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始性情绪感染理论认为,情绪感染是一个“—模仿 — — ”的过程,情绪感染是一个由生理诱发情绪的过程。早在 1884年,詹姆士和兰格就提出了情绪外周学说,同样描述了从身体变化到情绪变化的关系路径,但没有描述从刺激事件到外周身体变化的发生机制。对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的研究能揭示这一“自下而上”的情绪产生机制。研究选取有效大学生被试62名,参与下列研究:(1)在眼动实验中使用情绪图片作为感官情绪信息,以考察觉察者的情绪觉察水平。 (2) 在生物反馈实验中,使用仿真课堂教学视频作为感官情绪信息,以考察觉察者的无意识模仿水平和生理反馈水平。使用路径分析证实了情绪感染的路径机制,在真实情境的诱发下,这种通过生理唤醒而诱发情绪的机制是可能的。
【关键词】情绪感染; 情绪觉察; 无意识模仿; 生理反馈; 情绪体验
1、引言
原始性情绪感染理论认为,对情绪信息的觉察 伴随着模仿,在觉察者与诱发者之间存在一种同步性的动作互动,这种情绪传入后的模仿 .反馈机制影响了觉察者的情绪体验,导致觉察者产生了可觉察的情绪,由此觉察者感染上了他所觉察的情绪。这一过程可表示如下:情绪觉察 —无意识模仿 —生理反馈 —情绪体验 (Falkenberg,Bartels,& Wild,2008)。如图 1所示,张奇勇等对情绪感染的概念与发生机制作了详细论述,从理论上论证了这一机制的科学性(张奇勇,,2013)。感官情绪信息(关于情绪信息类型详见:张奇勇,卢家楣,2013)通过觉察者产生无意识模仿,这种无意识模仿通过生理反馈导致觉察者产生与诱发者相同的情绪体验。可以推断,觉察者的 “情绪觉察水平”会影响“无意识模仿水平”,觉察者的“无意识模仿水平”又会影响“生理反馈水平”,从而最终影响觉察者能产生多大的 “主观情绪体验水平 ”。Hess等认为情绪的获得机制始于脸部表情反馈 ,脸部肌肉动作给了大脑一个反馈,激活了生理反馈系统,导致产生了相应的情绪体验 (Hess,Kappas,McHugo,Lanzetta,& Kleck,1992),因此,脸上笑起来,就会感觉到高兴。同样,模仿他人的脸部表情也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体验,导致体验到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绪 (Stel & Vonk,2009),这一理论被称为“脸部反馈理论假设” (Cheshin,Rafaeli,& Bos,2011)。詹姆士 (James,W.)和兰格(Lange,C.)分别于1884年和 1885年提出相同的情绪外周学说,主张自主神经系统激活、内脏反馈和表情行为(达尔文学说)是情绪产生的起因,如惧怕是因为逃跑引起的,因为笑所以高兴等,描述了一种自生理变化到觉察者的觉察,会诱发情绪唤醒的“自下而上”的情绪产生机制,这种情绪产生机制与情绪感染的后两个机制(生理反馈—情绪体验)不谋而合,均属于通过生理反馈而唤醒情绪即“自下而上”的情绪唤醒方式。与情绪感染不同的是,詹姆斯.兰格理论并没有说明 “是什么诱发了 身体外周变化”、“身体外周变化与刺激事件(真实的情绪情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刺激事件在情绪唤醒中扮演什么角色”等关键问题。因为即使是同样的身体外周变化,我们体验到的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情绪,如同样是“逃跑”,我们不一定体验到“惧怕”,也有可能是“厌恶”,显然身体外周变化与情绪体验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刺激事件在情绪唤醒中显然起了关键性作用,仅有身体变化还不能完全解释“自下而上”的情绪产生机制。一百多年来,人们对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不断地提出批评,但是这一理论却经久不衰,它为我们展示了一条从生理变化到情绪变化的路径的同时,也留给了人们很多疑问,因为有时“笑了”也不一定快乐,“逃跑”也不一定惧怕,所以詹姆斯 .兰格理论是一个不完全理论,这也是百余年来这一理论既有生机又倍受诟病的原因,而对情绪感染的研究可以充分揭示出“自下而上”的情绪唤醒方式的充分条件。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证明了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既要证实悬疑百余年的“詹姆士.兰格”理论的科学性的一面,又要补充说明 “刺激事件”与身体外周变化的关系,以及“刺激事件”在情绪唤醒中的角色地位。
图 1所示,在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中,每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觉察者的情绪觉察水平有高低之分(汪海彬,2013),而觉察者所能觉察到的情绪信息量直接影响了其无意识模仿水平,因为觉察者的无意识模仿水平是基于其所能觉察到的感官情绪信息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觉察这一基本的信息输入环节也就不存在模仿。模仿使我们的肌肉获得了与他人相同的动作,并给了大脑一个反馈,这就导致我们体验到了与他人相同的情绪,由此说明,模仿就是生理反馈的基础。
本研究拟采用实验方法证实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在眼动实验中使用情绪图片作为感官情绪信息,以考察觉察者的情绪觉察水平。首先采用情绪觉察行为实验将被试分为情绪觉察高分组和低分组,使用 Hi-Speed眼动追踪仪研究高分组与低分组的眼动特征与兴趣区注视特征,这些特征是衡量觉察者情绪觉察水平的主要指标(Boraston,Corden,Miles,Skuse,& Blakemore,2008)。在生物反馈实验中使用仿真课堂教学视频作为感官情绪信息,用以考察觉察者的无意识模仿水平和生理反馈水平。无意识模仿采用前额肌电(electromyographic,EMG)和脸颊肌电作为测量指标,如看到高兴的表情,脸嘴角就会跷起,看到沮丧的表情,脸嘴角就会下垂,这种一致性倾向被认为是情绪感染的指标(Dezecache et al.,2013),人们甚至接触到“皱眉”这个词语时就会激活相应的脸部肌肉动作(Cheshin et al.,2011),由于这种无意识模仿产生的肌肉微动作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觉察者也意识不到,所以只能从面部局部区域的肌电变化来推测。在生物反馈实验中,使用血容量 (blood volume pulsation,BVP)、皮电(skin conductivity,SC)等生理指标衡量生理反馈程度和情绪唤醒程度,血容量反映血管的舒缩反应和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所以也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是反映情绪唤醒程度的敏锐性指标 (Gouizi,Reguig,& Maaoui,2011; Lai,Li,& Lee,2012); 皮电指标通常被用于测量被试的愉悦情绪或者情绪反应(Balconi& Bortolotti,2012; Balconi & Canavesio,2013),皮电也与情绪唤醒程度密切相关(Gouizi et al.,2011)。通过眼动实验检验高低分情绪觉察者在眼动特点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反映出被试的情绪觉察水平,高低分组在眼动实验中的差异性是否会在生物反馈实验中(无意识模仿、生理反馈和情绪唤醒水平)同样表现出来,如果实验结果证明这一点,那么情绪感染机制的每个环节便形成了逻辑链条。在情绪唤醒测量中同时辅以主观体验性问卷《教师课堂情绪感染力评价问卷》来推测被试在课堂中的情绪体验程度,这些测量指标相互印证。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下列假设:
H1:高低分情绪觉察者在情绪觉察过程中的眼动特点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眉间及双眼间上鼻梁区域和嘴巴周边、下鼻梁区域相对注视时间上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可以预示被试的情绪觉察能力。
H2:高低分情绪觉察者在无意识模仿、生理反馈和情绪唤醒水平上也存在差异性,这是因为情绪觉察水平会影响其无意识模仿水平,进而影响生理反馈和情绪唤醒水平,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心理发生机制。
H3:通过路径分析可以证明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这一机制描述了一个 “自下而上”的情绪诱发路径,在真实情境的诱发下,这种通过生理唤醒而诱发情绪的机制是可能的。
2 研究 1:高低分情绪觉察者在情绪觉察过程中的眼动特点
2.1 研究目的
研究高低分情绪觉察者在情绪觉察过程中的眼动特点,具体包括两组被试在眼动总体特征和兴趣区注视特征上的差异性,以眼动特征解释情绪觉察水平对无意识模仿水平的影响机制。
2.2 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