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语言研究显示,人类语言的演进,是循着语言本身特质发展,而非由人类先天禀赋的普世法则形塑,这也引起看法不同的争辩。
一个针对数种语言文法演化历史的比较研究发现,人类语言的演进,并非由大脑设定的普世法则所主宰,而是循着语言本身特质发展。
纽西兰奥克兰大学心理学家葛雷(Russell Gray)与同事今年四月在《自然》杂志发表一篇文章指出,他们研究不同语言间特质的关联性,例如针对四个语系使用动词与名词的排序观察的结果,并未发现任何不变的普世法则。
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语言学家德瑞尔(Matthew Dryer)认为,葛雷的研究报告「对其所质疑的理论观点,未提出任何看法」,所以该结论本身就让人争议。
固定模式
今日全世界估计有超过七千种语言,不同语言的结构差异性很大,例如芬兰语在建构复合字时,方法十分复杂,但中文却可运用简单、简短且不变的文字。各语言针对动词的使用也有不同,有的放在句首,有的置于句中,也有的位于句尾。
许多语言学家怀疑,在世界上这么多元语言的语法,都遵循着普世逻辑法则。但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及葛林伯格(Joseph Greenberg)二人,提出了两个最富盛名的语言普遍论。
孩童具有吸收复杂且微妙语法的能力,对于这惊人学习速度,乔姆斯基解读为是人类先天独有的生物禀赋,大脑中生而具备一个控制语言活动的区域,让孩童可依据一小组大脑中与生俱来的「形成规则」进行思考,生成其说母语的文法原则。
乔姆斯基推断,当形成规则的参数值随着文化演进而改变时,语言随之演进及改变。而最初一个单纯的改变,会引发相关语言特性的后续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