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h
Jacobson)是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对的贡献主要有二:一是研究儿童自我的发展;二是研究忧郁症。在其对忧郁症的研究中,雅氏阐述了其情绪理论、的实质和功能。
雅各布森将、自我、这一三分心理结构视为一个能量系统。所有心理现象都可以用能量的变化来说明。情绪就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这种释放会伴随特定的体验。而焦虑也是一种能量释放现象。
雅各布森认为,人生之初,不仅自我和本我处于不分化状态,和攻击这两种本能力量也是混沌不分的。在个体到自己和对象世界之前,未分化的本能力量只能通过生理途径向内部发泄。出生之后,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本能力量逐渐分化成里比多驱力和攻击性驱力。与此同时,由于成熟的作用,本能向外发泄的途径越来越多,也逐渐出现了选择性释放途径(preferred
discharge pathways)。
此外,在心理结构分化的过程中,即在本我、自我和超我形成的过程中,里比多驱力和攻击性驱力不断融合,并部分地被中性化(neutralization),中性化了的能量被注入自我和超我,这样就使自我和超我相对独立于本我。
有机体为了生存、发展,必须保持平衡。雅各布森认为,平衡状态实际上是紧张水平适中的状态,而不是像所说的是紧张水平最低的状态。在雅各布森看来,快乐原则是有机体在保持平衡时,所具有的使用选择性释放途径以释放多余能量的一般倾向。她所谓的选择性释放途径,是指个体所喜爱的、借以发泄多余能量的行为方式。而弗洛伊德认为,快乐原则就是指本我本能总是不顾一切,尽量发泄,以使紧张水平降到最低限度。雅氏认为,现实原则就是无论选择性释放途径可得与否,自我都必须使多余的能量得到释放,使紧张水平回落到适中状态。由此可见,在雅各布森那里,现实原则高于快乐原则。如果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选择性途径释放的,则个体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如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非选择性途径释放出去的,则个体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焦虑便是其中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焦虑是一种本能释放现象,它成为里比多能量的辅助性出口,并且与其他不愉快的情绪相混合。
由上可知,情绪的性质取决于选择性释放途径可得与否,而选择性途径可得与否又取决于自我的机能,故自我是焦虑发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