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胡特是当代著名的家。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l939年3月为逃避纳粹迫害来到英国, 1940午2月来到美国芝加哥,l946年秋,科胡特往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开始接受精神分析训练,1950年毕业。以后一直在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工作,直至去世。他先后担任过芝加哥精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副主席。主要论文和著作有《神入、内省和精神分析:对观察模式和理论之间关系的考察》 (1957)、《自体的分析》 (1971)、《自体的修复》 (1977)、《如何进行分析治疗》(1984)
第一节 自体心理学的社会、思想背景
科胡特先后发展出了狭义自体心理学理论和广义自体心理学理论。广义自体心理学理论是继驱力理论、心理学理论和理论之后的又一个精神分析范式。科胡特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传统阶段、转变阶段和激进阶段。在传统阶段,科胡特笃信传统精神分析理论。
在转变阶段,科胡特提出了狭义自体心理学理论,《自体的分析》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通过改变有关利比多的观念,科胡特对传统的理论进行了改造。他认为,不能用利比多投注的目标来界定自恋,而应该用利比多释放的性质来界定自恋。他假定存在着自恋利比多,认为自恋利比多具有自体夸大和理想化这两个特征。这一阶段,科胡特还没有赋予自体以独尊的地位,仍然认为自体是心理装备之中的内容和表征;仍然认为狭义自体心理学和正统精神分析理论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统摄的,两者各有其有效的领域。前者适用于自恋和前期,而后者适用于结构性神经症,适用于俄狄浦斯期及以后的时期。狭义自体心理学所关注的自体障碍是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所没有注意到的,也是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在激进阶段,科胡特提出了广义自体心理学理论。《自体的修复》和《如何进行分析治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广义自体心理学彻底抛弃了利比多的观念,完全用新的理论模式取代传统的本能模式来说明自恋的发展,视自体为的核心,主要用个体对自体一自体客体关系的体验来说明自体的发展、变化。
20世纪美国主流科胡特广义自体心理学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文化和价值观的变迁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20世纪初开始,禁欲主义、重视家庭和的新教价值观受到了一系列严重挑战,特别20世纪60-70年代,接连爆发的青年造反运动、女权运动、黑人革命、反战示威等反主流文化事件,导致传统价值观的崩溃,导致性解放思潮的泛滥、离婚率的上升,导致传统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蜕变成享乐主义。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新的冲击:①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泛滥,疏远了人际关系,导致心灵空虚、孤寂,人际的冷漠影响了人格的健康成长;②核心家庭取代传统大家庭,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增加,妇女就业率提高,所有这些使儿童感到空虚、孤独;③性解放思潮和享乐主义盛行,性的禁忌和压抑不复存在,由性引起的心理冲突、性的压抑不再是心理疾病的主因。所有这些都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形态发生变化。与自体缺陷有关的心理障碍逐渐取代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的心理障碍而占主导地位。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康德的哲学传统影响了科胡特的认识论立场,使得科胡特认为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科胡特的自体观念来源于康德的先验的自体这一观念。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及于现象界而不及于物自体。科胡特认为自体本身是不可认识的。只有自体的表现才是可以认识的。这一观点也是科胡特以内省和神入作为精神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的认识论基础。科胡特深受现代物理学的影响。现代物理学的整体观使得科胡特反对还原论,视自体为一个整体;测不准原理使得科胡特摒弃了经典精神分析的因果决定论,采取一种介于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之间的立场。现代物理学认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受此影响,科胡特认为在用神入和内省的方法观察复杂心理状态的过程中,观察的手段与观察的对象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艺术对现代人分裂的精神世界的描述,也对科胡特洞察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深有启发。
此外,既存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理论也产生了影响。科胡特将和布洛伊尔有关神入和内省的思想萌芽发展成为精神分析的方法论;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确立了精神分析研究健康心理机能的合法性,而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正是精神分析朝这一方向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科胡特狭义自体心理学的自体概念直接取自于哈特曼;哈特 曼强调环境因素,科胡特强调自体客体环境对自体发展的作用。尽管科胡特否认自体心理学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之间的联系,但还是可以看出自体心理学理论与某些客体关系理论之间的某些关联。自体心理学理论和沙利文、范尔贝因、温尼考特、雅各布森的理论也有着相似之处。
第二节 科胡特的精神分析方法论
科胡特精神分析思想的发展、变化与其所信奉的精神分析方法论密切相关。本节详细阐述科胡特的精神分析方法论,并深入剖析这一方法论所具有的理论意义。
科胡特认为:“精神分析是研究复杂心理状态的心理学,它通过观察者持久地专注于人类的内心生活来收集人类内心生活的资料,以解释复杂的心理状态。” 可见,科胡特是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这两个方面来界定精神分析的实质的。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复杂的心理状态,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和过程。而要研究人类复杂的心理状态,只有运用神入和内省这样的主观方法。神入就是替代的内省,是“思考和感受另一个人内心生活的能力” ;
其中包含认知的成分和情感的成分。科胡特认为,外部观察和替代的外部观察适用于研究外部现实的科学,即物理学和生物学,而内省和神入则是研究内部现实的有效方法,是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所采用的方法。神入的观察适用于心理学的领域,而非神入的观察适用于心理学以外的领域。因此,神入是心理学观察的基本成分。精神分析学家应当努力从被分析者的立场去体察和理解其主观经验。要研究复杂的心理状态,只有运用神入和内省,由神入和内省得来的资料是精神分析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科胡特还强调神入和内省在确定精神分析实质过程中的作用,强调神入和内省界定了精神分析的研究领域。他指出,精神分析的研究领域是由神入和内省来确定的,是内省和神 是内省和神入可以感受到的那部分现实。他认为,真正能说明精神分析实质的是神入和内省,神入和内省使得精神分析不同于其他研究人的科学,精神分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一贯以内省和神入得来的资料为基础”。
精神分析运用神入和内省来研究复杂的心理状态,其科学性由这两个方面来保证。首先,神入是人类的基本天赋,这保证了精神分析有可能对复杂的心理状态进行科学研究。其次,作为经验科学家,精神分析师运用神入的方式与非科学的纯粹内省论者有所不同。
科胡特认为,在运用神入的方式上,精神分析师和非科学的纯粹内省论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对所收集的经验资料的研究。对精神分析学家而言,用神入和内省的方法来收集有关人类内心生活的资料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他必须运用明晰的概念架构,必须运用与所收集的经验资料相关的明确的符号系统来整理这些资料,从而得出科学结论。与此相反,非科学的纯粹内省论者从所收集的资料中得出的思想,要么是描述性的,与所收集的资料太过接近,要么是走向另一极端,直接从观察资料跃升至最高的概括水平。总之,在精神分析中,神入的观察是为经验科学服务的工具,而在非科学的纯粹内省论中,神入并不是为经验科学服务的工具。科胡特强调,精神分析的所有概念和理论都必须以神入和内省所观察到的主观经验为基础,应当绝对尊重病人的主观经验,概念和理论如果与由神入和内省得来的经验资料不相符,就应该进行修正。
第三节 广义自体心理学
一、自体是人格的核心
广义自体心理学认为,自体是人格的核心,所谓自体就是“在空间上是内聚的,在时间上是持久的单元,是积极性的核心,是影响的接受者” 。
从结构上来说,自体有两个极、三个成分。一是促使个体为权力和成功进行奋斗的一极--- 志向;二是怀有基本的理想化目标的另一极-----理想;三是介于两极之间的,也就是介于志向和理想之间的,由基本的才能和技艺所构成的中间区域。
志向和理想对个体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志向为个体的活动提供推动力,而理想则引导个体的活动,为其提供方向。志向的推动和理想的引导构成促使个体行动的条件,科胡特称这一条件为张力梯度。自体的两极志向和理想之间存在着持续的心理活动之流,科胡特称之为张力弧。也就是说,个体在志向的驱动下,在理想的指引下,运用其基本的才能和技艺来从事一定的活动。
自体“在空间上是内聚的”,是指个体对自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身心的各个方面从属于同一个整体的意识。自体“在时间上是持久的”,是指个体的自体一旦形成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在身心各个方面、人格结构之中的各个成分、所生活的环境会,仍然能够意识到自有许多变化,但个体仍然具有“自体连续性的意识” 仍然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我仍然是过去的我。
自体是“积极性的核心”,是指自体是一个积极的主体,有其自己内在动力,自体本身就是一个动力源,它是整个人格发展的动力。自体的动力来自于志向的推动和理想化的引导,他促使个体运用自己的才能和技艺来从事现实的活动以提高。所谓自体是“影响的接受者”,是指自体直接同外界发生联系,直接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自体本身就是经验的主体。在科胡特看来,自体是一个统摄性的结构,驱力和防御包含于其中自体的发展不但独立于驱力(这里指性驱力和攻击性)和自我的发展变化,而且对驱力的发展变化来说是第一性的,驱力的发展变化从属于自体的发展变化,是自体发展变化的一个方面,必须用自体的发展变化来解释。
将自体当作包含驱力在内的人格的核心,导致广义自体心理学颠覆传统精神分析以驱力及其相关的冲突来解释人格发展和心理病态的传统,而以自体为焦点解释人格的发展,以自体的发展变化来重新解释驱力、、俄狄浦斯情结、阉割焦虑和阳具妒羡等传统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进而以自体结构的缺陷来解释所有的心理病态,这样,对心理病态的解释就从传统精神分析的冲突范式,转变成广义自体心理学的缺陷范式,并使得自体心理学普遍化、范式化。
二、自体的起源和发展
(一)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和人格发展的机制,基本的自恋结构及其发展、成熟的结果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和人格发展的机制广义自体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发展(即自体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遗传特征和自体客体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个体的自体客体,特征对个体自体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如果父母和照料者人格健全、自体完备,就能够以神入的态度理解个体的自体客体需要,并以适当的反应满足这种需要,那么,他们不可避免的失误只会造成适度挫折,使得自体客体及其功能通过变形性内化而形成个体自体的结构和功能,这样个体就能够发挥原先自体客体为其发挥的心理功能;反之,如果父母和照料者自己人格不全、自体有缺陷,就会长期不能以神入的态度来理解个体的自体客体需要,就会长期不能以适当的行动来满足个体的自体客体需要,个体就会遭受性挫折,这样自体客体及其功能就不可能通过变形性内化转变成个体的自体结构,这会造成自体结构的缺陷,从而导致各种自体障碍。
2.基本的自恋结构及其发展
夸大的自体和理想化父母表象、各种与生俱来的才能是儿童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潜能,是基本的自恋的结构。与此相应,个体有三种自体客体需要,即镜映性需要、理想化需要和他一我需要。满足个体自体客体需要的自体客体也有三种,即镜映性自体客体、理想化自体客体和他一我自体客体。自体也有三条相互平行的发展道路,即夸大的自体的发展、理想化父母表象的发展、原始的才能和技艺的发展。夸大的自体、理想化父母表象和各种与生俱来的才能最终发展成为一定的心理结构。 夸大的自体、理想化父母表象和与生俱来的才能最终发展成为人格的核心 ----自体,也就是说,原始的夸大的自体会逐渐发展成为自体的志向一极,理想化父母表象会发展成为自体的理想一极,而与生俱来的才能会发展成为自体的才能和技艺,自体障碍则是由于自体没有得充分发展所致。
自体的发展使得个体不再依赖于原始的自体客体关系,而转向依赖于成熟的自体客体关系。
(二)初始的自体的形成
自体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始的自体和成熟的内聚的自体这两个阶段。前者是儿童最初形成的自体,后者是自体的成熟形式,两者并无质的差异,只是成熟程度和内聚性程度不同而已。人生之初,并无自体,只有各种与生俱来的生物禀赋和潜能,初始的核心自体是个体在时期与自体客体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般来说,个体一生下来就处于神入的自体客体环境之中,由父母或其他照料者组成的自体客体环境会积极响应其心理需要和愿望。新生儿虽然没有心理意义上的自体,却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潜能,因此,父母或其他照料者以为他已形成了初始的自体。科胡特称之为虚拟的自体。自体的形成过程从父母与婴儿的第一次互动时就开始了。作为自体客体的父母或其他照料者,根据婴儿的自然倾向,有选择地对婴儿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潜能作出神入的响应,也就是对婴儿所表现出来的夸大的自体方面、婴儿所仰慕的理想化表象方面、对婴儿所具有的各种与生俱来的潜能作出神入的响应。自体客体环境这种有选择的、神入的响应,使得婴儿通过变形性内化过程逐渐形成初始的核心自体。核心自体的形成时间大概在生命的第二年。
初始的核心自体是一个初级的两极性结构,有三个成分:原始的核心志向构成初始的、核心自体的一极,原始的核心理想构成另一极,而两极之间的张力弧则促进儿童核心的、初始的才能和技艺的发展。初始的核心自体仍不稳定,内聚性有限,还不能完全独立地发挥作用,因此,仍然包含夸大的自体和理想化父母表象。
(三)内聚的自体的形成
夸大的自体、理想化父母表象和原始的才能与技艺有各自独立的发展路线,如果处在适当的自体客体环境中,夸大的自体会发展成为志向,理想化父母表象会发展成为理想,而原始的才能和技艺会发展成为成熟的才能和技能,从而形成成熟的内聚的自体。
1.夸大的自体的发展与志向的形成
夸大的自体具有夸大性和好表现性的特点。夸大的自体形成之后,个体幻想自己是完美的、无所不能的,这就是夸大性幻想;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夸大性幻想就是好表现性。夸大性幻想和好表现性需要不断得到确证、肯定和赞美,这种需要就是镜映性需要,而起到确证、肯定、赞美个体的夸大性幻想和好表现行为的人就是镜映性自体客体。
在儿童的心目中,镜映性自体客体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其自体的一部分,只是为其发挥反映功能而存在的。镜映性自体客体为个体发挥重要的心理功能,帮助个体确证自己的能力和幻想中的伟大,帮助个体确证自己的存在。
充当镜映性自体客体的人(常常是父母)如果本身人格健全、自体结构完整的话,就会以神入的态度来理解并接受孩子的夸大性幻想和好表现行为,并及时以适当的反应满足孩子的镜映性需要。其不可避免的疏忽只会使孩子遭受适度挫折,适度挫折使镜映性自体客体及其功能通过变形性内化转变成自体的结构,从而形成自体结构中的一极志向。在志向形成之后,个体的自体就能发挥原先由镜映性自体客体为其发挥的心理功能,不再依赖外在的对象确证自己的能力和存在,也不再依赖外在的对象来提高自己的自尊,而是能够通过现实的活动来确证自己的能力和存在,提高自己的自尊。与此同时,能够同他人建立成熟的反映性自体一自体客体关系,也就是说,个体既希望他人能够承认、确证和赞赏自己的实际能力,又能充分地意识到赞赏自己的人是独立于自体的存在。科胡特认为,只有少量的志向是在婴儿早期开始形成的而大部分志向是在童年早期形成的,主要是在2-4岁之间形成的。
2.理想化父母表象的发展和理想的形成
婴儿有理想化的需要,希望依附于完美无缺的、全知全能的、强有力的人物,于是将外在的对象予以理想化,被儿童所理想化的人物就是理想化自体客体,这样的人物在儿童心目中形成理想化父母表象。在儿童的心目中,理想化自体客体是强有力的,是全知全能、完美无缺的。儿童在无意识当中把自己当做是理想化自体客体的一部分,希望理想化自体客体能为自己发挥心理功能,维护自己的自尊。同镜映性自体客体一样,理想化自体客体同儿童的自体是不分化的,儿童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理想化自体客体是独立于自己的。
如果充当理想化自体客体的人物本身心理健全、自体结构完整的话,就能以神入的态度来理解儿童的理想化需要,就能够接受儿童对自己的理想化,就能够接受儿童对自己的依附,就能够在儿童需要的时候,为儿童发挥重要的心理功能;其不可避免的疏忽,使儿童的理想化需要遭受适度挫折。适度挫折促使儿童放弃对外在对象不切实际的理想化,同时促使儿童通过变形性内化将理想化自体客体及其功能转变成自体之中的理想和价值观,形成自己的理想化的目标结构。在理想形成之后,理想就能发挥原先理想化自体客体为儿童发挥的心理功能,个体就能同外在的理想化自体客体形成成熟的理想化自体一自体客体关系。在形成成熟的理想化自体一自体客体关系之后,个体能够欣赏他人实际拥有的优秀品质,也希望同理想化人物进行接触,分享其理想和价值观,同时又能意识到他是独立于自己的。
科胡特认为,只有少数的理想是在婴儿早期开始形成的,而大部分的理想则是在童年后期获得的,主要是在4-6 岁之间形成的。
3.他一我自体客体需要和才能、技艺的发展
所谓他一我自体客体,就是个体主观上认为与自己十分相似的人物。他一我自体客体需要是指个体希望同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的需要。同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就会使个体感到满足。
童年时期他一我自体客体关系的好坏主要与影响才能和技艺的发展有关。如果充当他一我自体客体的个体人格健全的话,就能够以神入的态度理解并满足儿童的他一我自体客体需要。科胡特推测,当儿童和成人在一起从事某些活动时,其与生俱来的才能和技艺就会得到发展。因此,他一我自体客体就能够起到巩固和支持个体自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