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疾病的本质
译言网
美国学会第五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将于5月22日面世;这将是长达13年紧张的改写活动结束的标志。该手册的每一次修订都导致了争议;这是每当专家们在公众面前辩论人类痛苦的本质时必然出现的事。然而本次修订引发的冲突之惨烈是前所未有的,既有来自精神病行业内部的攻击,也有来自一贯反对精神病学的人的声讨。的确,恐怕从来没有一本书像《手册》这样在写作的过程中要经受这么多的审查。就好比J.K.罗琳在一个玻璃工作室里创作哈利 波特的续集,粉丝们在窗外看着她,且在她输入的文字不合意时拍打窗户一样。
所有的批评家们似乎在一点上达成共识:《手册》第五版将会进一步扩展精神病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一点甚至把负责上一次《手册》修订工作的精神病学家与科学教会(the Church of Scientology)都联合起来了。他们的看法是:新《手册》将让更多人符合精神疾病的诊断条件,从而让我们吃更多的药物。(超过10%的美国成年人服用抗药。)
但是,认为一部新《手册》会增加精神疾病发病率的看法没什么道理,认为我们将知道精神疾病患者的真实数量的看法更没有根据。精神病学家们从未确立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的界线。结果,1840年后,当美国统计局第一次询问各州关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数量时,医生们焦头烂额不知如何回答。大部分计算方法给出的数字都很可疑。比如,1961年的《曼哈顿中城研究》表明:接近85%的纽约人有某种程度的心理疾患;这个数字与常识背离,除非你是伍迪·艾伦的粉丝。
《手册》第一版发表于1952年,在《曼哈顿中城研究》的时候生效,不过研究人员没有使用该手册。相对于多少人患有心理疾病的问题,他们更关注多少人因心理困扰而痛苦。即便他们想要采用《手册》,上面列出的疾病也没有可以迅速转换成问卷的具体标准。但是1980年的第三版,为每种疾病提供了一套标准(那之后每一版《手册》都这样),流行病学家几乎马上就能搞出和新手册相应的测试工具。1992年,他们得出结论:根据《手册》第三版,每年都有22%美国人患精神疾病;终身而言,33%的美国人会患上精神疾病。但是那时候《手册》第三版的修订版已经发行了。1994年,另一个研究小组,根据这一修订版,进行了一次完全不同的调查,结论是:美国人每年的发病率29.5%,一生的发病率为48%。这份研究报告出版时刚巧赶上美国精神病学会发行新一版《手册》——第四版。2005年,根据第四版《手册》的研究表明:美国人年度发病率为26%,终身发病率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