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危机干预方法评价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6年 第30卷 第8期
【摘要】危机干预是预防和治疗精神创伤所引起的应激相关障碍的手段,精神创伤急性期常用的危机干预方法有: 、、创伤的认知行为治疗、及药物治疗等。本文对上述方法的概念、应用环境、操作模式、效果的优劣性做一综述,以期为危机干预工作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关键词】精神创伤; 危机干预; 心理急救;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
中图分类号: R749. 5,R749. 0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6729
危机是指个体面对应激生活事件时,重要生活的目标受到阻碍,心理稳态被打破时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常规应对机制无法有效应对存在的挑战或威胁,并无法重建稳态,导致个体一段时间内存在着解体和混乱[1-2]。
根据应激生活事件的来源可以将危机分为发展性危机,情境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发展性危机是指个体正常生长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急剧的变化或转变,导致个体出现异常反应[3]。如新生入学、进入职场、新婚、离休、离异、居丧等。情境性危机是由突发、随机、强烈或灾难性的事件引发的个体异常反应,无法被个体预见及控制,如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战争、恐怖活动等[3]。存在性危机指伴随着如人生目的、自由、责任等重要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内心冲突和[3]。
常见的易导致个体出现危机的应激生活事件有: 离异、居丧、经济状况恶化、人际关系紧张、急性患重病、物质依赖、性暴力及其他暴力行为、、事故、恐怖活动、战争、自然灾害等[2]。极端的应激生活事件,如灾难,人际暴力等,如未进行及时干预,都可能会引发创伤或应激相关障碍等精神疾病[1]。当事人应用个人资源和应对机制,对威胁到自身需要的满足、安全及生存无法有效解决时,才产生危机[1-2]。
危机干预被认为是一种紧急、快速的心理干预,能够帮助当事人减轻痛苦、稳定以及帮助恢复适应的功能[1]。在重大的应激和创伤事件发生后,首先应关注与创伤有关群体或个体的基本需要,如安全的环境,保证,提供食物和水,与家庭的联系,治疗身体的受伤等[4]。这些一级处理非常重要,亦是危机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危机干预方法共同遵守的原则并得到一致推崇[4]。危机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缓解应激和创伤事件导致的精神损害及相关疾病,如急性应激障碍( acute stress disorder,ASD) 、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等。目前,创伤后早期干预最受关注的方法有: 心理急救(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5]、聚焦创伤的认知行为治疗( trauma-focused cognitive behavioraltherapy,TF-CBT ) 、眼动脱敏与再加工(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 、药物治疗[4]等,本文对这些方法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证据做一回顾,供使用者参考。
1 心理急救(PFA)
PFA 是一种创伤后即刻干预的方法[6],对遭受创伤需要干预的个体提供人道性质的支持[7],目的是评估和缓解创伤后即刻压力[8],易化心理和行为适应力,并根据需要提供进一步医疗服务[5]。干预对象包括遭遇灾难或恐怖袭击的、、成人等一级受害者,以及救援人员等二级受害者。PFA 包含8 个核心要素: 接触受害者并承诺协助; 保证受害者的安全与舒适; 如有需要协助受害者稳定情绪; 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 提供实用的援助; 协助受害者与家人、朋友或其他社会支持系统建立联系; 促进受害者有效应对危机,减少适应不良; 协助受害者与协同服务机构建立联系,以便目前或将来所需时使用[9-10]。PFA 由美国国家儿童创伤压力网和美国国家PTSD 研究中心联合研究开发,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精神卫生、医疗及应急响应体系中[5],旨在帮助受害者度过灾难或恐怖活动带来的直接影响,降低初期的不适,提高短期和长期的适应能力[10]。PFA 特点在于其干预的即时性,参与人员不仅包括精神卫生领域的专业医师,社工、护士、学校教职人员等均可掌握与传播[11]。在一般的庇护所、野战医院、医疗分流区、急救中心等均可进行,易于灾后大规模开展。
PFA 的理论假设是认为所有人都有与生俱来能从痛苦事件中恢复的能力,特别是如果能够重获基本需求,并且根据所需有获得支持的途径时,则更能加快恢复速度[12]。它是基于了解受灾难或相应事件影响的个体会经历如生理、心理、行为、精神等的早期反应,一些反应会引起巨大痛苦以至于干扰个体自适应机制并阻碍恢复进程,故需要救援人员进行干预[10]。
PFA 做为灾后早期干预手段在国际上已有很强共识并广泛应用于心理救援工作中,该方法多为经验累积和专家建议,被多个指南推荐[13-15]。赵春海等[16]发现PFA 干预后症自杀未遂患者汉密顿抑郁绝望感因子分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杜鹃等[17]发现PFA 干预能有效缓解严重车祸患者的危机心理状态,随访亦未出现PTSD。Ramirez等[18]对20 名有应激生活经历的中学生进行PFA模式干预,随访发现接受干预的中学生抑郁及创伤后应激症状较基线明显减少,干预8 周后社会支持度较基线也明显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鲜少有文献评估诸多灾后背景下PFA 的干预效果。Dieltjens 等[19]系统检索和评估PFA 相关文献,包括现有的5 项指南和2 篇系统回顾,发现普遍缺乏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或病例对照研究,且没有对干预效果的确凿结论。究其原因,是考虑到干预的性质及各种复杂因素,如灾难背景不同,受害者个人需要的不同,这使得使用标准条例就显得困难。此外,环境、文化的因素也很难评估,这些可能会影响干预的观念和受害者的接受能力。
2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 CISD)
CISD 是一种包括心理疏泄的结构式回顾方法,常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对灾难的应激体验[20],目的是减轻精神创伤事件的影响,帮助个体在经历事件后尽早恢复日常功能。CISD 的理论基础是经历创伤事件的个体有出现压力反应或PTSD 症状的风险,并存在可以被分享或接受的情绪,在公众集会中通过重温与发泄情绪,分享经验,学习他人压力反应并从中获益[21]。CISD 包括介绍阶段: 晤谈小组干预师介绍自己,并解释晤谈的目的及过程; 事实阶段: 让小组参加者逐一描述其在事件中的位置和角色; 思考阶段: 逐一探讨每个人在事件中的第一感受; 反应阶段: 讨论个体的情绪反应和感受;症状阶段: 讨论和识别在事件过程中及事件后的认知,躯体,行为以及情绪的症状; 教育阶段: 晤谈小组干预师使用认知方法的标准化过程,告知参加者他们的悲痛反应是正常的,并提供方法来处理他们的反应以及预期将来的反应; 再进入阶段: 鼓励提问,澄清观点,总结晤谈过程[22]。CISD 通常在事件发生后48 h 至10 d 内进行,持续3 ~ 4 h; 重大灾难发生后建议在3 ~ 4 周后危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23]。干预师为受过专业培训的精神卫生人员和紧急救助工作人员。所有的干预方法包括CISD 均需为受害者提供安全及得到支持的干预环境。
CISD 最初用于减少紧急机构服务人员等二级受害者的压力反应,包括消防员、警察、急诊医疗工作人员等,而非应用于一级受害者如灾难幸存者的救助,但此后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经历精神创伤事件的人群[20, 23]。陈文军等[24]将316 名地震救援官兵随机分为研究组150 名和对照组166 名,于震后10 d 及5 个月使用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Checklist 90,SCL-90) 进行评估,在震后11 d,使用CISD 对研究组进行干预。发现震后10 d 时两组SCL-90 评分无明显差异; 震后第5 个月,干预组SCL-90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也显著低于自身震后10 天第1 次评分; 而对照组SCL-90 第2 次评分明显高于自身第1 次评分。类似的研究也发现CISD 对灾难目击人员的早期危机干预有效[25]。Tuckey 等[26]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暴露于潜在职业创伤性事件的消防员进行干预。消防队员随机接受3 个治疗条件之一: CISD; 非治疗; 应激管理教育。干预后CISD 组酒精使用明显少于非治疗组; 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应激管理教育组。
CISD 虽作为危机干预急性期的干预方式,在实际的危机干预工作中易于操作,使用度高,但对其中心理疏泄的早期干预多为负面评价。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和国防部( VA /DOD) 于2010 年修订出版的创伤后应激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也不提倡早期使用心理疏泄进行干预[9],而是建议遵循创伤的自然恢复过程。亦有CISD 干预无明显成效的报告。如Priest 等[27]对1745 名分娩健康足月儿的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在产后72 h 内予以CISD 干预,并进行1 年随访,结果发现CISD 不能有效减少产后精神障碍如应激障碍和抑郁症的发病率,但无不良影响。Adler 等[28]采用随机对照研究,使952 名维和部队士兵随机接受CISD 干预,应激管理课程干预,或不干预,结果发现CISD 干预组的恢复速度与另两组相比没有差异。但相较于应激管理课程,受试更接受CISD,且CISD 并未对其造成过多的压力。Marchand 等[29]的随机对照试验中,75 名持械抢劫的受害者随机接受CISD 干预或不干预,并在之后的1 个月、3 个月随访时发现,CISD 在改善PTSD 症状和预防PTSD 上与非干预组无明显差异。CISD 无明显成效甚至是负面效果的原因,考虑到CISD 的过早干预可能抑制了部分受害者创伤的自然恢复。CISD 过早地进行了创伤情绪的交流而没有充足的后续关怀[28]。另有学者认为CISD 对于一级受害者干预效果不如二级受害者疗效显著[30]。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医学依据或严谨的实验设计来验证CISD 的应用,侧重于个人、团体、组织因素在促进压力恢复中的作用,并找出CISD 的最佳干预时间。
3 聚焦创伤的认知行为治疗( TF-CBT)
VA /DOD 的PTSD 临床实践指南指出: 如果受害者出现临床上明显的痛苦,或是社会、执业或其他领域的功能损害持续或加重超过2 d,或符合ASD 诊断,则强力推荐包含4 ~ 5 个阶段的简易TF-CBT 进行干预。相对于简单的教育和心理支持,在创伤后2 周进行TF-CBT 能更有效预防PTSD 的发生和减少抑郁症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