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北京大学生科院博士生陈振夏(分子进化专业)。[征文结果见这里]
————————-
《山》,这部由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同性恋题材电影,细腻描写了一对同性牛仔的情感。该片一经推出便横扫各大电影奖项,并在奥斯卡中获揽八项提名成为当年最为成功的影片,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而在此之前,同性恋由于伦理等诸多方面原因一直被挤压在边缘地带,并常常会引发巨大的争议。长久以来,同性恋一直在西方历史中备受谴责。他们的逻辑是,同性恋不能生儿育女,因而根本上是一种反常行为。
那么同性恋果真是反常的吗?对同性恋双胞胎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出回答。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由单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具有完全相同的同卵双生子,比由不同受精卵发育而成具有部分相同基因的双胞胎异卵双生子具有更为一致的异性恋或同性恋倾向,也就是说如果双胞胎的其中一个是同性恋,那么他的同卵双生兄弟比异卵双生兄弟更有可能是同性恋。这一证据初步表明同性恋倾向是由基因决定的。
而要进一步证实这一结果,需要更大的可控研究对象群体,并找到确定的性取向基因。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这个喜好腐烂的水果以及发酵的果汁的红眼小家伙可谓是动物界的明星。一百年前,摩尔根以它为对象确立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从而开启了遗传学研究的历史。自那以后,它便成为了最理想的实验动物之一,对经典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等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果蝇是天生的实验动物明星,它生命周期短,从初生卵发育至新羽化的成虫大约只需要10天;个头小,成年果蝇仅为2-3毫米,小小的牛奶瓶里就能养上几百只;生殖能力强,成虫爬出蛹后不到一天就可以交配,一只雌果蝇一生可以上千个卵;结构简单,操作起来很容易;可参考性强,在果蝇的1.3万个基因中,有60%与人的基因相似或相近,对它的研究结果很多可以进一步拓展到人。
除了以上种种优势外,在对求偶行为的研究上,果蝇也具有独特的优势——雄果蝇懂得浪漫,具有精美的求爱仪式。他们会彬彬有礼地向美女们献殷勤,赢取她们的亲睐。
当雄果蝇遇见了心仪的对象,他便会主动出击,追上前去,用前腿轻拍对方,接着扇动一只翅膀,唱起爱的主打歌,吸引“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如果通过了女孩的初步考验,他就能与她发生第一次亲密接触,并在接受进一步考验后进入真正的交尾。
而这样一套浪漫的求爱仪式,竟是雄果蝇与生俱来的本领,“固化”在它们的神经,乃至基因里的——其中之一就是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