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nconscious术语是弗洛伊德理论体系的基石,而在汉语语境中该术语的翻译乃至其结构体系中Preconscious和Unconscious之间关系的界定存在着混乱状况。经过考察弗洛伊德著作的英文译本以及中国最初引介弗洛伊德理论的文献,可以认为,Unconscious既可以翻译成“”,又可以翻译成“”,但是在同一部著作中它被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来使用是错误的。Subconscious可以翻译成“”,但它不是弗洛伊德的术语。同时,前意识是描述意义上的无意识,不是动力意义上的无意识,因此在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无意识不包含前意识。
关键词:弗洛伊德;Unconscious;潜意识;无意识;下意识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72(2007)03-0068-05
1弗洛伊德“Unconscious”概念汉译的混乱状况
弗洛伊德的Unconscious概念是整个精神分析心理学宏大理论体系的基石,而在汉语语境中这一术语的翻译却存在着很大的混乱现象。诸如有人认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可合称为无意识。”[1]而有人认为Uncon-scious既可以翻译为“潜意识”又可以翻译为“无意识”。[2]还有学者将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划分翻译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3]在车文博主编的《心理学新名词》中将Subconscious翻译为“潜意识”,郑声滔等主编的《汉英心理学辞典》中“潜意识”对应着Subconscious和Unconsciousness这两个词。在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编的《心理学名词》(1999)中将“Subconscious”译作“下意识”,将“UnconsciousInference”译作“无意识推理”,将“Nonconscious”翻译为“潜意识”。[4]也有文献称弗洛伊德理论中“心理主要分成意识和无意识(下意识)两个对立部分。。。有些心理家据此认为不应该称为‘无意识’,遂另称为‘潜意识’(一译‘下意识’)。有些心理学家则认为下意识区别于无意识和潜意识,下意识是指自己的行为活动不能十分清楚的观察,只能部分地知晓。”[5]也有人认为:“‘无意识’(Unconscious)又称‘潜意识’(Subconscious),有时又称‘下意识’或‘隐意识’”。[6]有人也提出潜意识和无意识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区别不甚明显,就是在弗洛伊德的著述中,也常有混用的现象。目前出现的两种概念的使用,往往有应用领域上的差异,其实质内涵是一致的,例在文学艺术领域多使用‘无意识’(Unconsciousness),而在心理学领域则用‘潜意识’(Subconsciousenss),然而严格地说潜意识和无意识是不能等视的。”[7]到底孰是孰非?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著作英译本及汉语学界早期对弗洛伊德学说的引介性文献入手,进行梳理,以便我们能够看清弗洛伊德Unconscious概念汉语翻译形成的过程,进而更准确地使用这些词语。
2“Unconscious”在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位置及其与前意识的关系
弗洛伊德自己提到:“将心理区分为意识与无意识,这是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前提。”[8]那么前意识摆在什么位置呢?弗洛伊德是将前意识看作是一种描述意义上的无意识,而不是动力意义上的无意识。“我们现在有了3个术语: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它们的意义不再是纯粹描述性的了,与其说前意识接近无意识,大概不如说它更接近意识。”[9]“术语‘在描述性的意义上包含两个东西——
无意识’—潜伏无意识和被压抑的无意识。但是,弗洛伊德本来可以更清楚地表述这个思想。他本来可以更明白地说,在描述性的意义上有两种无意识的东西,而不是两种无意识。”[10]由于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心理动力学性质,在其精神分析理论中每每提到无意识是从动力意义上讲的,只有具有动力意义才是精神分析体系下的无意识。因此可以认为弗洛伊德自己并没有把前意识(描述意义上的无意识)看作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所以那种认为无意识包括前意识的观点是错误的。
在弗洛伊德著作的英文译本中还有一个词Subconscious,该词总共出现过10余次,而且主要出现在《癔症研究》(Studiesin Hysteria)一书由布洛伊尔所撰写的章节中,而由弗洛伊德自己使用的次数寥寥无几。The Pelican Library的编辑者称,弗洛伊德后来摒弃了使用Subconscious这一术语。而布洛伊尔在行文中确实有将Unconscious, Subconscious二者等同视之的情况。[11]在《梦的解析》(The Inpretation of Dreams)一书中,弗洛伊德再次使用了一次Subconscious,而这次他是将它与Supraconscious当作对应的概念来使用的。[12]此书首次出版于1900年,可以作为精神分析的发端。作为精神分析的开山之作,其中的术语无法与弗洛伊德后期成型体系中术语的地位相媲美,因此笔者认为严格来讲,Subconscious并不能作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不过,令人费解的是,也有学者用图表表示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时,将Subconscious列入,与Preconscious并列同属于Unconscious。[13]加纳德·墨菲曾提到,“Subconscious概念广为卡彭特(Carpenter)、哈特曼(VonHartmann)、让内(Janet)、梅耶斯(F。W。H。MYERS)以及詹姆斯(James)早期著作的宣扬。因此,认为烦扰的倾向被强制进入Subconscious的假定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事实上,这也导致了没有意义的敌对批评。说来奇怪,这并没有对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构成什么参考。”[14]这一资料从侧面说明了Subconscious并没有被弗洛伊德作为自己心理学体系的一个术语来对待。
3弗洛伊德理论在中国传播早期阶段“Unconscious”的翻译状况
就“无意识”一词在汉语中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王国维翻译海甫定的《心理学概论》[15],此书首次翻译出版于1907年。此后再版过约有10次,这本译著对我国学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后世翻译精神分析中Un-conscious概念必然会产生影响。不过此书中的“无意识”概念还停留在弗洛伊德之前的意义上,并不是在精神分析意义上使用的。我们现在不妨回溯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学术界的年代,来分析Uncon-scious的翻译问题。就弗洛伊德理论传入中国之初的这些文献来讲,部分文献仅是只言片语的提及,主要是观点介说,对其基本概念的提及较少 。所以难能看到Unconscious的翻译问题。如在《梦之研究》(1914)一文中,“福留特氏,谓吾人所不愿见之者,及至吾人所欲为所欲得者,常于梦中实现之”[16]是仅有的一句介绍弗洛伊德观点的内容。
而在《梦中心灵之交通》(1918)这篇译文中,可以看到接近于弗洛伊德理论的更多内容,“且吾人精神状态中,有一种潜在之精神,凡外物之感触,一一留印象于潜在精神中,虽极细微之事,为显在精神所不感知者,每于不知不觉间留印象于潜在域中,以后,遂演成离奇之梦幻,醒后追思深感梦象之无端,实则此种梦象亦由感觉而来,特此感觉,印入潜在域中,为显在精神所不忆及耳。”“据多数心理学家之经验,知灵通之感应,必先达于受感者之潜在精神中,复由潜在精神以达于意识域,然潜在精神之活动时期,仅限于睡眠及通俗所谓亡魂失魄时。”[17]从第二段引文来看,其内容和弗洛伊德关于意识与无意识的论述极为吻合,由此来看,愈之是用“潜在精神”一词对应翻译了Unconscious。这样就为后来学界中将Unconscious翻译成“潜意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在《佛洛特新心理学之一斑》(1920)一文中,作者提到“佛洛特又谓不特梦为然。凡人之一切习惯,为下意识所支配者,几乎都可以梦之说明加之。”“佛洛特乃谓吾人心理之本质,有‘不起意识的’(Unconscious)与‘前意识的’(Fore-conscious)之二部。”笔者认为作者在这里是将Unconscious翻译成了“下意识”。[18]
汪敬熙在《本能与无意识》(Instinct and the Unconscious,1920)[19]和《最近心理学之趋势》[20]两篇文章中均使用了“无意识”一词。前者实际是介绍在伦敦大学召开的一次辩论会上6位学者关于本能与无意识内涵的各自观点。每个学者都是从自己的学术立场阐述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精神分析的起源和派别》(1923)一文中,作者吴颂皋介绍精神分析时使用了“无意识”翻译Unconscious。[21]在《析心学论略》(1923)一文中,作者汤澄波也使用“无意识”一词,并提到“大多分心为三部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22]
在《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1921)一文中,朱光潜特意地使用了“无意识”和“隐意识”两个词,认为无意识适用于大多数研究者,在弗洛伊德之前有很多人研究过这个领域,而“隐意识”用来专指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的概念。同时朱光潜在该文附注中提到“陆志韦君在南京高师演讲,译Unconscious为隐机,汪敬熙君在《最近心理学之趋势》中译Unconscious为无意识”[23],而朱光潜本人认为译为“隐意识”更贴切。朱光潜认为陆志韦将Unconscious译成“隐机”的说法可能与事实有出入。陆志韦在《普通心理学》(1929)中是将Complex翻译成“隐机”,例如将Repressed Complexes译为“被压逼之隐机”,而是将Unconscious翻译成为“无意识”,Subconscious Wish译为“下意识之欲望”。[24]
赵演在翻译Barbara Low的《弗洛特心理分析》一书中沿承了朱光潜的译法,使用了“隐意识”。[25]与此相承,朱光潜在1929年写成的《变态心理学派别》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特意辨析了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隐意识几个概念:“德文Unbewussten,英文Unconscious通常译为‘无意识’。原来这个字在心理学上有两个意义:1)暂时不在意识境界的心理构造和机能。2)通常不能回到意识境界的心理构造和机能。第二义本包括在第一义之中,而却不可与第一义相混。第一义可译为‘无意识’,而第二义则译为‘隐意识’较为精确。比如反射动作和习惯动作大半是‘无意识’作用而非‘隐意识’作用,做梦大半是隐意识作用,若称为‘无意识’则不免混糊。‘无意识’的范围比‘隐意识’大。非‘隐意识’的‘无意识’,弗洛伊德称为‘前意识’(Preconscious),即通常容易召回的。法国派心理学者所谓‘潜意识’或‘下意识’(Subconscious)则用得很含混。它是‘固定观念’所形成的系统,为源所在,所以近于弗洛伊德的‘隐意识’,但是它并不一定是不能召回记忆,例如两重人格的两重记忆常自由交替现于意识界,所以它又近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26]
从这段长长的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问题。第一,朱光潜本人区分了Unconscious的两个意义,这和弗洛伊德所称有两种描述意义上的无意识是相吻合的,并指出第一个意义的范围大于第二个意义(即弗洛伊德动力学意义)。基于此,朱光潜专门用“隐意识”来对译弗洛伊德体系中的Unconscious。笔者认为这一点很有意义,目前无意识概念在多种领域都有所使用,很多的是在非精神分析意义上使用的。第二,将法国派学者所用Subconscious翻译成“潜意识或下意识”,促成了后来的学者将Subconscious翻译成“潜意识”。同时也表明,Subconscious是法国派学者使用的概念,而不是弗洛伊德所用的概念。
创办于1922年的《心理》杂志,是中国第一个心理学专业杂志,该杂志创刊以后,发表了不少介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文章。在张子和的《梦之研究》(1922)[27]、容肇祖的《变态心理学的历史》(1924)[28]、余天休的《分析心理学》[29]这3篇文章中作者分别使用了“无意识”术语。杜元载在《梦》(1924)一文中使用了“下意识”概念表达了I。H。CORIAT的观点。[30]在谢循初《佛洛德释梦》(1926)[31]和《佛洛德传略及其思想之进展》(1932)[32]中作者使用了“潜意识”。在由张君劢口译、葛承训笔录的杜里舒《近代心理学之变迁》一文中将“Un-conscious”翻译成了“无意识”。[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