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逝世以后,的心理学代表着正统的精神分析运动的新发展。德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哈特曼继承了弗洛伊德及其女儿安娜的自我心理学思想,最终建立了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在传统精神分析学与儿童心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哈特曼建立自我心理学体系后的数十年间,西方涌现了许多新的自我心理学家。他们不象弗洛伊德等人那样主要以成人为分析对象,而是以儿童为分析对象。他们主要研究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对象关系。所以,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家又称儿童精神分析学家。、雅可布森和玛勒三位儿童精神分析学家都是把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作为出发点,在其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各自关于的观点。
一、斯皮茨的观点
雷恩·斯皮茨(R.A.Spitz,1887-1974)生于匈牙利,1910
年获匈牙利皇家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又分别获布拉格和美国纽约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1933-1938年任职于巴黎精神分析研究所,并先后做过纽约市立大学和科罗里达大学的临床精神学访问教授。1950-1952年任纽约精神分析协会副主席。主要著作有:《是与否:论人类交往的发生》(1957)、《自我形成的发生场论》(1959)和《生命的第一年》(合著,1965)。此外还有60多篇论文。
斯皮茨在40年代进行过住院致病和孤儿症等研究,后来他的研究重点转向自我形成的发生场理论上。他在哈特曼的理论基础上,阐明了从新生儿开始的亲子关系中构造他的关于自我的发展展过程。
斯皮茨认为,从婴儿到对象形成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在外部行动中看到各个不同的指征(indicators)。指征是内部变化发生的外部信号, 相应地, 自我构造中就出现了不同的精神构造者(organizer
of the
psyche)。精神构造者是他从胚胎学中借用来的。原义是指在胚胎发展中,一个散发着影响的中心点,在构造者未出现之前,移植组织采用周围组织的特性;在构造者出现之后,移植组织就获得了“构造了的”同一性,就能采用自己的独特形式。斯皮茨对婴儿自我构造的3个阶段进行了描述。
在第一阶段,婴儿刚出生不久,只有一种混浊的一般机体感觉,随着母亲奶头的得到与失去以及满足与挫折的不断适合,即开始了初步的辨别性感觉。到出生后两个月,他开始对运动着的母亲面孔发出微笑。这种微笑反应就是第一个精神构造者的指征,它表明精神构造者已经把感觉和意向性联结起来,从一般机体感觉转向距离知觉,心理能量由内部向外围贯注,这是对象关系的开始。
在第二阶段,随着婴儿的认识能力不断发展,他开始认识了他的母亲,母亲是他力比多合适的对象,看到其他生面孔就哭叫,这一现象叫作“第八个月”或“陌生人焦虑”——说明对象关系达到新的水平,获得了精神结构的第二个精神构造者,而“第八个月焦虑”就是第二个精神构造者的指征。
在第三阶段,随着婴儿移动的增加,触觉经验减少了,但对母亲的需要却未减少,母亲的声音重要起来,语词也参与交往。儿童开始叫“妈妈”,这个词包含着复杂的感情。另外婴儿急需表示他抽象的思想。第一次抽象常常就是说“不”这个字,伴有一种摇头的动作。这就是第三个精神构造者的指征,它标志着词语交往的开始。斯皮茨认为来自母亲的“不”,都构成一次挫折,给儿童带来一种对自己活动的攻击和禁止的体验。这一阶段在第15个月左右。
总之,在斯皮茨的理论中,新生儿自我的正常发展就是这3
个精神构造者依序的不断构造过程,儿童的对象关系和自我逐渐在人类和社会的方向上发展起来。相反地,如果不恰当地建立一个构造水平,那就会在日后导致发展上的异常现象。
二、雅可布森的观点
艾迪丝·雅可布森(E. Jacobson, 1897-1978)生于德国,30
年代她在德国接受医学和精神分析训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她移居美国,开始在纽约从事私人开业。她最重要的研究是在40年代到60年代进行的。
她的主要著作有《自己与对象世界》(1964 )和《忧郁症》(1971)。其著作颇为晦涩难读。
雅可布森对精神分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妇女忧郁症的形成及其表现;二是分析儿童自我的形成,阐述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