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權威情結
作者:宋卓琦 居善醫院
簡評者:
周仁宇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劉佳昌、蔡榮裕 松德院區
(上)
佛洛伊德在「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一文中論述Gustave Le Bon的「大眾心理學」時,討論對於權威的渴望服從與無法忍受,所引發的現象。佛洛伊德認為小時候的原初自戀,在接觸環境之後漸漸對自己不滿意,而對周圍的客體產生『理想化』,並且對自己有『理想』的期望。然而,自我理想會對自我產生限制,所以對於權威會渴望服從又無法忍受。這兩者的擺盪關係,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群體的不穩定。
認為,攻擊與自發性息息相關。嬰兒在生命最早期時,還沒有能力做因果聯結時,他的攻擊等同是活動,例如在子宮內踢腳,只是滿足了本我的衝動,也是在對環境做接觸,提供了自我的存在感,還沒有能力承擔責任或感到罪惡,而且還是愛的一部分。這攻擊的本能,需要有一個可供對抗的外在客體,才會產生真實自我的存在感,所以不是只需要一位滿意的客體。所謂病態的內向,是把關係分裂為二,壞的關係被在外界,好的關係集中在內心想像世界,所以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當這種孩子在從這種分裂中恢復時,他會開始對他感到充滿迫害的外界表現得有攻擊性,但這時若管教失當,會令他又縮回自己內向的世界中了。
小的時候希望自己有全知全能的父母,可以依靠、崇拜、予取予求,但若成長過程中始終無法超越父母成就時,自信總是有缺憾。在自我形成的過程中,常需要為反對而反對,否定父母或師長的權威,然後才會開始承擔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
E. S. Person提出人們糾結於服從與反抗的衝突中,為了尋求超越,採取三種策略:一、掌握神格:人類生命中無可避免的,是虛弱無助的感覺,來源不只是在童年時必須要依賴,還有人體功能的限制,以及關係中權力的不平衡、被虐待的經驗、無法決定環境及命運、存在的寂寞感、終究會死亡的事實。為了對抗這令人虛弱無助的感覺,人類自古以來就會拜神,並在神話中創造具有神格的人類或半人半神。至於現代,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人類鄙棄宗教,轉而崇拜知識的力量,認為知識可以無限擴展人的想像與自由,追求成為強勢的權威,科技可以改造自然與扭轉命運。但知識和宗教一樣,極端的時候也會變成雙面刃,它會點燃人的自大狂妄,令人產生錯覺,以為一切操之在己,可以征服一切,不容許別人質疑或反抗,這樣的結果遲早還是會導致腐敗或毀滅。
二、服從上帝:許多人沒有能力或者不願意掌握神格,經由虔誠地服從宗教神祉,尋求安全與救贖,放下個人的野心,承認自己的不足與罪惡,把謙虛與服從視為理想與美德。在極端的狀況,人放棄反抗,只有服從時,會寧可放棄選擇的自由,期待宗教帶來奇蹟、神秘、與權威。這種人可能賦予領導者極大的權力來統治、操縱、侵略。
三、教父幻想:教父是世俗版本的神格。為了確保財富、知識、或權力,人們會渴望追隨英雄、大師、教父或教母。這種人會在大家『理想化』的需要中產生,也必須要有能力製造權威、奇蹟與神秘,例如極權主義的領導者、商業鉅子、XX學之父。這種渴望的內心深處,也埋藏著慾望,想要藉著追隨而分得一杯羹,甚至將來可望有一天換成自己來當那教父(母)。
十字軍東征,是藉著服從一種宗教的名義,來爭討侵略屠殺不服從的異教徒。中國的共產主義藉著反抗原有的社會制度而號召大眾,大眾最後卻完全服從另一種號召『文化大革命』而進行屠殺。人類歷史中,以意識形態為名所造成的屠殺,遠超過因其他犯罪或過失所造成的死亡。這種現象出現在政治、經濟、及心理都有。
作者:宋卓琦 居善醫院
簡評者:
周仁宇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劉佳昌、蔡榮裕 松德院區
(上)
佛洛伊德在「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一文中論述Gustave Le Bon的「大眾心理學」時,討論對於權威的渴望服從與無法忍受,所引發的現象。佛洛伊德認為小時候的原初自戀,在接觸環境之後漸漸對自己不滿意,而對周圍的客體產生『理想化』,並且對自己有『理想』的期望。然而,自我理想會對自我產生限制,所以對於權威會渴望服從又無法忍受。這兩者的擺盪關係,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群體的不穩定。
認為,攻擊與自發性息息相關。嬰兒在生命最早期時,還沒有能力做因果聯結時,他的攻擊等同是活動,例如在子宮內踢腳,只是滿足了本我的衝動,也是在對環境做接觸,提供了自我的存在感,還沒有能力承擔責任或感到罪惡,而且還是愛的一部分。這攻擊的本能,需要有一個可供對抗的外在客體,才會產生真實自我的存在感,所以不是只需要一位滿意的客體。所謂病態的內向,是把關係分裂為二,壞的關係被在外界,好的關係集中在內心想像世界,所以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當這種孩子在從這種分裂中恢復時,他會開始對他感到充滿迫害的外界表現得有攻擊性,但這時若管教失當,會令他又縮回自己內向的世界中了。
小的時候希望自己有全知全能的父母,可以依靠、崇拜、予取予求,但若成長過程中始終無法超越父母成就時,自信總是有缺憾。在自我形成的過程中,常需要為反對而反對,否定父母或師長的權威,然後才會開始承擔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
E. S. Person提出人們糾結於服從與反抗的衝突中,為了尋求超越,採取三種策略:一、掌握神格:人類生命中無可避免的,是虛弱無助的感覺,來源不只是在童年時必須要依賴,還有人體功能的限制,以及關係中權力的不平衡、被虐待的經驗、無法決定環境及命運、存在的寂寞感、終究會死亡的事實。為了對抗這令人虛弱無助的感覺,人類自古以來就會拜神,並在神話中創造具有神格的人類或半人半神。至於現代,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人類鄙棄宗教,轉而崇拜知識的力量,認為知識可以無限擴展人的想像與自由,追求成為強勢的權威,科技可以改造自然與扭轉命運。但知識和宗教一樣,極端的時候也會變成雙面刃,它會點燃人的自大狂妄,令人產生錯覺,以為一切操之在己,可以征服一切,不容許別人質疑或反抗,這樣的結果遲早還是會導致腐敗或毀滅。
二、服從上帝:許多人沒有能力或者不願意掌握神格,經由虔誠地服從宗教神祉,尋求安全與救贖,放下個人的野心,承認自己的不足與罪惡,把謙虛與服從視為理想與美德。在極端的狀況,人放棄反抗,只有服從時,會寧可放棄選擇的自由,期待宗教帶來奇蹟、神秘、與權威。這種人可能賦予領導者極大的權力來統治、操縱、侵略。
三、教父幻想:教父是世俗版本的神格。為了確保財富、知識、或權力,人們會渴望追隨英雄、大師、教父或教母。這種人會在大家『理想化』的需要中產生,也必須要有能力製造權威、奇蹟與神秘,例如極權主義的領導者、商業鉅子、XX學之父。這種渴望的內心深處,也埋藏著慾望,想要藉著追隨而分得一杯羹,甚至將來可望有一天換成自己來當那教父(母)。
十字軍東征,是藉著服從一種宗教的名義,來爭討侵略屠殺不服從的異教徒。中國的共產主義藉著反抗原有的社會制度而號召大眾,大眾最後卻完全服從另一種號召『文化大革命』而進行屠殺。人類歷史中,以意識形態為名所造成的屠殺,遠超過因其他犯罪或過失所造成的死亡。這種現象出現在政治、經濟、及心理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