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核不是大脑的恐惧中枢!

发布时间:2019-04-06 17:07:50   来源:admin    
字号: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
不是大脑的恐惧中枢!
Joseph E LeDoux 著
译/李柏颐  高雄医学大学学系100级
什么!杏仁核居然不是大脑的恐惧中枢?相信任何学过的人都对杏仁核与恐惧这两者的连结不陌生吧!然而这篇由纽约大学神经心理学博士Joseph E LeDoux所发表的文章竟然硬生生断开了这个魂结!噢不......我是说断开这个连结!
U s;N.T[ il/@T XH0以下文章均由Joseph博士所撰写,这边只是出于个人兴趣将其中译,或许部分描述与原文有些出入,但基本上不影响原意。文末亦会附上原文出处,若有不妥还请指正。

K%l4q(G'Y-v0内蒙古心理网 r7Y:cG\e}

内蒙古心理网$J{etGpG

ji w8O5J&^0杏仁核不是大脑的恐惧中枢!     

O D:dA!f^L5X;c&S } K0内蒙古心理网 m7P o)B` E\_C

我已经研究杏仁核超过30年了,当年我刚进入这个领域时,关于这个脑区的研究还很乏人问津,倒是海马回的研究风靡一时。大家对海马回过度的投入研究,只因 它在大脑功能上有所贡献,关于这点我甚至有时有些抱不平。尽管如此,近些年来是轮到杏仁核被关注了,由于杏仁核几乎成为“恐惧"的代名词,这个小小的脑区近年来已经从乏人问津变成家喻户晓的名字了。然而似乎对很多人而言,连我的名字也成了“恐惧"的代名词,因为好多人认为我就是那个将杏仁核定义 为恐惧中枢的人。但事实是,世界上根本没有人(包括我)做过这件事。内蒙古心理网F TbF3w$e1MS#N$G

.Cz gqU2` C'T0关于杏仁核是让大脑产生恐惧的这个想法,它真的只是个想法。它并不是个科学的发现,只是我们尝试去解释一些科学发现的结论。所以到底所谓的“科学发现"是什么?我们的“解释"又是什么?而这个“解释"又是如何来的呢?

$]!VqXx)aRi0内蒙古心理网2Y]VmY'zwH2g

【科学发现】

Yoh*H*A8H:L6L0

5~5m\b9OlZ{0“当杏仁核被破坏后,原来的威胁刺激将不会被认为具危险性。"

,JU.{3PQ Bz ~0内蒙古心理网"r8oJ@!`%M:aVj`x|

最经典的研究是发现杏仁核被破坏的猴子会变得十分“乖巧",比如即使牠们看见蛇,也不会触发所谓的“战逃反应"(注一)。之后在老鼠上的研究更指出杏仁核在神经系统的角色就是负责侦测威胁,并对其做出反应。而人类大脑在处理威胁时的程序也被发现类似的回路。

-l X%K R _[6u0内蒙古心理网c:y Cj6pd)m

【解释】内蒙古心理网(~-m vh)a@#Ebrs

'@C,C/CTS\0“杏仁核受损会消除生物面对威胁时的行为反应,而对恐惧感受是杏仁核的产品。"内蒙古心理网+j9PM%wg1E/u

6w,F0_+EC0杏仁核受伤的人确实比较少对威胁做出反应(人们杏仁核受伤可能来自癫痫、手术治疗、或其他医学情况),但这些人仍可以体验到恐惧。换句话说,杏仁核在大脑侦测威胁并做出反应的这个历程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不是使我们感觉到恐惧的必要条件。

%`-Y~:@_ d X0

4b&YQ7c'c$Z+g{,V q0健康(无脑伤)的人的脑成像研究有些共通点──当他们暴露在威胁中会促进杏仁核的神经活动,并导致一些生理反应(冒汗或心跳加速),即使这些威胁只出现在下(注二)亦如此。也就是说即使人们表面上并没有意识到威胁物的存在,也并未感受到任何恐惧,仍然会刺激杏仁核活跃以及产生那些生理反应。这表示“杏仁核的活跃"并不能与“感受到恐惧"画上等号。

~9R$iCU[4Q"pM5]n0

yaz?$C{\4s0“杏仁核是恐惧中枢",这个结论其实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上,我们一直以为“对恐惧的感受"与“被威胁物激发的生、心理反应"是同一个大脑作业系统下的产物。事实上杏仁核只负责那些生、心理反应,与我们对恐惧的感受并无直接关联。

yR6Z@1G+K0内蒙古心理网;F:J3b"tOm j$f

【这个解释是怎么来的呢?】 通常我们在可能受伤的环境中发现自己四肢发软或者想要逃离时就会感觉到害怕。换句话说,在我们解释自己的状态时,“恐惧感"与“生理反应"似乎是紧密相 连的。由于这个连结经常被提及,久而久之似乎就成了根深蒂固的事实,因此更让大家认为生物之所以会远离危险就是因为感受到恐惧;或者当我们摆出所谓的“害 怕的表情"时,就是因为正感受到恐惧。但是,当我们从大脑的角度去分析,会发现有时眼见并不永远为凭。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超越那些眼前观察到的表象,去探 究更深层的真理。内蒙古心理网IP(Dz4S3Z

内蒙古心理网om!_-V0b|V/U

科学家们最早发现的其中一件事就是“相关不等于因果"(注三),“杏仁核是恐惧中枢"的说法就是混淆相关与因果的最佳例子。事实上,这牵涉到两个被混淆的观念:第一,我们常在面临威胁时感到恐惧,所以产生恐惧感是使我们对威胁做出反应的条件;第二,因为杏仁核负责侦测威胁并引发反应,所以它一定也负责引发我们的恐惧感。内蒙古心理网]/@:r9oP%x9mR,`

4}]4W2zj3r8{*[0如一开始提到的,我的研究指出杏仁核负责在中感受到的威胁,也就是负责自动侦测威胁的存在并自动控制一些生理反应来帮助我们因应威胁;而意识层面 上的恐惧则是在新皮质(neocortex)中认知系统下的产物,与杏仁核的回路是平行运作的。但大部分的人似乎搞混“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微妙差异 了。

6Z1`jI Dc0

5S9_vs+uE4HDE[c M0当我们听到“恐惧"这个词,最白话的意思就是当我们面对一件太强大的事物时,使我们大脑被迫去想起害怕的感觉。因此我最后认为去 讨论意识方面的恐惧与无意识方面的恐惧根本无济于事。我的意思是,“恐惧"这个感觉本来就是种意识层面的经验,要是再把“恐惧"这个词拿来分成更多其它的 意思,根本只是造成更多的困扰与混淆。内蒙古心理网:q\o#x%t*QF

p}6?T ^ Ka P9Q)_ e:c0内蒙古心理网b!U$a t t%R$]I

杏仁核确实在恐惧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这里的恐惧并不是我们最常表达的那个意思,杏仁核在恐惧中 所扮演的角色其实更基本、更平凡,它只负责侦测威胁物并对其做出生心理反应,至于对引发恐惧感则只有间接的作用。举例来说,我们侦测到威胁后,杏仁核会发 出许多讯号去改变数个脑区的讯息处理历程。而其中一组讯号会促使一些化学物质分泌到大脑(例如正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多巴胺、以及血清素等)以及身体(例 如肾上腺素或可体松等的荷尔蒙)。在危险的情况下,这些化学物质会警告我们好像快发生什么大事了,进而使新皮质内的注意力系统为了解释身体的高激起状态(注四), 去搜寻环境中的知觉讯息,至于搜寻到的这些环境刺激所代表的意思会再由我们过去的记忆中提取出来,如果这个刺激是已知的危险源,“恐惧"的基模也会一起被 提取出来。我的假设是:当这几个历程(注意力、知觉、记忆、生理激起)的产物都合流到意识层面并迫使我们感受到“恐惧",这就是一般大众所谓“恐惧"产生 的原因。而这只能发生在当大脑认知中有关于“我"的概念的时候;或者是在Endel Tulving的记忆理论中,所谓“记得感"(注五)的状态下。

4D8\[;`2^R#J)Z0内蒙古心理网7z5x-Fp%i x[7\q9i4h

其实在我的推测中并没有任何问题(我只是“推测"恐惧感是如何产生的),但当这个“推测"被扩大成根深蒂固而无庸置疑的事实时,尤其在神经科学领域,我 们把一些原本就有涵义的、描述心理状态的词汇(例如恐惧)看得好似它真的在大脑某处(例如杏仁核)具体存在一样,我想这下麻烦就大了。内蒙古心理网X_pR"zy4j'V

o#M4q7d`/j mR9Yr1y0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之而总言,目前我们脑内尚没有哪里被定义成“恐惧中枢"负责掌管我们感到害怕。在我来看,“恐惧"应被看作处理威胁历程的表意识经验,但不能与无意识中侦测威胁并做出反应的历程混淆。

9S3||??0内蒙古心理网-l;\,]IYZn[

后记:任何有关“哪个脑区是我们的某某中枢"这类的描述我们都应该抱持怀疑。目前现存那些“生物体的某某功能是某某脑区或某某中枢掌管"的概念已经行有余 日,因为大部分关于辨识各脑区功能的根据,都来自观察各处脑伤分别会造成哪些影响。事实上,我们应该将大脑的各种功能(例如感到恐惧)看成是“某个系统" (例如威胁侦测系统)下的产物,而非“某个脑区"(例如杏仁核)掌管的功能,因为我们的每个脑区都只是某个系统的其中一环。举例来说,杏仁核只是威胁侦测 系统的其中一环,但不代表侦测威胁就是它的唯一功用,杏仁核同时也是饮食、性、以及药物成瘾这些历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bXa5EK xM z-H?0——————
内蒙古心理网$t+d+B/Y} u

注 一:战逃反应(Fight-flight response)──由美国生理学家Walter Cannon提出。当生物体发现威胁物出现时,会评估其可能对自己造成的伤害程度与自己可应付的程度,若自己的应付能力较好,就会选择与之战斗 (fight);若威胁物造成的伤害较大,则会选择逃跑(flight)。内蒙古心理网+cK!?v2d(W6`3_.I%dF"v

内蒙古心理网 I9Va"a_M

注二:下意识(subliminally)──相对于我们能够立刻觉察到的(表)意识(例如课堂中老师说话的声音),在无意识中接受到的,没办法立刻发觉的刺激或想法就会存在我们的下意识中(例如课堂中窗外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F-k(K7P|L;}Mt M'j[0内蒙古心理网M$ne*Q~#koX

注三:相关不等于因果──变项间是否有关连性系由相关研究法验证,仅能推论出变项间的正、负相关性,而因果的方向性则必须由实验研究法去检验。若仅证明两变项间有相关,仍无法确认何者为因何者为果,甚至也可能两者都是第三个尚未被注意到的变项共同造成的结果。

~r,Wxr X0内蒙古心理网9F*k L9V Bc,n

注四:高激起状态(highly aroused state)──泛指任何神经被激发、兴奋活动的生心理状态。例如流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紧绷等。

?7f^)pUzk0内蒙古心理网"X/I6q$McB mes

注 五:记得感(暂译)(autonoetic consciousness)──Endel Tulving在“R-K范本"(Remember-Know Paradigm)中提及,我们提取记忆时会分为两种反应,分别是“记得"的R跟“知道"的K。R反应表示从这个讯息我们能够提取出所有详细情节的记忆, 称为“记得感";K反应则表示我们并不详细记得所有细节,我们只是知道、能辨识这个刺激而已,则称为“知道感"(noetic consciousness)。由于autonoetic consciousness与noetic consciousness目前中文文献尚未找到统一的翻译版本,这边暂取其意涵分别以“记得感"与“知道感"代称之。

(Eun\ Fn R)C/ij0

1cJV VF9w8`b!T0原文出处:The Amygdala Is NOT the Brain's Fear Center

zn1P {o8L2U0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