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她确立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12岁,她立志当一名医生;21岁,她进入大学学习医学;24岁,她结婚并接连生了3个女儿;28岁,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41岁,她离婚;47岁,她担任芝加哥研究所副所长;56岁,她与决裂,众叛亲离,被同事以投票方式剥夺了讲师资格;同年,她创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亲任所长,直到67岁时逝世。
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她具有过人的胆识,公然反对当时的权威弗洛伊德;她的一生都饱受症与性的困扰,内心充满矛盾与冲突,却从未停止过探索与自我分析……她,就是卡伦·。
霍妮的研究方向在和神经症领域,也可以用来说明正常人的发展,她对女性心理学也有突出贡献。她的一生有许多身份,女儿、情人、妻子、母亲以及学者,这几个身份都赋予霍妮特殊的意义。从世俗眼光看,霍妮的前几个身份可能并不成功,但其学者身份无疑是成功的,也更加凸显她前几个身份之与众不同。
■ 作为女儿:
“母亲是我们最大的愉悦,当父亲不在的时候,我们有说不出来的快乐。”
霍妮的父亲瓦克比母亲苏妮大20岁,他笃信宗教、独裁而沉默寡言。母亲苏妮泼辣、豪爽,富有魅力。她告诉霍妮,嫁给她的父亲并非出于,而是因为害怕变成嫁不出去的老处女。在霍妮的中,父亲是一个可怕的人,他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十几岁时,霍妮就支持母亲和哥哥反对父亲。
霍妮的童年并不快乐,家庭成员紧张,尤其是父母之间。母亲是霍妮“这个世界的最爱”,但却常常冷落霍妮。因此,霍妮的童年是在缺少安全感、缺少爱和不受赏识中度过的。这些经历使霍妮发展了关于家庭推动力的理论,在《母亲的冲突》一文中,霍妮说:“一个女孩可能很早就有理由讨厌她所处的女性世界,这可能是由于母亲吓唬她,或由于她经历过对父亲兄弟的彻底失望,不抱幻想;也有可能是她的早期性经历令她恐惧;或她发现兄弟比自己更得宠爱。”
■ 作为母亲:
“女人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为人母亲。”
霍妮即将成为母亲时,她感到很糟糕,因为怀孕阻碍了她的婚外情和“浪荡特质”,但是她仍然喜爱成为人母。在日记中,霍妮写道:“就是其中的期待和喜悦,有着如此难以言喻的美。而感觉在我体内正孕育着一个小小的即将成为人的生命,笼罩着庄严和重要,这使我非常快乐又骄傲。”当第一个女儿布吉塔出生后,她写道:“我现在觉得女人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为人母亲。”
但显然,霍妮不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女儿们都觉得她很遥远,需要母亲时她总不在身边。她甚至让自己的同道——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为女儿做精神分析。
霍妮有3个女儿,布吉塔、乐娜塔、玛丽安。为了反抗分析,3个女儿各有不同的方式:布吉塔拒绝见她;乐娜塔躲在沙发底下用双手遮住耳朵,不听克莱因的诠释,还学了很多粗鲁的话,写得到处都是;即使是参与最久的玛丽安也一笔勾销了克莱因的治疗。
玛丽安回忆说:“这跟我已经存在的真实问题丝毫无关。我的父母没有和梅兰妮谈过,梅兰妮也没有兴趣和我的父母谈一谈……我被放在沙发上,度过这些没有意义的过程,那似乎不会造成伤害,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帮助。”
■ 作为妻子与情人:
她随时准备放弃自己,委身于“有力的男人”这样的父系形象。
霍妮在爱情和上一路坎坷,没有固定情人,婚姻也很不幸,就算是婚后她也有婚外恋,而且还同时有几个不固定的伴侣。
在家庭的复杂关系中感到痛苦与的霍妮,通过与男人的交往来寻找避风港。演员、哥哥的朋友、婚外情、学生、房客……霍妮借助爱情转移其他的担忧与焦虑。但这似乎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1909年,霍妮因为抑郁和性困扰的问题,跟随弗洛伊德的弟子亚伯拉罕走入精神分析领域,亚伯拉罕将霍妮性困扰的问题归因于被“有力的男人”吸引,她喜欢身上有野兽味道的男人,为了这样的男人,她随时准备放弃自己,委身于这种具有父系形象的人。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在霍妮的理论中,爱情和性欲在屈从型倾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爱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生活目标,没有爱情的生活乏味、空虚、无趣,而这背后的原因却是极度缺乏安全感。
■ 作为学者:
她设法让自己有“不寻常的智慧”来引人注意。
在日记中,霍妮觉得自己“一点也不是因为美丽而闪亮的人”,她设法让自己“有不寻常的智慧”来引人注意。所有喜欢霍妮或者从她的理论中获益的人,都应该庆幸霍妮选择了这样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这样的人生态度造就了霍妮,使她成为女性心理学的开拓者,一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
霍妮年轻时接受弗洛伊德派的精神分析训练,但后来却公然与之决裂,自创门派,在当时确实是具有过人胆识之举。霍妮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两点主要区别——
第一,在人格发展方面,弗洛伊德理论认为女性的精神障碍是基于对男性的“阴茎羡妒”,而霍妮认为:女性嫉妒男性,是因为希望拥有男性的特质或特权,比如力量、勇气、独立、成功、性自由及选择伴侣的权利,这些都是文化因素而非生物因素决定的。同时,当男性发现自己没有怀孕生育的本能时,反而会产生妒忌及自卑,所以男性表现出的进取心、争取成功是对这种自卑感的补偿;
第二,霍妮反对弗洛伊德将人类的心理现象归结为死亡本能、力比多情结与阴茎羡妒等概念的“生物决定论”,提出“社会决定论”。霍妮认为人类的某些精神冲突是由外部文化及环境造成的。她提出基本焦虑的概念,即家庭中让感到不安全、不被喜爱、不受重视的因素导致儿童“基本焦虑”的形成,令人在这个潜藏敌意的世界里备感无助。为了克服导致产生基本焦虑的不安全感、不被喜爱感和不受重视感,人们可能采取顺从或自我谦卑的方法迎合他人,可能以攻击或自负的方式对抗他人,也可能变得超脱、与世无争,远离人群。
霍妮的童年是缺少爱和安全感的,这是她“基本焦虑”形成的原因,为了克服这种焦虑,霍妮发展了自己的应对方法——以“不寻常的智慧”吸引父母的注意,同时寄情于永恒的爱情,以减少不安全感,这也许是霍妮成年后在学术上取得成功,同时又饱受抑郁症以及性的困扰的原因。但也正是由于这些焦虑与冲突,为了对付自己的困难,她开始进行自我分析,并成为一位伟大的精神分析专家。从霍妮早期的日记到后来的著作,都可以看到,她从未停止过自我分析和探索,她撰写精神分析著作的灵感,很大程度来自她试图认识并解决自身问题的努力。
尽管卡伦·霍妮已经辞世56年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李国瑞副教授认为,霍妮的理论在今天的中国仍然适用。这是因为,霍妮的理论发生重大转变是在她去了美国之后,那个时代的美国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每天面对失业、房子、食品等问题,这使霍妮认识到心理冲突的根源主要不是生物本能,而是社会环境。这与现代中国一些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城市有很多相近之处,比如北京和上海,激烈的竞争、巨大的生活压力使人们生活中充满矛盾与冲突。这种情形下,霍妮关于基本焦虑和内心冲突的理论,就很适用。
正如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序文中所写:“不管道路从何开始,也不管道路如何曲折,我们最终必定能够找到引发心理疾病的根源所在。”无论生活的面貌如何,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霍妮都带给人们一种活在当下的力量。
“霍妮那种直面内心的勇气感染了我”
丁建略 吉林大学心理学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所博士生
霍妮对我的影响很大。霍妮那种直面内心的勇气,感染了我。我们大家日常生活中也会直面自己的内心,也会自我分析,但霍妮的勇气很惊人,即使很痛苦,她还是会继续面对。
霍妮有句很经典的话:一个人要想真正的成长,必须在洞悉自己并坦然接受的同时又有所追求。
霍妮在分析的时候,用的是现时方法。传统精神分析是以“过去解释现在”的历时方法,霍妮则比较当下,“用现在解释现在”。霍妮的现时方法,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让我不是太专注于的过去,而是从来访者现在的生活去理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霍妮的理论让我明白,很多心理问题对来访者来说,都有正向功能,对来访者起到保护作用。
■ 生平
1885年9月16日生于德国。
1913年 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18~1932年 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并创办诊所。在此期间,对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性欲的看法表示不满而离开弗洛伊德的正统学说,并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女性问题和驳斥弗洛伊德观点的论文。
1932年 受F·亚历山大的邀请赴美,担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