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问题,并不是说孩子会制造问题,而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亲并不了解孩子的生长规律,从而出现了很多烦恼。
每个家庭对小生命的期待犹如新生的希望,从内心深处燃起一团火焰,点燃生活的激情,但当孩子慢慢长大,很多家长手足无措,满脸惊慌,原来孩子的成长并不像自己想象中一样会自己长大,他每走一步都需要父母的搀扶,当他有自我意识的时候,会撒谎、会打架、会叛逆、会无助、会哭会闹、会跑会跳,所有的所有都会让家长焦头烂额。
这究竟是谁的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使命和社会角色,但无论是处于社会的什么阶层,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与职务相匹配的专业技能,那么职业证书就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符合岗位要求的基本标准,做教师有教师证,做会计有会计证,当司机也要有驾照,而父母却是无证上岗,很多人便学会了无师自通甚至对孩子的期待便是自己人生的复制粘贴。
每个孩子出生时他们并没有带着使用说明书,每个生命都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到大学习到的就是传统的教育方法,奖优罚劣。人们的传统认知对一个孩子的评价就是好孩子都是听话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成长的孩子犹如机器人一样服从命令,毫无主见,人生最大的追求就是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再过着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当大家的追求从食物变成美食的时候,就知道新的时代,精神的充实远远大于口腹之欲的满足,教育也被重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羡慕发达国家的自由主义,便开始教育孩子解放天性,从而出现了一批毫无规则感的熊孩子,我们崇尚成功学,便开始教育孩子名校光环和金钱至上,从而出现了一批为了成功丧失底线的“物质人”。
我们不禁开始思考,什么才是教育的目的?
四中原校长刘长铭校长有一句话表达了对当代社会家庭教育的期望,那就是鼓励你的孩子成为幸福的普通人。这句话不仅包含了对一个孩子成长的美好期待,更是一语道破了教育的实质目的。它有很重要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幸福,一个是普通人。
什么是幸福?
很多人都对这个词语有很深的误解,其实幸福就是对自己满意,一言以蔽之幸福就是愉悦自己的能力。幸福课程最早开在哈佛大学,那里不乏世界上最成功的精英人士,但他们依然对幸福趋之若鹜,可见内心深处的自我满足感和自我认同感是一个人毕生的追求。
在孩子的内心播种一颗幸福的种子,胜过千言万语的唠叨,给予孩子一个肯定的眼神及支持的鼓励,胜过带给他“别人家孩子”的光环阴影。
什么是普通人?
人生在世有一知己足以,普通人的追求无非是事业、爱情、友谊。人到中年才会恍惚发现,年轻时沉迷爱情,而后所有的情感都转向了对自己的经营,只希望有花有酒,三五好友,不苦难,不挣扎的和所爱的人们平安终老。这便是最普通的人生追求。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个孩子都会成长为父母现在的模样,有爱的家庭会长出有爱的孩子,温柔的父母会教出平和的子女,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经不再是这个时代的教育方式,在一个我爱你泛滥的表达时代,你真的会爱自己的孩子吗?
作为妈妈,你的怒吼孩子听了吗?
作为爸爸,你的放任孩子做了吗?
说了那么多我爱你,为什么不愿意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最真挚的温柔,孩子最关键的年龄获得足够的包容与爱,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一个孩子“生理我”的形成期则是在0-4岁的年龄阶段,这时候更注重孩子身体上的变化,营养良好,身体健康是幼龄孩子的关注点。
一个孩子“自我”的形成是在4-12岁的年龄阶段,这是社会我成长的关键期,也是父母影响力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当中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决定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一味的指责和负面评价会给孩子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久而久之会内化为孩子的自我认知。
一个孩子“心理我”的形成是在12-16岁的年龄阶段,这是心理我成长的关键期。在前期你对孩子的所有“标签”会在孩子的内心深处自我循环,自我扩大,慢慢成为固有性格。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的性格形成因素,比如自信心、沟通能力、意向性、耐挫力、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是孩子学习能力的基础,应该在6岁之前养成,但是因为很多父母“无证上岗”造成了孩子关键期的缺失。
所以如果爱他,请在4-12岁的关键期做一个高效能父母;
所以如果爱他,请在4-12岁的成长期给予他最温柔的陪伴;
所以如果爱他,请在4-12岁的内心种上一颗爱的种子,让这颗种子爱的灌溉下,发芽、生长,长成他原本最美好的样子。
想要做个更专业的父母吗?请戳一起来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