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第105~111页
【英文标题】The Western Equivalent of Houheixue(厚黑学):Machiavellianism and the Related Studies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长江大学教科系讲师 434023;,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430079
【内容提要】马基雅弗利主义是一种操纵他人、不择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的特质。结构启动、工作卷入、控制点等变量调节着马基雅弗利主义对的作用。马基雅弗利主义降低着人们的取向,但无助于。马基雅弗利主义是一种跨文化存在。未来的研究应开发马基雅弗利主义的内隐测量、使用元分析整合相关研究成果、引入高级统计技术以探讨马基雅弗利主义与绩效关系和加强马基雅弗利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
Machiavellianism is named after the Italian statesman Machiavelli, and is now commonly accepted as a trait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manipulating others for personal gains at all costs and by all means. Such variables as initiating structure, job involvement and locus of control moderate the effect of Machiavellianism on an individual's performance. Although Machiavellianism degrades the ethical-orientation, it does not help in attaining socioeconomic success. However, this selfish philosophy does find its existence i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future researches on Machiavellianism should focus on developing an implicit measurement, employing meta-analysis to incorporate the existing research conclusions, adopting advanced statistic techniqu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hiavellianism and performance,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digenous studies based on the Chinese culture.
【关 键 词】马基雅弗利主义/绩效/道德/社会经济成功Machiavellianism/performance/ethics/socioeconomic success
我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汉以来,儒家立国,尽管“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规范着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伦理关系,但道德层面的约束不可能保证人人都是谦谦君子,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都恭谦礼让。相反,揭开文明礼仪的画皮,上至王室贵胄,下到平民百姓,借孔孟之道,行曹刘之术,我们却看到了诸如见利忘义、尔虞我诈、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人间厚黑剧。这是中国的厚黑学,不仅影响范围广,而且延续时间长,远至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及其所建立的法家,主张“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推广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近至民国时期的李宗吾及其《厚黑学》,自封“厚黑教主”,详述史上豪杰的权谋计术,尽诉昔日英雄的奸诈耍滑。这不仅与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背道而驰,还挑战着传统伦理道德的底线。无独有偶,在西方,从圣经故事中的该隐(Cain)杀弟,到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弗利(Machiavelli)献书,这是西方的厚黑学,尽管源自基督教文明,兴于文艺复兴时代,但时空的距离与文化的差异仍然没能阻止西方人利用人性的弱点,推崇炙热的权力,鼓动可能的手段,在利益与诱惑面前,他们同东方人一样都选择了追逐、背叛甚至残忍,也放弃了操守、道德乃至信仰。马基雅弗利主义,西方的厚黑学,一样地撩人兴趣,发人深省。
一、马基雅弗利和马基雅弗利主义
尼科罗·马基雅弗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1-1526)是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剧作家和历史学家,曾长期在佛罗伦萨共和国任要职,为意大利的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奔波驰走,虽屡挫屡试,但最后仍失意于政治。这位深受文艺复兴思想影响的政治家,萃取他的内政历练、外交捭阖,提炼前朝的功过得失,在囹圄中奋笔疾书,留诸后世的《君主论》(The Prince)和《论李维著罗马史前十书》(Discourses on the First Ten Books of Titus Livius)是其代表作。然而书稿甫出,哗声四起,书中屡现惊世骇俗之语:“统治者应当杀掉敌手,而不要只是没收他们的财产。因为被剥夺财产的人,可以图谋复仇,而那些被从肉体上铲除的人,就不可能这样做了。”“如果要加害于人,务必坏事做绝,被杀的人对死亡的品味转瞬即逝,忍受的痛苦反而轻得多。”“要施惠于人,务必细水长流,点滴为限,恩惠才会被更深地感受到。所谓慷慨就是对自己的财产吝啬小气,对他人的所有物大方施为”[1]71-77,其言语之狠毒、表达之直露,堪称西方前无古人、开启来者的“厚黑教主”。
马基雅弗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不是马基雅弗利的思想理念和政治主张的集成,而于其逢迎当时统治者所提出的帝王之术和驭人之道。这使马基雅弗利主义成为西方的厚黑学,沦为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对马基雅弗利主义的定义和认识都带有相当的“厚黑”色彩,如克里斯蒂(R. Christe)和吉斯(L. Geis)将马基雅弗利主义定义为“操纵者得到比不使用操纵策略更多的某种回报,而他人至少在直接背景下所得更少的一个过程”[2]35。瑞克斯(J. Ricks)和弗里德里克(J. Fraedrich)将马基雅弗利主义定义为“一个可以用来解释操纵的、劝说的行为以达成个人目标的特质”[3]97。伽可伯伟兹(S. Jakobwitz)和伊甘(V. Egan)认为马基雅弗利主义是“提倡利益、欺骗和操纵的人际间战略”[4]331。尽管语言表述不同,但多数研究者认同马基雅弗利主义是一种操纵他人、不择手段、谋取利益的人格特质。马基雅弗利主义者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的特征和行为:(1)使用操纵性策略,在人际互动中使用如劝说、欺骗等可能的手段使他人服务自己的利益;(2)玩世不恭的认知,以消极、玩弄的态度对待他人,将他人视为可能操纵与利用的对象;(3)在思想和行动上对传统道德的漠视。
二、马基雅弗利主义的结构与测量
(一)马基雅弗利主义的结构
克里斯蒂和吉斯在建构马基雅弗利主义测量工具时,是按照三个主题来组织的,即人际间策略技巧的项目(tactics items)、人性观的项目(views items)和道德性的项目(morality items)。这在事实上否定了马基雅弗利主义结构的一元说[5]635,支持了其他研究者认同的马基雅弗利主义结构多元说[6]113。由于研究被试、研究方法和研究者主观理解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对马基雅弗利主义结构的探索有着各自的表述,如威廉姆斯(L. Williams)等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找出马基雅弗利主义四个潜在维度,并分别命名为“交往伦理”、“操纵性策略和假设”、“对人性的看法”、“道德行为”[7];拉姆丹(S.Lamdan)等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探索出马基雅弗利主义由“对他人的不信任”、“利己”、“抑制同情或帮助的倾向”、“指令和影响他人的偏好”四个维度组成[8]301。尽管上述维度的表述各异,但都可内化为近似一致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形象,即认知上,主张人性恶,对别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坚持利己的价值观,一切服从和服务于自己现实的既得利益和潜在的或得利益;上,表情冷酷,很少有情感卷入或,不易为忠诚、友谊所动;行为上,动用各种可能的手段控制和影响他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打道德的擦边球、走法律的钢丝绳。
(二)马基雅弗利主义的测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