉罕认为热衷于分类、列表或者数据汇总、通过时间表制定项目和安排工作等行为,都可以被视为肛欲期性格的表现。
亚伯拉罕又在《口欲期性欲对性格形成的影响》(1924)一文中指出,肛欲期性格的起源和口欲期的历史紧密相连,如果不提及婴儿的口欲期,那么肛欲期性格将不会被完全理解。儿童如果在吮吸阶段感到失望或是过分满足,那么作为虐待症的最原始的形式,即吞咬的快乐将会得到特别强化。于是,儿童将会开始处于一种异常的情感矛盾之中,在实际生活中就会以敌对和厌恶的性格去表现自己。亚伯拉罕进一步指出,属于肛欲期性格的临床表现是在口欲期的发展没有完成的废墟上构筑起来的。此外,亚伯拉罕还认为个体的性格的确定性发展都依赖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历史,并特别依赖于他所发展起来的把自身的友好感情迁移到其他人或者是他的整个环境上去的能力。
1.3 精神病理学的开拓与发展
亚伯拉罕在精神病理学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亚伯拉罕承认弗洛伊德对哀痛和忧郁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对躁狂症病人的治疗。亚伯拉罕认为,强迫性神经症与忧郁症不仅在急性症状上相似,而且在病人的平静期也有着重要的共同方面。忧郁症患者放弃了他与客体之间的心理性欲关系,而强迫性神经症患者则保留了这种关系。精神病人的绝望是性的目标或者是爱的对象丧失的结果。他还把精神分裂症和童年期的、固着、退行等概念联系在一起。亚伯拉罕还认识到,不成熟的交往模式起源于个体与其更早的客体之间的关系。个体在这些躯体阶段中的任一阶段上的固着都会影响将来对社会环境的反应。成熟对亚伯拉罕而言,是指与客体的一种稳定的关系。当这种状态获得后,个体就会与他的社会环境处于一种友好的和谐之中。分析家的目标就是帮助个体走向完全成熟。
1.4 影响
弗洛伊德曾把亚伯拉罕称为精神分析运动发展史上第一位德国精神分析学家。他是研究力比多发展、性格形成、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酒精成瘾以及药物依赖等领域的先驱。琼斯在弗洛伊德的传记中写道:“亚伯拉罕在这一具有坚定性、常识性、敏锐性和完全的自我控制等特质的团体中是一名最正规的成员。”亚伯拉罕作为弗洛伊德学派的圈内人物、弗洛伊德最亲密的合作者之一,从一开始就对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探索和发现人类经验新维度的方法的可能性有着深入的洞察力。
亚伯拉罕曾作过很多人的分析师,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卡伦·霍尼(Karen Homey)、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詹姆斯·格洛弗(James Glov-er)、爱德华·格洛弗(Edward Glover)、艾利克斯·斯特雷奇(Alix Strachey)。亚伯拉罕对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的贡献比通常认为的更为重要,他自己的某些研究就是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亚伯拉罕的精神病理学研究、性器欲前期发展阶段理论以及他首创的很多概念都被克莱因和费尔贝恩(w.Fairbairn)等人借用和吸收。亚伯拉罕把口欲阶段划分为前期和后期的思想是克莱因的偏执型精神分裂和抑郁状态、费尔贝恩的精神分裂样性格和抑郁状态的先兆。亚伯拉罕早期观点的进一步确认可以在斯皮茨(R.Spitz)对母亲器官敌意的研究中找到,斯皮茨还在其临床工作中表明了亚伯拉罕早已假定的婴儿早期的口欲期挫败感和精神分裂症之间直接和间接的关系。此外,(D.Winni-eott)所提出的儿童在口欲期早期不能区分出自己和母亲的观点也与亚伯拉罕的理论相一致。
2 费伦茨:先驱者的先驱
桑多尔·费伦茨(S6ndor Ferenczi,1873~1933)于1873年出生在距离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不远的米什科尔茨(Miskolc)。费伦茨在1908年和弗洛伊德首次见面,从此他们便一直保持着近20年的亲如父子般的关系。费伦茨在创伤理论、自我发展阶段理论以及精神分析治疗技术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2.1 言语的混乱理论
费伦茨在弗洛伊德早期所放弃的性诱惑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创伤的言语的混乱(confusion of tongues)理论。他在其著名的论文《成人和儿童间的言语的混乱》(1933)一文中认为,由于儿童从其父母或是照看人那里获得的是以性欲的宣泄为表达方式的爱,由此混乱便成为了一种最初的内部状态。儿童的父母因他们本身未能解决的需要,为了其自身的性欲、权力欲、施虐欲等欲望的满足,就把这些强加到了渴望爱与温柔的孩子身上。因此,儿童除了感到自己正在被伤害与虐待之外并没有感到丝毫的爱。更糟糕的是,儿童事后可能会被其父母告知,如果这种虐待被说出去的话,那么将会受到身体伤害甚至是收回对他或她的爱,其结果便是强化了儿童的这种混乱状态。费伦茨认为,这种混乱状态歪曲了儿童的现实感,因为儿童被强迫要求接受施虐者对这一事件的定义。“然而,相同的,如果到达了一种确定的最大程度,就会如自动装置一般强迫他们去服从攻击者的意愿,预测攻击者的每一个欲望并使其满足,并通过与攻击者而完全忘却了他们自身”,“柔弱的与发育不良的性格是对突然的不愉快的反应,不是通过防御而是通过对受焦虑折磨的认同和对胁迫者或攻击者的内投”。费伦茨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言语上的压抑就会产生,儿童不能说出创伤所在。费伦茨的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认为创伤的形成是儿童的父母中的一位或者是权威人物的性诱惑的结果。他对性诱惑假说的深入研究使精神分析从对生物学驱力的探讨转向了对人类行为中的创伤作用的关注。
2.2 自我发展阶段论
费伦茨在《现实感的发展阶段》(1913)一文中认为,婴儿通过对自然力量的确认而替代了夸大狂,构成了自我(ego)发展的本质内容。费伦茨把自我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无条件的全能期。费伦茨认为人类处于子宫的时候就有了心理生活,尽管只是一种状态。在这一时期,胎儿所需要的所有温暖、保护、营养都会通过脐带得到满足。于是,费伦茨由此推断到,胎儿在这种类似于寄生的状态下会获得自身是全知全能的心理印象。病人自身的童年期夸大狂只是要求曾经存在的无条件全能状态的回归,即他们曾经是全能的那些“美好的旧时光”。2)神奇幻觉的全能期。婴儿出生之后,他的无助的哭闹和挣扎很明显是对先前状态被打断的抗争反应。但是,婴儿的哭闹很快就会被母亲那温暖的怀抱和无微不至的关照所平息,于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愿望满足的实现就是因出生而失去的满足环境的重新获得。由于婴儿还不具备理解原因和结果之间关系的能力,更不知道母亲或者是照看者的存在和活动对其愿望满足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会觉得自身是处于一种神奇的能力护佑之下,只要通过简单的想象就能满足自身的愿望,因此,儿童便进入了神奇幻觉的全能期。3)借助神奇姿势的全能期。当婴儿的需要和自身不协调的简单表达不能充分满足需要的时候,婴儿便逐渐发展出了特殊的表达方式。例如,婴儿模仿吮吸的动作来表达饥饿的需要,逐渐学会伸手去抓他所想要的物体。在婴儿懂得哭泣以及其他表示需要的动作和表情能带来满足时,婴儿便进入了一个靠姿势来表达的全能时期。4)神奇想法和神奇言语期。在这一阶段中,婴儿的言语始于象征性姿势,但是很快就具有了特殊意义。象征性姿势具有加速有意识思考和动力释放的能力。由于这一时期的婴儿的愿望比较少而且相对简单,看护人很快就能猜出婴儿的要求并急于使其满足。这就让婴儿倾向于认为自己本身就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只依靠想法和言语就能使愿望满足。婴儿从此便进入了神奇想法和神奇言语期。费伦茨认为这种神奇想法和神奇言语的信念还存在于迷信中的神奇公式、巫术中的诅咒、宗教中的膜拜祷告等这些不可抗拒的力量之中。
2.3 治疗技术的发展与革新
费伦茨在治疗技术上是一位极具创造性的改革派。他建议治疗师和病人之间的相互分析,倡导治疗师的自我披露和作为聆听者的必要性,由此便发展出了著名的相互分析技术(Mutual Analysis)。他还建议分析师要以更加谦和的态度对待病人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即便是对原有理论的否定也要采纳一种更具灵活性的分析技术。费伦茨为治疗创伤首创了放松疗法(Relax Therapy),他认为分析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让病人放松。费伦茨在《成人分析中的儿童分析》(1931)一文中写道:“我有这种感觉,即我们所谓的自由联想仍然有着太多的思维水平上的意识选择的本质,所以我鼓励病人更深度地放松并且更完全地听任于自身潜意识的印象、趋向、情绪的摆布。”费伦茨还为促进病人的自由联想而发展出了积极技术(Active Technique)。为了调和积极技术中分析师的权威,他还提倡灵活和放任的技术,允许创伤病人重新体验其症状。费伦茨还首次把()引入了精神分析治疗中,认为共情是临床交互作用的核心,它将有助于分析师远离分析过程中不必要的阻抗。此外,在弗洛伊德把分析过程中的反看作是对分析师工作的一种干扰,需要通过分析师的自我分析加以控制的观点下,费伦茨却认为反移情在分析治疗过程中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工具,并不会妨碍治疗师的工作。
2.4 影响
弗洛伊德曾把费伦茨对精神分析理论和临床上的贡献描述为“纯金”。在弗洛伊德的学生中,费伦茨可以说对精神分析理论作出了最多的原创性贡献。弗洛伊德曾在《精神分析运动史》(1917)中写道:“与奥地利在地理上如此临近、科学上如此疏远的匈牙利,只给予了精神分析一名工作者——桑多尔·费伦茨,但是这个人却顶得上一个完整的协会。”阿克塞尔·霍弗(Axel Hoffer)认为,如果把弗洛伊德看作是古典精神分析之父,那么费伦茨则称得上是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的创始者。
费伦茨曾分析并影响了一大批精神分析学习者,在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英国的克莱因、琼斯、巴林特;法国的索罗尼卡(E.Solonicka),美国的亚历山大(F.Alexander)、拉多(S.Rado)、玛勒(M.Mah-le)。费伦茨对分析师和病人之间互动关系的见解启发了客体关系理论家。他对反移情和自我身份认同的提出均早于温尼科特和沙利文(S.sullivan)等提出的相似概念,温尼科特对分析师与病人间的真诚和开放的的重要性的强调也非常接近于费伦茨的分析技术。费伦茨的理论中的很多方面特别是对于分析师和病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见解,都被克莱因吸收和发展。费伦茨称得上是伊底精神分析学家中的自我心理学家,他的思想和临床研究可以被看成是构建一种关系取向的最初尝试。费伦茨对共情的引入及其对共情的临床和理论含义的研究,影响了后来的客体关系学派、、心理学的治疗理念与技术。费伦茨最显著的遗产可能是他已经在分析技术上使所有精神分析学家成为了他的学生,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
3 结语
总之,亚伯拉罕和费伦茨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们在促进精神分析理论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人们对精神分析思想的理解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在驱力结构的模式下,从不同角度发展了弗洛伊德曾论及却没有将其发展完善的客体关系理论,并启发了以克莱因为代表的许多后来者的研究,从而最终使精神分析实现了由驱力结构模式向关系结构模式的转变。当在今天重新探究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技术发展史的时候,亚伯拉罕和费伦茨不应该再被忽视。虽然两个人各自的学术生涯略显短暂,但是他们却都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