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体心理学 簡介

发布时间:2019-04-06 15:40:07   来源:admin    
字号:
1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

?h j9c#^:qV{0学空间&j9Mb)|._;J{4Ld` T&|
(全球官方网)
2y5V$W&x2GZyo0中文來源:中国自体心理学 译ttzoo@163.com
#du~H:Vr On`_0内蒙古心理网!Z+T;@;Fd+U/Z5~x
1. 什么是自体心理学?——内蒙古心理网q H{nM,~

,@2c ?N:b:BN01970 年代初,海因茨.科胡特发表其现已闻名于世的专题论文,《自体的分析》(1971),首次提出“自体心理学”理论。最先于 20 世纪早期向科学界引入,自体心理学自出现后,迅速成长为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
|6a3~nZP:W eox0
/Oa K:m^7N;B.v0科胡特接受的训练属于美国心理学理论,他赢得了坚定保守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师之声誉,于 1964 年成为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内蒙古心理网$[7~e7g"@
内蒙古心理网7['c6Sgnr
但最终促使他质疑精神分析理论(他曾以此做为科学依据)并借以获得声誉的,并非他的治疗策略,而是他的正直、以及他对许多患者的治疗僵局及过早终止治疗的深切关注。
j%^1T6^1D(i!_h0内蒙古心理网;~B'}#b:S4c
当一位同事问他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时,他坦然承认,他“越来越感到我[向患者]做出的解释很勉强,而患者的、有关我不理解他们之抱怨 ... 是有理由的”(Kohut, 1974, pp.888-889)。内蒙古心理网,U}*Mm;|Ho

UP#k1x,f2A Y0在揭示他的自体理论时,科胡特撇开自己的经典理论,转而从患者身上寻找线索。特别是 25 岁左右的 F 小姐的个案,她坚持要求科胡特完全听懂她的每个言词。
ep9A)r az0内蒙古心理网8STC r$B"AKjK
这使得科胡特 (1968, 1971) 把当成“贴近体验”式观察,这种临床姿态令他获得了重大发现。内蒙古心理网 oH4~q hpF

kW%WzU0例如,每当科胡特偏离 F 小姐的体验——即使他做出的治疗干预略微相异于 F 小姐独自获得的体验,她也会被激怒,因为科胡特是在破坏她的成就、“毁坏”她的分析。内蒙古心理网R%a H XB.k*~
内蒙古心理网6}I8dHD8cm
借助于放弃自己的临床假定——即此假定:她的愤怒表达出她对分析的阻抗、他认为此愤怒妨碍他领悟 F 小姐的完整体验——科胡特学会了只从她的观点出发,来看待和理解事物。
$LDMA? eda^0
8H2|FQ/C"FT+s$[0此观察模式,被他称为“贴近体验(experience-near)”。
XX|g|V&@2T3UL0内蒙古心理网.J,}C'Ib!X2B*t&a
因而在那些瞬间——当他捕捉到她的被误解之感受、并做出一个响应——此响应或多或少反映了她的思维及感受之时,他观察到她的早先感迅速得到恢复。内蒙古心理网F HEz-r&zs*g&|
内蒙古心理网/W5M@8|3D\0p N
科胡特终于做出假设:分析师和被分析者之间的共情性关联的这种“中断-修复”序列,必然存在于每个有效的治疗中;同时他还提出,如果这些共情中断被保持在某个“最佳”(而非“心理性”)水平,则它们是无害的、而且实际上是心理建构的形成和分析治疗中的基本成分。(董建中译ttzoo@163.com)
T3f4hevA;{a2R0内蒙古心理网H2G`(~2y.k[Z8p2F
这些基于贴近体验式共情的最初观察,使得科胡特领悟到 F 小姐对“承认”的需要,他把这种需要看作是一种“发展性抑制”,它是源于童年期的共情失当,后来他推测它属于“镜映自体客体”。内蒙古心理网 P1mxkMU
内蒙古心理网 C3WYt1i
从而,科胡特眼中的共情,就是这种贴近体验式观察模式。内蒙古心理网#D2|&m/]2O7Ae3};F,z

.e,P:rb"s9j02. 共情:抽象与操作内蒙古心理网\n S[6BI"Z K
内蒙古心理网M$RR-@8L E
科胡特述及的术语及概念中,最被支持者和反对者误解的,或许就是“共情”。
:KZ,G%x+M/pr+^+A0内蒙古心理网N7G ?V}?3y"R
有些人感到他是倡导把“共情”用作某种“误用”——某种“亲切”、“体贴”的治疗方式,“借助爱来治疗患者”,这使他极为愤怒、频频反驳,他在临终前几天的演说,主旨就是全面澄清此术语。
2_kF/D.X)dk0
M@2j \ZFcP;}0在实质上,他是在两个不同层次上谈及共情:抽象及操作。内蒙古心理网5eUsR#z$o

A$}9f-J%~ v0抽象共情——他借助共情的抽象定义,来表达共情对精神分析科学的界定作用。内蒙古心理网 S{GZ a4C6}?

"f5WWZz1ea!KoL0也就是说,任何一门科学都被界定为:一个研究对象、以及一种方法——以此方法来收集该科学的材料。
M(pX'y!M@9Wm0内蒙古心理网(v5P3WF\_ j4Ct
例如,物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可辨别世界——可经由感觉及感觉增强工具,来感知此世界。内蒙古心理网f$hlm"KI*B:K-B6|-t
内蒙古心理网/R8P.eA6j
另一方面,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内在生活(人类体验之材料),而分析师进行观察的方法是自我内观、以及针对别人的各种内观或共情。
Z1Od6[y8xR0内蒙古心理网+FEy;? @ N3s4kb:]4S
这种方法使得弗洛伊德能够发现移情、、防御、以及阻抗。
"fO.n/S.[R8z_0内蒙古心理网KH m/`4nF9x
弗洛伊德在脱离共情性的材料收集模式后,引入属于其它科学的建构和假定。内蒙古心理网 A:ji?kh?2I
内蒙古心理网1@]Cviw/c3@A
一个例子是“内驱力”建构,它被假定为是心理和躯体之间的边界地带。因而“内驱力”理论精神分析不应再被看作纯粹心理学,而应被看作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混合物,即一种“心理-生物学”,或“生物-心理学”。内蒙古心理网"F&O\5BC9{nA9y
内蒙古心理网[I#@;kj;E
操作性共情 科胡特的共情的操作性定义,是相关于临床的共情定义,它是指这种能力:“使自己‘思维入’和‘感受入’别人的内在生活”。
:nl3AUVqd dz4G0内蒙古心理网J9d,L [/An3K
“共情”源于德语词汇“同感(Einfuhlung)”,现在它意味着“感受入”或“摸索”进别人的体验。
5H k?'u%b'la0内蒙古心理网~3i0Z'w4i4VB"|Cj
在科胡特看来,共情不过是此物:它使得一个人能够知晓别人的体验、但又不会失去自己的客观性。
$fRmud-L-X3??$}P{0
9p#E`XX?2b R.W)i0也就是说,共情是贴近体验式观察,不过如此。内蒙古心理网%Ww k-Wj x3vA)J+}

fMrn/Dmde03. 对共情的曲解
,~a _1gNb? V0] T0
o1ij P Q ZcT0前面已指出,科胡特失望于对共情的种种曲解,他想让当代及未来的人们不仅知道他使用此词时的所指、而且知道此词不指代什么。
p^ h!f.c#V8H0内蒙古心理网6^$Y;z3k3V$]&JNv*c
例如“共情性沉浸”,科胡特不是用它描述一个人的猜测、直觉、或如魔法般地感知——即,它不是某种“外感觉”感知。内蒙古心理网'I cM3W wQ

B'I$Aj&x7o@0它也不是人在类似情境中的那种感受。内蒙古心理网f#Dfa F

7pHs'eIsR0dR0例如,如果患者谈到父/母去世,而分析师自己刚刚经历了母亲突然去世之痛,则他不可以认为自己的丧亲体验类同于患者的相应体验。内蒙古心理网5x9m].]H
内蒙古心理网V!GJak^4h
共情也不同于“认同”或“化身为”他人,这会导致一个人被另一个人的强烈感受所“淹没”或压倒。
m3B!k8n+u$G+|N*D5Tr0
Z3V&k%H+J h#E \0反倒是,在临床场合中,共情性沉浸是缓慢“蹒跚”的“试误式”“漫长”过程,借助于它,自体心理学家“品尝”已被减弱的患者体验的“味道”,同时仍保持自身的客观性。内蒙古心理网#SC+@ G f H'sX

-j7A.Ji`5c.A0最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它在自体心理学文献中越来越经常地出现——是把“共情”等同于某种活动。内蒙古心理网K#]Z6Gr

)O l r9u'G2U-I.|q0在这方面科胡特坚定不移:不能把“共情”等同于一个“做为”、“行为”、或个人互动特质——如得到广泛确认的爱、怜悯、或其它强烈。内蒙古心理网e.K)F%E3Y0c*n

]*_wxf4VM/^0然而科胡特也懂得,只有当共情导致响应或活动(非响应性或非活动性)——它们是直接源于人的贴近体验式观察,此共情才会关联于人类互动。内蒙古心理网"^6r/OaQ d5o

&e Br4K%_!Y ^0KEj0科胡特关联起共情和活动,并强调它们的差异,他声称“内观和共情都是相应活动的泄密者”。在此他是说,只有当一个人能够踏入另一个人的情境中、经由那个人的眼光来看世界,他才能够形成本真、精确、适宜的响应。
XgNKj{J C-@1l6j%\0
(kja;G\ RX%l0在临床场合中使用共情,主要是为了理解和解释自己的观察结果。
fa)Lq'wL!bgk0
)m ]}7e(hW_/] LB04. 自体内蒙古心理网o?.EF d
内蒙古心理网-e6g~/Q3[v$R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借助他的贴近体验式共情性观察模式,科胡特追踪“自体”的发展——但不是做为一个“概念”或心理表征(如理论那样),而是做为一个囊括整个心理结构的“主导”性建构,即具有时空连续性的内在体验。
5O#RxKxh"B;U iw0
]+YhU-d)r)OZ ]0他观察到,个别患者如前述的 F 小姐,被说成患有型障碍——后来又被称为“自体障碍”——他们表现出明确的综合症。
@e$V!KYb0内蒙古心理网YZ l\V+K+b*y
这些患者的特征包括极不稳定的心境,以及极为敏感于失败、失望、冷落,对这些患者的最终诊断,主要不是依据这些症状、而是依据出现在治疗中的某些未解决需要,他称之为“自体客体移情”。内蒙古心理网!~+|F,]6N"ap)j

"] yY6F4H B#[05. 自体客体
)kSIJj%S0
6zYf sX#t N0科胡特用“自体客体”术语,来表达对另一人的体验—— 更精确地说,是对另一人所提供的、非个人机能的体验——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内蒙古心理网.| _ b l8g'QV S(u,A

,dS5y,I4?&c6r3T Xm0因而,自体客体移情就是患者把分析师体验为[自身]“自体”的扩展或延续,即:体验为对某些重要机能的实现,这些机能在年幼时未得到充分开发、未被足够地转化为可靠的自体建构。
Q-]W4X~0内蒙古心理网.Sr-o+ym{4RmwO
他终于发现,在共情性的治疗环境中,未获满足的、对承认、理想化、以及双生的早年需要,以镜映、理想化、及双生自体客体移情的形式,再度出现。
+BuI ` JZ|gysv0
R$U }j2V06. 嬗变内化内蒙古心理网 d[T%BU9WN

h \oaMh[+[x L0“嬗变内化是这样一种“成长-生成”过程:经由它,患者能够内化自身所需的自体客体机能、以获得缺失的自体建构。内蒙古心理网q6wB)o f~q

^h1b|E(~n a0科胡特认识到,该过程分两步进行。内蒙古心理网'qF JE/Q[(g.P{T3RB

6S4]K'SS!Df0首先,在自体和其“自体客体”之间,必须存在一个基本的共情性谐调。在治疗场合中,自体和其“自体客体”之间的该谐调,或纽带,就是显露出来的自体客体移情。内蒙古心理网T8F v0V tX8@oR
内蒙古心理网 pR6s$~(dJ#n%\
其次,该共情性纽带必须出现受控的、非心理创伤性的轻微失效。科胡特称这些失效为“最适宜挫折”、视它们为必然的,这并非是因为它们源于分析师的治疗性技术操纵,而是因为分析师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患者的需要、而非满足这些需要。
5laXk#{:u ZX?&S0内蒙古心理网~Y1J\cR5N"ilt
当然,也有人把“最适宜挫折”解释为技术处方,科胡特对此的说法是,“永远不需要人为制造心理创伤。你只是尽力提供帮助——但这本身就很具心理创伤性,因为你无法满足真正的需要”。
?@)k I)ug/H'_0内蒙古心理网)whS)z-["`ocF&c
7. 治疗
\5_"Fj/A0
,p+[I5c5vl!EM0这是个共情性的理解和解释过程——相应于传统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它经由一个科胡特所描述的三步变化,使得治疗取得进展、自体获得所缺失的建构。
p r ll&];K0s(tn%q0内蒙古心理网wG!u"V"ua/V p
第一步,是分析当新版本的自体客体移情出现时,所遇到的防御和阻抗。内蒙古心理网 eQ6Wp#p
第二步,是展开各种自体客体移情、并修通它们。
CU,xK9No0第三步,是在更成熟的成人层次上,在自体和自体客体之间建立一种共情性的谐调。
(o:q&\kEp0内蒙古心理网'n5Z JX%OOT!_
也就是说,自体心理学不把成熟自体视为实现“分离-个体化”之理想状态,这是某些客体关系理论所提出的,自体心理学主张:即使成熟自体也继续需要镜映、理想化、及双生自体客体体验。 

&D'S7E0d F)K?Bg5_/t9e#r0

内蒙古心理网1s z EzO/t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