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三个特点
,,体验与语言的发展。
混沌理论:物体不断以某种规则复制前一阶段的运动状态,但却产生无法预测的随机效果。混沌现象发生于易变动的物体或系统,该物体在行动之初极为单纯,但经过一定规则的连续变动之后,却产生始料所未及的后果,也就是混沌状态。这种混沌状态不同于一般杂乱无章的的混乱状况。在经过长期及完整分析之后,可以从中理出某种规则来。混沌的发现揭示了我们对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性的错误认识,即确定性的原因必定产生规则的结果。我们认识到,知道规律并不等于能够预言未来。
主体间性:改变发生的位置在共享内隐关系之中,这种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在主体关系经验的交互重叠部分,因为相遇时刻的穿透而产生了主体内隐知晓的改变,其过程始终是互动进行中的,因此体现出真正的主体间性。
体验与语言的发展:研究互动中彼此语言对彼此体验的误解和覆盖。人类理解别人,靠一种共同的努力——经验的逼近,即同理共振。在大脑的前额叶区,是共振,的生物基础。临床上,一两年后,来访者前额叶区的大脑皮层会增厚。
语言的构造:好(出生-1岁);我好(2岁左右);我是可爱的(2-3岁);我是可爱的,你知道了我知道(5岁左右)。拥有了“我知道了:你知道了,我知道”的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能力,也是一个人心理化的能力。
谈话的真相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互相渗透。当代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的现象,反应观察者本身作为一个因素,也会影响到观察对象。观察者本身也渗透在观察行为中,因此会构成观察结果的变量。
人类学不同的叙事,以印第安原住民为例,不同时代原住民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而且这些反应,也因为人类学家的个人理念而不同。治疗师与来访者的互动,也有这一建构关系存在。如的治疗师容易遇见精神分析的来访者,但究竟是遇见了,还是被塑造了?还有,来访者遭遇不同学派的梦境。
动态与静态
主体间精神分析是动态的精神分析,而经典的分析是静态的。
近代医学模型:症状-检查·问诊-发现病因(诊断)-去处病因或弱化(治疗)-治愈
经典精神分析:症状-面谈·自由联想-发现病因-将伴随情感的病因意识化-治愈
的思考方式,大致采用了自然科学的方式,类似于医学模型。这种模型是静态的,建立在因果律上的。任何问题都有它的原因,先通过面谈和自由联想等找到原因,针对原因进行解释,让上升为意识,然后解决问题。
动态性首先强调事物的非线性非因果性,也就是混沌性。
静态:因果律-确定性-解释-治疗师实施治疗-来访者是外于治疗师的客体-主客二元
动态:混沌-不确定-澄清-来访者痊愈-来访者是共在的另一主体-主体间性
关键技术
联接各种貌似不同的精神分析理念为当下的实用技术,这个技术是:当下时刻的相遇和澄清。治疗是感受和体验(情感)的发展过程,在此情此景中的互动。解释只是一个转变的点,关键是动态的互动。
改变治疗的因子:一是“关键的诠释”,意识层面的互动,重排了来访者内在心理世界的地图;二是“相遇时刻”,改变了治疗师与来访者主体间的“共享内隐关系”,改变了来访者对自己的感受,使他找到了属于本人的仅此一回的个别真理。
发展心理学的视角
后是建立在实证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精神分析。
婴儿是变化最快的人类个体,这个变化也与治疗中来访者的变化相关。相关之处在于:神经
的成熟及互动性的主体间环境,使新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婴儿在忙什么?斯特恩对于婴儿的观察发现,从出生的第一天,婴儿就知道母亲的存在。在主体间环境中,大多数婴儿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都花在活跃地对他们自己及对方的状态的相互调节上。
调节是核心的互动活动 1、需要调节的“状态”:a,最初是饥饿,睡眠,活动循环,觉醒及社会接触;b,之后较高水平的是快乐或其它情感状态;c,更高水平的是激活或兴奋,探索,依恋,赋予意义;d,最后,是几乎任何形式对的状态组织,心理的,生理的及动机性的。
2、这些调节包含:放大、下调、阐述、修复、支撑和退回到已预设好的平衡状态。
3、调节的影响是双向的,但并不意味着对称,照料者一方一般承担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