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的了解与辅导—治疗学派的观点
教授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博士
儿童的外显行为是心理的部分表征,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将有助于教师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本报特登载台北教育大学教育学院曾端真院长,以「儿童行为的了解与辅导——阿德勒心理治疗学派的观点」为题进行探讨,文章将分7次刊登,以飨读者。
一、前言
阿德勒(A.Adler,1870-1937)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一位医生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曾是维也纳研究社的重要成员,后因和佛洛伊德在的理念上分歧,而离开佛洛伊德团队另创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y)。
阿德勒在维也纳致力于训练教师及父母,广受尊崇与欢迎,其心理治疗理论也被后世许多治疗学派所引用,如现象学派、社会建构取向、取向、以及治疗取向等。阿德勒也被心理治疗界奉为家族治疗的鼻祖。阿德勒的论述被其弟子推广至学校教育、班级经营与亲职教育上,且发展成极为著名的训练模式,如父母效能系统训练(STEP:Systematic Training of Effective Parenting)。
本文以儿童辅导为主轴,将着重在说明如何运用阿德勒的理论在儿童行为的了解与辅导之中。
二、了解儿童的行为意义
(一)从全人观点了解儿童的行为
人们习惯于只看儿童的行为表象,当人们在述说儿童的行为时,大都以眼睛所观察到的动态举止为主。父母或教师更是容易以刻板化的思考来评断儿童显之于外的行为,无法对儿童的行为有整体的认识。
儿童的行为反映出内在的信念与感受。基于身体与心理交互影响,行为也会受到身体状态影响。儿童的行为是其信念、感受、生理交互影响下的结果,如果我们对儿童的行为没有从全人的观点来了解的话,便无法对儿童施以有效的辅导。
若以冰山来比喻人的行为,外显行为是儿童行为冰山之角,是表面的现象,只是我们所看到的冰山是浮在水面上的部份,沉在水面下的部份才是了解儿童问题的重要元素。在冰山下的元素有信念与感受,其中尤以儿童的概念和自我价值感是影响行为的核心要素。
例如:说谎的行为是明显的外在行为,它浮在冰山之上,非常容易辨识。当教师面对儿童的说谎行为,必须深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去探索水面下的冰山。欲暸解说谎行为深层的信念与感受,需要从孩子所处的社会情境来探讨。因为每个孩子所处的社会情境殊异,他们所拥有的能力和经验也大不相同,我们必须能了解孩子在该社会情境中有什么感受,他们对于自己与他人的有着什么样的信念,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又是如何,之后,我们才能对其说谎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也就是深埋水底的冰山——有所了解。
父母与教师必须以谦虚的态度来看待儿童的个别经验,如果我们自以为了解儿童,我们很难张开眼睛与耳朵去接近儿童,去探索他们的冰山深层,也将阻断辅导他们的管道。
(二)社会兴趣与儿童行为
「社会兴趣」是阿德勒学派最重视的一个概念。所谓的社会兴趣,意指对他人、对社会与环境的关怀与热情,且能以行动表现出来。社会兴趣是一种比归属感更积极的概念,是一种主动为人群的利益而付出的情怀与行动。一个愿意付出的人,其内在必然拥有丰富的爱以及,也有勇气面对挫折。
透过社会兴趣,个体得以与他人产生良好的连结,并能与社会及环境维持合作的互动关系。有着健康的社会兴趣者,对大自然环境、对整个人群与社会,会有生死与共的情怀,在日常生活中会以爱心为出发,以实际行为表现对大自然与对人们的关怀。他们不轻易浪费与破坏天然资源,也随时关怀人群与社会。
回到儿童身上来谈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儿童对他人表达友爱与关怀的态度和行动,社会兴趣可以从儿童与他人连结的态度和行为上展现出来。具有社会兴趣的儿童才能在学习中和各种游戏的情境里与他人合作。社会兴趣是儿童具备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友善的之重要基础,若他们缺乏社会兴趣,便无法以适应良好的行为来与外在世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