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 我是孟馥。非常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今天上午的系统性思维临床训练工作坊,一般来说,学术大会进入第三天大家都是很辛苦的时候了,但我们还是准时开始,今天我们有整个一个上午的工作。
我想先说明的是,我在当时准备这个工作坊的时候,我是与清华大学中心的刘丹教授一起做的,因为,我们一起做心理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系统性训练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我们觉得在这方面有很多心得,结合中德班的系统培训纲要、结合我们在国内训练的探索实践,我们就向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学术大会的组委会申请这个工作坊。刘丹老师因为有事不能来,但我们还是要把这个部分的内容跟大家一起分享。
今天,我有一个助教,介绍给大家:刘亮博士,他曾经是赵旭东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是我们家庭治疗高级小组的成员,也是七期中德家庭治疗培训班的助教。
关于系统思维的训练,我们做了很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今天,在座也有很多做家庭治疗的资深专业人士,这里我想说大家在一起只是一种分享、相互学习。
在大会第一天,国家卫计委疾控司王斌司长做主报告的时候,专门提到:在中国已经有相当一批的人获得了心理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资质,但仍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这张PPT显示:目前,我国有医师两万人左右,在卫生系统医疗机构里从事工作的心理治疗师大概是五千多位;从劳动部取得心理咨询师执照的约有100万人,但在这些人当中,大概只有10%的人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其他的人没有从事这项专业工作;经过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认证的人员约800人左右。一方面,心理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服务的质量也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从业人员的专业训练和持续督导方面还是相当缺乏的。基于这样一个现状,就使得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怎么促进从业人员的专业发展、服务能力提高、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这也是我想要申报这个工作坊的主要初衷。
总体上说,心理卫生从业人员主要从事的是心理干预工作,即: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这也是我们的主要职责,而在这个主要职责里面,我们还可以再去细分为狭义上的心理干预工作和广义上的心理干预工作。在狭义的概念里面:它是各种心理学干预的总称,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康复、心理危机干预等。从广义上来讲,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对心理服务需求的增加,心理干预的思想、策略和对象越来越社会化,逐步深入到文化传媒、公共卫生、保健、疾病控制等领域。心理干预的形式和内涵包括健康促进、预防性干预和心理治疗等三个方面。健康促进主要是针对普通人群,进行健康促进的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促进健康和;预防性干预主要是针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的干预,减少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心理治疗则更多的是针对心理障碍人群,开展临床治疗,减轻障碍程度。所以,这项心理卫生服务的专业工作,要求是很高的,任务是相当艰巨和繁重的。 上面这张图是赵旭东教授在第一天做主报告的时候专门提到过的。他在讲对心理疾患进行干预的干预层次时,有各种不同的疗愈模式、系统层次和调节、中介过程。在这样的干预体系里面,我们今天想做的训练部分是在框架所示里面的一小部分。当然,我们只能是拿出其中的一点跟大家分享我们怎样从的一个系统的视角、以一个全局的、整体的观念来工作。
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专业的理论和技术已经达到600多种了,种类相当繁多,在不同的种类当中,你能够了解和掌握仅仅是很少的一个部分。昨天晚上,我观摩了大会组织的经典心理疗法与后现代心理疗法的联合督导,很有意思,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方法都被用到助人,有的人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有的人没经过专业训练,有的人是运用专业理论,有的人不那么专业和规范,所以,昨天杨凤池老师在总结的时候说:对他来讲,这个督导的过程是一个很特别的、很不一样的经历。因此,从业人员的规范化训练和持续的督导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系统性思维的理论基础;
第二、系统性思维的关键之处;
第三、系统思维的核心能力建设;
第四、系统思维的技术训练。
这四个方面我们会有一些相应的练习或者举一些例子。
第一部分,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系统性思维的理论基础。
在所有的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当中,系统治疗是起步比较晚的。一般系统论( General systems theory )是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是在1968年发表的,对心理治疗产生很大的影响。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心理学家们开始针对家庭系统进行工作的探索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起步的,40年代开始有一些系统思想的萌芽,到了50年代开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一些探索,60年代和70年代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到了80年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逐步实现国际化和职业化,90年代又有很多改进、革新、发展和整合,21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就被更广泛的应用了。
系统理论在60年代被提出来的时候,并不是从一个心理学的角度,但是这种观点对我们心理学很有帮助。系统科学以探索复杂性为己任,整合了控制论、信息论,成为系统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20世纪后半叶,自组织理论的发展,更加丰富了系统科学。
首先,系统理论认为:任何由其组成部分相互运作而生的实体(即有机体)如人体、器官、学校、国家、宇宙均属于系统;每一系统由子系统组成,也是较大系统的一部分。这里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想问一下今天在座的各位,是精神科大夫请你举手,很多。是心理咨询师的请举手,也有很多。还有做教师的吗?有。孟馥:有没有还有做其他工作的?比如说你们是做什么?回答:社工。孟馥:非常好,你们三位都是社工吗?回答:是的。孟馥:太好了!在为社会提供福利这样一个体系里面,在座的这些人都是很重要的提供者,医生、护士、社工、精神科大夫、心理学家、教师、律师,还有社区的规划者等都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在我们今天的现场,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出不同的子系统,如果我们按照大家从事的工作或者职业来分,可以分成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教师、社工等不同的子系统;我们也可以按照性别、年龄、容貌特征(戴眼镜和不戴眼镜、长头发和短头发)、结婚与未婚的等来划分出不同的子系统,恰恰这个系统就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子系统来组成的。而这个子系统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我们今天的场地是国际厅A厅,主楼里边还有B、C厅,我们这几个报告厅的人员又是整个大会的一部分,整个大会可能又是整个心理卫生协会的一部分,心协又是整个社会行业当中的这样一部分。所以,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很多子系统组成,这个子系统是另外更大系统的一部分,这个是系统的观点。
第二,我想说的是系统会呈现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系统的整体是大于部分之合。系统理论的整体性,认为世界是关系的集合体,而非实物的集合体。因为它是有机体,它是在不断的变化过程当中,它是有生命力、的,它的部分一定是大于整体之合。比如说我们在座的各位你们也代表着自己作为一个系统和你所在的那个系统。我们整个系统并不是大家一个人和另外一些人的简单相加,我们这里可能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人,有能量、有行动力和号召力,甚至可能我们在座一些人今天有了一些学习,得了一些训练,回去后很好的用到工作上,就可以发生更好的效果和产生更好的作用。所以在这个方面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合,这是一个系统的特点之一。
二是系统内的关系互动重于各组成的本质。怎么叫做关系内的互动呢?我刚刚问有没有其他专业?他们举手说我们是社工。她们来自同一个综合性医院。她们是医院里的医务社工。我们刚在广西南宁办了一个国家级的继续教育培训班,研讨在综合性医院里如何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他们是医院里一个小的子系统,但是他们会与相关的人员或者部门有很多内在的关系,这种关系由于互动性质不一样,它产生能量也是不一样。比如说,医院的社工跟医生、护士联合起来,再与医院精神科大夫或者心理学家联合,社工角色的作用和功效就更大了,对病人所给予心身的照护就会很不一样,会是一种高质量的全人关怀。这种关系之间的互动、协调、配合、相互影响是大于其角色本身的。
三是系统的结果性。即可由多种方式达到相同结果,而就机械体言,不同方式就会有不同结果,相同结果一定是经由相同方式。在有机的系统里面,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都可能达到的是相同的结果,所以有时候在系统里面,我们也会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家庭治疗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些案例。一个成员出了一个问题,整个家庭为了解决这个的问题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我们发现:当他们走到我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原来的那个问题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反而他们解决他们问题的方式成为了更大的问题。比如说一个上学的孩子,他可能由于不太集中,学习成绩不好。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很重要,所以妈妈就辞职在家,专门来负责孩子的教育工作,接他上下学、陪他做作业;妈妈在家待的时间久了之后,慢慢失去社会的角色、失去很多价值感,她的心情越来越不好;爸爸越来越忙,越来越忙碌在外,爸爸妈妈关系又出现一些问题,夫妻矛盾冲突,出现危机,造成孩子的注意力更无法集中、波动、行为问题、学习成绩下降……所以你会看到这样的一种相互影响,有时候会使得这种结果变得越来越糟;到了一定程度,孩子会出现更大的问题,这样一来我们会看到他采取这样一些措施使得他们整个系统会陷入一个新的更尴尬的境地。实际上,无论怎样,这个孩子都是要发展,他一天一天长大,尽管他在学习和成长过程当中,要面临这样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个过程总归要经历的,总体而言,可能他的发展也还不错。在相对阶段里,我们好像看到是有好、有坏,实际上放到一个更长的过程里面去看,情况是差不多的。有一位美国家庭治疗专家做过一个家庭韧力的研究,她的研究对那些特别困难、出现特别多问题的家庭进行一个持续数十年的跟踪,后来发现大部分的家庭发展的也都很好。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会看到有机的系统与机械系统不一样,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系统存在的内在依据,同时也构成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
另外,在系统论的观点上面,我们特别强调它是一个在生态上健全的信念。所谓生态上健全的信念,讲的是有机体会有创造力、以自发性的方式产生更新,而不是只是维持原状恒定。家庭在发展过程当中是一个周期向另一个周期不断的发生变化,系统要适应这种发展变化。比如说,有的家长说孩子进入,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也不听话了,也逆反了,过去方法都不好用。如果你针对青春期的孩子,你用对待五岁、十岁孩子的方式,你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你需要在不同阶段里面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来应对,所以,我们讲有机体也会自发性的出现一些状态,帮助系统进行调整。对我们来讲,任何一个系统里面出现一些症状、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都是给了我们以调整的机会。
在后现代理论里面,建构主义的视角认为:实际上没有真相可言,每个人认为的事实只是一种观点(非真理),但也不是可随意以其所欲的方式重构真实。应该认识到由于无法得知真实,所以应对价值或态度等更加小心,持一种谦卑的态度。要对这个系统保持一定的好奇,同时要对这个系统要有一个接纳。等会我会跟大家介绍这个部分,我们在系统思维里面最重要就是一个多元价值观。
关于这个系统理论的部分,有一点点的枯燥,但是我想这些使我们做系统工作的理论基础,用一点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
同时,系统理论是有一个生态论,所谓生态论就是关注有机体之间的关系,而非个体特征,改变一个部分就会给整体带来未知结果。只要通过改变系统其中一个部分,就可能对整个的整体带来改变。这个就是我们讲更注重就是系统和系统之间、子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运作的。
说到控制论(Wiener1948):系统获得必要信息以维持稳定的过程,反馈包括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反馈圈可以是正向或负向的,负反馈表明系统整体性受到威胁,需要做出调整以维持现有状态,正反馈表示需要改变这个系统。我们人体本身就是由高度复杂的、精确的、精准的反馈系统组成的,人体的很多生理功能都是通过反馈机制实现调节的。我们的血压、脉搏、各种内分泌激素都是受反馈控制的。如同汽车有油门和刹车一样,当我们开的很快的时候,我们的脚是放在刹车上,我们踩一下刹车,速度会减慢,踩油门速度就会越来越快。在控制论里面特别强调就是反馈圈,它是有正反馈和负反馈。
系统中的人际现象:我们讲系统是一个生态的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我们更关注就是人。人与人是怎么样相互影响、相互运作的呢?我们讲两个以上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都会形成一个系统。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受整体系统的总体影响,相互有密切关联,相互反应,不会单独发生与反应,系统中每一个成员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系统中的各个成员,并以相互反应的方式波及全体。人际系统里面分为非正式系统、正式系统。家庭、朋友、同事是非正式系统,正式系统包括社区、团体、单位、机构、社会文化这样一些大的系统。
在人际系统里面,我们会看到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观点就是要把个体放在它所在的背景和系统当中去理解。个体、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以外的大系统,制约着个人的行为及内在的心理过程。这个比较好理解。假如说单独看到中间的这个部分,可以有很多的想象,它可以是ABC里面B,也可以是12至14中间的13。在不同的体系里面,它代表的意义不同,在这个体系里面是字母,在那个体系里面就是数字,作为一个符号,它代表的意义,取决于它在那个系列里面。
比如我们昨天作案例督导的时候,我强调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当一个人出现了症状,无论是出现强迫、还是,或者其他的什么样的症状,要将这个症状放在这个人所在的成长以及人际脉络里边看。究竟这个症状是在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情况下发生?跟谁有关?这个就是我们在这个系统里面怎么去看他一个人。所以,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家庭、家庭以外更大的系统都制约着每个人心理的过程,一定要把这个人放在他所在的脉络当中去理解他,这样你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当一对双胞胎中有一位夭折了,我们就要了解这个双胞胎之一是什么时候夭折的?是先出生的那个孩子?还是后出生的?夭折的过程是怎样的?母亲及家人对这个生命的丧失是怎么应对的,家庭对这个事件是怎样理解的?我们在这个部分里面要从那个点上拓展到更大的圈,更多的了解家庭、社会、心理的背景。
这是关于人际系统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我们认为所有的症状是没有解决的人际冲突的结果。家庭人际冲突时时存在,若能解决,不但不会成为问题,这一体验反将成为宝贵的资源;家庭人际冲突若无法被妥善处理,则系统内面临张力持续增高,最后通过“症状” 的形式表现出来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症状的功能和意义。
第三个观点:循环视角-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互为因果。在系统视角里面,家庭人和人之间是互为因果的,我们之前是线性的思维方式。而在系统里面互为因果的影响就是A的行为可能是B的一个诱因,B的行为可能是A的结果,他们之间会有一个相互影响。我们看到一个特别唠叨的妻子,说着没完,很让人心烦。如果把她放在夫妻关系里面看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唠叨的妻子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回避的丈夫,他不回应妻子,她只能不断的唠叨。我遇到过这样的,妻子说,“我每天像是对墙在说话,我跟先生提出来可不可以在吃饭的时候聊聊,先生说吃饭的时候聊什么,影响胃口。吃完饭他去沙发那里看他的手机,我们完全没有交流。”她不断的抓住丈夫想要跟他聊,而她越想这样就越唠叨,丈夫就越不愿意听,越不想听就越逃,跑到家庭以外出去做一些其他的事,喝酒、打麻将、上网、打游戏,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一个在前面跑,一个在后面追,形成一追一逃的夫妇互动模式。
第四个观点:就是我们常常把家庭当做一个系统进行工作。把家庭当作一个整体做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我们觉得没有一个人是独立存在的,人和人是相互影响的。而很多的行为并非是病理性行为,而是由环境引发又反映了环境的状况;家庭成员情绪、行为问题是在家庭系统互动关系中产生的,个体的行为是系统互动的结果; 因此改变家庭动力或关系是有力的改变机制。
在临床工作中,因为我们依据的诊断体系不一样,对症状或者问题的理解不同。如果用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可以通过几个诊断轴,把它列为某种疾病范围里去(现在疾病诊断体系越来越发展、越来越丰富了)。如果我们从系统视角来看,我们觉得症状本身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也就是说究竟是什么病对我们来说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怎么透过这个病症了解其背后的功能和意义,这是我们特别注重的部分。
我们在家庭治疗工作的时候,特别注重系统之间、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改变家庭动力或者是改变家庭的关系,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我们的思维方式要从直线因果进入到互为因果的关系。
如何将家庭当作一个系统去工作?
家庭也是个有机的整体,处在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当中,由一个周期向另外一个周期进行发展和变化。跟其他所有的生命体一样,都有维持现状和进化这样的功能,是相对平衡的、有维持现状的要求,又有不断进化的功能。在整个家庭发展过程当中,要不断的适应外在和内在的变化;外部世界的变化对其有影响,内部世界的变化对其也有影响。家庭有新成员出现了、家庭有人结婚、家庭有人生病了、家庭有人长大了离家了,这些都是对我们整个系统带来影响的变化。所以家庭系统要应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做出相应的调整。家庭是由很多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是有一定界限的,我们说夫妻子系统是整个家庭运作的核心和基础。这个子系统运作好了,我们整个家庭系统会运作比较好;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整个系统可能就会受到一些影响。昨天讨论的那个个案也是这样,父母离婚了,母女二人相依为命,慢慢的,她们就形成了彼此纠结、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女儿开始长大,有自己独立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下面给大家看一段录像,名字叫做“平衡”。这是一个很早期的录像,最早在中德治疗培训的时候德国老师带来的,互联网上可以搜到。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录像,它有很多的寓意在里面。
播放录像,学员讨论。学员分享内容(略)
这是一个7分钟左右的录像。原来这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有共同的目标、系统规则和运行方式,比如每个人会依次站在不同的位置上,依次拿出鱼竿准备钓鱼。很快,你发现这个平衡的系统被打破了,被什么打破?就是被钓上来的那个东西,我们称为系统的扰动物,它扰动了整个系统,在象征意义层面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系统内部变化所带来的扰动;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系统的外部因素对系统的影响。在原有平衡系统被打破的初期,大家是否看到系统是怎样通过各种的努力和尝试来维持原有系统的平衡的,接下来我们会看到系统中的个体或者子系统对扰动物的好奇、探究,甚至是想占有,也会看到系统间的冲突、争夺,以及相互间的“厮杀”;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脱胎于原有的系统、新的平衡系统建立起来了。这个人和“箱子”的一个平衡。这个箱子代表的可以人、也可以是物,就如同像是在一个原生家庭里的年轻人,他长大成人,找到了从另外一个家庭长大成人的女子,恋爱、结婚,形成一个新的系统、一个再生家庭。家庭系统就是这样不断变化、不断调试,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发展的过程。
在临床上,当一个家庭出现问题、走到我们面前的时候,他们之前都已经进行了很多的努力、尝试,或者不成功、或者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才再到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这里来的。在系统本身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调整,只不过没有选择一个更合适、更好的方式;系统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对这个系统有贡献,哪怕这个人没有症状,哪怕这个人什么都没做,他都是有贡献的。
我们用这个录像去理解一下系统的改变与平衡机制是如何运作的,怎么应对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扰动的,又是怎么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
第二部分我们谈的是系统思维的关键之处。
关于系统思维,有这么几个重要的想法:
第一,人际背景。很重要一点:人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是成长在一个人际脉络里边,他是整个大系统的一份子。所以当我们去看待一个人的时候,要将这个人放在所在的系统当中。而人又是在不同的系统脉络里的,我们不仅从他个体的系统里面去看他,还要从家庭的系统里面去看他;再要从他所处在社会阶层、地域文化、工作环境以及更大的社会系统去看他。你把这个人放在整个的人际脉络里边去看,性别、年龄、出生在什么地方、个性、发展程度、行为特征、思维方式、信仰、价值取向等等;从家庭的角度,出生在怎样的家庭,父母关系、婚姻质量、大家庭有哪些成员、家庭是否经历很多创伤(重大的丧失、重要的生活事件等)、家庭所处地域、家庭的经济条件,家庭的传统等等;再就是其所在的社会背景,是一点、一点从内向外进行扩展的过程。
第二,多元价值取向。系统思维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多元的价值取向,因为系统是复杂的、变化的、不确定的、不可预知的,所以我们对于系统要保持一种多元的价值取向。我们会用人际的、历史的、发展的、资源的、意义的、整体的、全面的观点去看待整个系统,等会儿会再跟大家专门介绍一下资源取向。
关于多元视角,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一段话,大家觉得好象是一个玩笑,对我来说,用来讲系统的多种可能性是很有趣的例子。题目很简单,说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剩几只?
生:是无声手枪,还是其它没有声音的枪?
师:不是无声手枪,也不是其它没有声音的枪。
生:枪声有多大?
师:80-100分贝。
生:那就是说,会震得耳朵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