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汉德森印象 申荷永

发布时间:2019-04-06 16:39:47   来源:admin    
字号: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空间7C.cqp-jZ3y


;SIv g4@ Fh @0内蒙古心理网K9EY RA3v
我第一次见到乔·是1997年,正是他93岁生日的一天,玛丽·乔·斯宾塞(Mary Joe)在家设宴为他祝寿,还特意邀请了汤姆·科茨夫妇(Thomas Kirsch)和约翰·比贝(John Beebe)。
:Y\!C7z(Krc0

  我曾在瑞士爱诺思基金会1996年的圆桌会议上做了有关“The Psychology of Heart”的报告,没想到汉德森读了它并给予热情的评价。我知道这是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情,作为第一代的学生,象荣格一样,他对于《易经》和中国哲学有着很好的基础。
x%c,H^ I @(Z[:Yq5T0内蒙古心理网d _7sG4s+_;ijZ9L@
  而玛丽·乔·斯宾赛则是家中出色的“道家学者”。她从70岁开始学习汉语,10多年如一日,能够熟练地用中文阅读道家的经典文献。而担任旧金山荣格心理分析研究院院长的约翰·比贝,更是十分专业的“《易经》学者”。他本人曾于1946-1948年前后在中国生活过,在美国教授中国哲学多年。 科茨夫妇也是热心的“易经迷”。我们当天一起从帕罗·阿图(Palo Alto)开车赶往旧金山的路上,谈论的主题便是如何理解“颐”卦的象征。于是,这“颐”也就成了为汉德森祝寿的话题。“观颐,自求口实”《易经》如是说。而“颐”卦艮上而震下,初九之“朵颐”可提供食物,上九之“由颐”更可提供精神食粮。《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正是美好的祝寿贺词。93岁的乔心慰地说,中国的智慧能够让人颐养天年。
] y!j$A'?0
w.I;d&g?9{X9N7\V{A6j@&^0  2000-2002年,我作为旧金山荣格心理分析研究院的国际学者,有了更多的接触汉德森的机会。有的时候是去他家上课,有的时候是让他帮我做心理分析,有的时候则只是看望他。汉德森曾在1962年瑞士分析心理学年会上,提出了有关“文化无意识”的观点,希望用此概念来补上个体潜意识和原型理论(集体无意识)之间的一个环节,随后的几十年中也一直致力于这一理论的完善。而我自己在瑞士跟随亚考比(Mario Jacoby)做心理分析的时候,非常关注“文化情结”的作用与影响,并把它看作是“文化无意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汉德森对此十分欣赏,并且给予了我许多的鼓励。
5M[ nkZ j$l0内蒙古心理网(Q#Y8hI#|7V7y7Z)RX
  汉德森的家在旧金山北面的一个小镇,过去金门大桥开车30分钟左右,是一栋山里面的别墅。宽敞的书房也就是他为学生上课的地方。在院子里有两个“六角的亭房”,其中一个是他的工作室,另外一个本来是他夫人的舞蹈室,现在被用作秘书的办公室。汉德森的夫人是达尔文的重孙女,职业的舞蹈艺术家。
!^W1bo*A)QV0内蒙古心理网2h p-x:Y!b
  汉德森的工作室也就是他看病人的心理分析室。里面挂着两幅题着诗词的中国水墨画。书桌上除了荣格的照片,还有一张颇引人注目的“明信片”,上面用中文写着“時機”两个字,并且附有几行英文注解。中国古代有帝舜歌:“敕天之命,惟時惟幾。”我想汉德森正是在参悟其中的奥秘。
5v Y-\3u%jV6tN0
,E9~F_q@5v0   1903年出生的他,今年正好有其百岁的生日。于是,用此“汉德森印象”向我们“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读者介绍这位老人,也是为他100岁的祝贺。
zr ~h4BP6I0内蒙古心理网|A s8m+c+| Zz
                     
)t/|9Sy~|K0
D5uS+Qd-yq'RvSyH0                    2003年5月2日

^'Jcc5pA&Z gz*}0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