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文/Katherine Barboza 译/双面酚(学翻译小组QQ:191466802)当人们经历事件后,他/她可能会有强烈的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会扰乱人们对后续事件做出正常反应,并且程度不尽相同,轻者可能仅为普通,而重者则会表现为创后应激障碍()。心理疏泄(Psychological debriefing)是一种被应用于创伤事件后的即时干预手段,据称能够帮助个人控制好对于事件的普通应激反应。危机事件应激晤谈(CISD)曾专门为高危岗位而设,例如:警察、救援人员和。危机事件(CISM)则是包括危机事件应激晤谈(CISD)在内的一种多组份干预系统。此种干预方法则被扩展用于个人、团体及社区。虽然这种干预方法在创伤事件后广为使用,但其有效性却仍然颇具争议。危机事件压力管理(CISM)是否有助于缓解初期痛苦情绪目前仍有争议,如果有效,它是否能预防创伤后症状仍是未知之数。本文仅限于考察有关评估应急反应工作者的研究,因为危机事件压力纾解及管理最初就是为这类人群所设。
心理疏泄(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虽然有很多人经历过急性压力相关症状,但是其中只有一部分人会发展成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创后应激障碍(PTSD),或两者兼有。创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包括:对事件的闯入式再体验、回避及/或麻木表现,以及更强烈的生理唤醒(美国心理学协会,2000)。对于有效精神健康干预措施的探索存在争议,这也是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并了解心理创伤及其影响。危机干预是在创伤事件后提供紧急心理支持的一种途径。干预的技巧是首先降低创伤事件的频率,其次是在创伤事件发生之后即时表达心理疏泄就属于防止创后应激障碍(PTSD)、及其他创伤后心理后遗症的次级策略。其目的是减轻痛苦并防止创伤后的心理病理。利兹、格雷、布莱特和阿德勒(2002)解释道这样的分享报告法在一战时期大为发展。在主要战役之后,指挥官都会让士兵分享报告,目的是通过士兵相互分享在战斗中的故事鼓舞士气。这种分享报告法在二战时被美军应用,现在则为以色列军队所用(Litz等,2002)。
危机事件应激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
1983年,曾任消防员和军医的杰弗里·米切尔(Jeffrey Mitchell)博士提出了一种类似的方法,能够减轻如消防员、急救医务人员、警察等应急人员的应激反应(Dyregrov, 1997)。他将士兵在战场上感受到的战斗应激与急救人员在后续创伤事件中感受到的应激作比较,说明急救人员中存在从不受影响到受到创伤的多种情况。他称这些事件为“关键事件”(critical incidents),并且进一步发展了应用广泛的危机事件应激晤谈(CISD)方法。他相信如果能够为急救人员提供系统的课程帮助他们交流创伤事件和感受,对急救人员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并且,如果能在他们经历过同样事件的同事中也开展类似课程,将更为有益(Bledsoe,2003)。危机事件应激晤谈(CISD)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事件的结构,例如思想、感觉、和行为在复述事件并体验释放时都会得以修正”(Bledsoe, 2003)。这样,反过来,通过减少急性应激症状,降低急性应激障碍(ASD)、创后应激障碍(PTSD)及抑郁风险则会缓解创伤事件带来的心理学后果。
自从发展成为缓解急救人员职业压力的“团体辅导技巧”,危机事件应激晤谈(CISD)得到了扩展和改进(Reyes & Elhai, 2004)。它已经成为人们偏爱的压力管理方法并在美国和国际化机构中的部分警局、急诊中心和消防部门中强制实行(Reyes & Elhai, 2004)。米切尔建立了国际危机干预基金会(ICISF),该机构旨在促进危机事件应激晤谈(CISD)并保证高质量的培训。国际危机干预基金会 (ICISF)编写并分发有关危机事件应激晤谈(CISD)的训练手册和录像并资助相关工作室和研讨会。
危机事件压力管理(C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