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成瘾症:现象(Co-dependency)
我们大都会试图关照有困难的人,但当这种关照变成一种强迫行为时,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了:一个妻子满足他酗酒丈夫的任何需要,一个母亲为自己逃学的找借口,一个父亲托人找关系使自己行为不良的儿子躲过制裁……他们会为维持一段关系,为避免被抛弃的感觉而做任何事情。上文中被帮助的丈夫、孩子和儿子会依赖于帮助他的人,同时他们的妻子、母亲和父亲,会从自己的“被需要”发展出一种得到回报和满足的感觉。以致于,双方都变得更加依赖这种不健康的“需要和满足”的关系圈。
共同依赖(英文“Co-dependency”、日文“共依存など”),又称“共生”、“交互依赖”、“关怀强迫症”、“拖累症”、“关系成瘾症”,意思是“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这样的人喜欢关怀别人,不去关心别人自己就难受;而且这种关怀、关心还非要别人接受不可,不管别人需不需要。这种关怀,有时是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顾,有时体现为忠告。总之,他们是通过让别人需要自己,依赖自己,给予别人并不需要的关怀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心理满足。
共同依赖是一种习得行为(习得行为是相对于遗传行为而言的,指并非生来就会的本能,而是后天发展出来的),能传递给下一代人。它是一种现象和行为现象,会影响一个人建立健康的、互相给予满足感的的能力。具有共同依赖特征的人,往往建立或长期保持单向的、打击破坏情绪的、虐待性的人际关系。
谁会得共同依赖症?
通常来说,酒精或毒品成瘾者的配偶、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或者同事会得上共同依赖症。最初,“共同依赖”这个词汇是用来描述药物成瘾者的伴侣,与有成瘾症状者共同生活或与其处在某种关系(如亲子关系,伴侣关系,同事关系等)中的人。与慢性病人或人处于某种关系中的人也会呈现相似的症状。但现在,这个词汇被广泛用来描述来自功能异常(dysfunctional)家庭的有共同依赖特质的人。
什么是功能异常家庭?功能异常家庭怎样导致共同依赖症?
功能异常家庭指的是,其成员遭受恐惧、愤怒、痛苦或耻辱,但这个家庭却漠视或拒绝承认这个事实。其中的问题可能包括以下这些:
1、家里有人对药物、酒精、人际关系、工作、食物、性、赌博成瘾。
2、家里存在肉体上的、精神上的虐待或性虐待。
3、家里有人罹患长期的精神疾患或身体疾患。
功能异常家庭认识不到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其成员对此闭口不提,或者不采取正视的态度。结果是,家庭成员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学会了不去考虑自己的需要。他们变成了“survivors”(意即不去积极反抗和争取,只是消极谋求和维持生存的人。中文没有确切对应的词汇)。他们发展出有助于自己拒绝承认,漠视,或避免自己负面情绪的行为。他们分裂自己,他们不去提,不去碰,不去正视,不去感受,不去相信。功能异常家庭的成员,其意识和情绪的成长成熟往往受到阻碍。
这样的家庭的注意力和能量,都集中在那个有问题或者有成瘾症状的家庭成员身上。有共同依赖症状的家庭成员,典型的行为是为了那个有问题的人而牺牲自己的需要。当他们把别人的健康、别人的利益、别人的安全(感)置于自己之上,他们就与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自我感受失去了联系。
童年、原生家庭与共同依赖症
曾经指出,童年成长经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成长。事实上,共同依赖症的产生根源也往往是来自于童年。童年因为缺乏关怀或者遭受某种身体或心理的虐待都会导致共同依赖症的产生。虽然其表象不太一致,但是却有共性:对别人的控制欲很强,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期望值很高……
一个人如果在酒鬼父母的环境下长大,即使长大后他是成功的人士,是基督教徒,但是他的配偶是酒鬼的概率相当大。这个说法很奇怪,但是统计数据的确就是这样的。因为在他们里很排斥酗酒这类事,但是改造别人的欲望又强烈地驱使着他们,他们试图通过自身的影响去改变配偶的习惯,达到减轻或者解脱过去伤痛的目的。表象上这是种高尚的行为,但事实上他们只是从配偶的痛苦中获得快感,达到“复仇“的目的,而在快感的背后自己又陷于对过去对现在的痛苦中,并且这种情绪强烈地影响到下一代的家庭成员。一如上文所述,共同依赖症存在着很大的家庭遗传性。
而“共同依赖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内心“储爱槽”的干涸。在幼年时,父母会给孩子的储爱槽储存爱,爱越多,孩子的感越强烈,爱自己、爱别人也更多。如果父母给予“储爱槽”的爱越少,那么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对爱的索求也越多,对别人的期待越多,并且只是追求得到而忽略对等的付出,从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共同依赖症状的人如何行为?
共同依赖症状的人自我评价低,他们从自身之外寻找一切事物来让自己好受一点。
他们发现“做自己”很难。有些人试图通过酒精、药物、尼古丁让自己好受一些,结果成瘾。
还有人会发展出强迫性的行为,如工作狂,赌博,或滥性。
共同依赖症状的人总会有良好的用心,他们会试图关照有困难的人,想替别人扛起责任--包括别人的感觉,想法,行动,选择,需求,幸福以及人生目标。只有在“给予”时,他们心中才觉得舒坦;受到别人的恩惠时,反而充满负疚与不安。因此,他们常会寻觅需要自己的人,以使他们觉得有价值。
他们往往会扮演一个“殉道者”的角色,专门去满足那个“需要他”的人。他们设想别人需要自己,当付出得不到回报时,他们通常会怒气丛生;而当别人有问题时,他们也会莫名其妙地感到与负疚。
问题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去挽救和帮助那个有需要的人,这使得那个人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从而变得更加依赖这种不健康的需要满足。随着这种依赖的增长,有共同依赖症状的人从自己的“被需要”发展出一种得到回报和满足的感觉。当关照变成了强迫性的,有共同依赖症状的人会在这个人际关系里感到别无选择,感到无助,但却无力去摆脱带来这些感觉的行为循环。有共同依赖症状的人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还会被恋爱关系和朋友关系中他人的弱势感所吸引。
共同依赖症状者的特点
1、共同依赖症者会受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可抗拒的强迫行为的驱使。
——在生活中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有没有什么习惯或者重复性的模式主宰了你的生活?
2、共同依赖症者受缚于原生家庭而倍感痛苦。过去的种种经历,紧紧抓住了他们现在的生活,影响有时弱,有时大;有些有益,有些可能毁掉其生活。
——今天在你的心中还常听到父母责备的声音吗? 声音大吗? 频繁吗? 像“你什么事都做不好!”这样的话是否常回荡在你的心头?
3、共同依赖症者的自我评价和成熟度通常很低。常常是混乱的、破碎的,经常处于两个极端。
——你对自己满意吗?面对不公正的批评你会为自己辩护吗?你是否觉得自己似乎没有朋友?这对你的自我评价有什么影响?
4、共同依赖症者认定自己的快乐取决于他人。
5、共同依赖症者对他人有过度的责任感。
——对他人(并非不能独立的孩子)有过度的责任感,强烈地认为:我应该为每个人的快乐、情绪、想法、行为负责?
6、共同依赖症者处理依赖与独立的关系时,表现得不稳定、缺乏平衡,这种处理方法极大地破坏了他们与伴侣或亲友之间的关系。
共同依赖症的反面(正常且健康的状态)是互相扶持。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建立一个正常的人际关系的需要。健康的能够互相扶持的人,一方面可以完全信任他人,对他人敞开胸怀;虽容易因此受伤,但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有完整的自我形象,所以无须他人的帮助,受伤后也能自我复原。
7、共同依赖症者善于否认和压抑。
共同依赖症源于第一代问题家庭,但他们会真诚地为原生家庭辩解。如果共同依赖症者回忆起童年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通常是些支离破碎或无关紧要的事情,或者是已经被他们美化和修饰过的。他们看事情一向不客观,无视情况的恶化,即使最糟糕的情况也能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8、共同依赖症者对于他们无法改变的事情忧心忡忡,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改变它。他们试图控制那些超过他们控制之外的人、事、物,因此永远都有挫折感。他们常有失败的预期心理,潜意识里相信自己是个失败者,当他们展望未来的时候,只看到失望和挫败;如果不幸印证,只会更加深他们的自卑感。
9、最重要的是,共同依赖症者的生活非常极端。而缺乏自我肯定是他们在生活和态度上两极化表现的另一个原因。
10、共同依赖症者无法放弃不断寻找生命中欠缺或失去的东西的愿望。
总之,对共同依赖症状者而言,“控制”或“失控”是他们生活的全部重心。他会因为太受另一个人的羁绊,以至于他的自我、个人价值严重地受到钳制,甚至可能因为他人的个性和问题,而把自我完全抹杀了。而以上十个特征,在三方面影响着共同依赖症者的每日生活:
1、我们的家庭观及成人观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我们注定回重演中的家庭经历。
2、除了重演童年经历以外,这些经历影响着我们成年后大部分的决定,包括我们对事物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