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第1次大会(前排中央:博士,后排左二:木田惠子)
简要年表
1896年(明治29年)出生
1950年(昭和25年)古泽平作创立精神分析学会前身“精神分析研究会”
1952年(昭和27年)《精神分析研究会》创刊
1955年(昭和30年)日本精神分析学会成立
1969年(昭和44年)古泽平作逝世
古泽平作博士和日本的精神分析
古泽平作博士在东北大学医学部助教授的时候,为了在佛罗伊德的基础上钻研精神分析学,作为文部省留学生在昭和6年的时候委派到了维也纳。
当时东北大学精神科的教授是丸井清泰博士。丸井教授在美国学习精神分析,是第一个在日本大学举办精神分析学的讲座的老师。为了学习精神分析,你自己成为患者并接受被称为“体验分析”的分析。
古泽博士热心地希望接受的体验分析,在去欧之前和弗洛伊德进行了书信通信,弗罗伊德表示“在东方,有着像你那样热心的精神分析的研究者感到非常高兴,鉴于你的学习,虽然想为你提供免费的分析,但是因为现在管理疗养院的基金会需要钱维持经营,所以不能免费,所以要半价。
但是,即使半价也要接受每天的自由联想法,因为在昭和6年,必须要有6千日元,所以不得不放弃了弗洛德的分析。
因此,弗洛伊德将体验分析交给了威廉·莱希的徒弟Rihiaruto-Suteruba博士,他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会长。
Rihiaruto博士一生追随弗洛伊德的治疗,他是进一步推进精神分析,深入理解精神分析研究的人。
古泽博士在前往欧洲之前发表了著名的《伪自卑感》,和《罪恶的二种》论文,论文认为问题是从娘胎开始,关注于对母亲的心理和孩子的命运。Rihiaruto博士的研究也重视人生初期母子两人的关系。古泽博士的《罪恶的两种意识》是在留学欧洲前提出的,所以Rihiaruto不应该知道古泽博士的想法。
古泽博士通过留学对“像母乳般的无偿的爱”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这是自己内心的母亲的升华,实现了对被分析者的奉献。
这是古泽博士关注徒弟们的培养和发展,作为日本精神分析界中心的古泽博士,有着父亲和母亲般的爱,这和他的名声无关。
古泽平作博士和他的“阿阇世情结”理论
古泽平作对“情结”的普遍适用性持怀疑态度,并当面向弗氏提出与之相对应的“阿阇世情结”,弗氏当时并不在意这些。
1933年,古泽发表论文正式提出用来描述日本人文化心理的“阿阇世情结”概念。阿阇世是佛经中的人物,其故事梗概是:
阿阇世的母亲韦提希夫人年老色衰,深怕被丈夫频婆舍罗王抛弃不爱,所以,很想生下一个王子。
一位预言家警告她:“山上有一个仙人三年后会死,然后投胎到夫人的肚子里”。不料,夫人怕失去丈夫的疼爱,迫不及待跑上山去把仙人杀死了。
仙人死时很埋怨夫人。不久,夫人果然怀孕,但她也怕仙人的咒语,总想堕胎算了,可惜不能如愿。据说她生产时,特地跑到高塔上面,让从上面坠落,结果,婴儿只断了手指,之后成长反而很顺利。不料,提婆达多却将这段出生的秘密,透露给年轻气盛的阿阇世王子。
本来阿阇世一直很崇敬和美化自己的母亲,听了提婆达多的告密之后,对母亲的敬爱马上幻灭,反而起了杀意,想先杀死父亲,后杀害母亲。于是,耆婆出来劝谏阻止了。
不料,这时的阿阇世由于企图拭母的罪恶感发作,竟然身上长出大恶疮来。不但这样,恶疮臭气冲天,谁也不敢靠近,只有韦提希夫人爱子心切,不顾一切前来服侍他。这样却只有加深阿阇世的忏悔心。
母亲宽恕这个企图杀害自己的阿阇世,阿阇世也宽恕了母亲。最后,母子俩总算恢复感情,过著真正的人间生活。
古泽平作从“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想到了中“杀父囚母”的阿阇世是很自然的,但当他对这个佛教故事进行文化解读时发现两个故事的不同内涵:
前者基于原理而后者基于母性原理,俄狄浦斯的结局是受惩罚而死,而阿阇世是醒悟后对他人的原谅。基于这样的差别,古泽提出用“阿阇世情结”来描述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特征。
古泽的弟子小此木启吾将这一思想做了进一步修正和发挥,将“阿阇世情结”的主要特点概括为:
1)儿子与理想化了的母亲的一体感;
2)当母亲的理想形象幻灭后,对母亲产生了怨恨;
3)当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儿子原谅了母亲,恢复了与母亲的一体感。
这是一种基于母性原理的对罪恶感的自觉并通过忏悔恢复母子问的心理特征,它反映的不单是对惩罚的恐惧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意识,是相互原谅和相互依赖。
如果说“俄狄浦情结”反映的是一种基于个人主义文化的罪恶观,“阿阇世情结”反映的则是以“关系”、“缘起”为特点的文化。
注:以上部分转自尚会鹏 《论日本人认知的文化特点》和川田洋一《大医生小医生第二部:佛教心理学》
Christopher Hardi ng在《》 一文中认为,如此的精神分析没有含义,但其最终目的是让来访者深切的感受到他/她的深深依赖感、以及被超个人力量所接受的爱,即,古泽认为的“佛陀之爱”。Harding在该文中同时也提到一位美国精神分析家指责古泽平作不是解开人们“内心的枷锁”,而是将他们捆得更紧。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