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状态的分析与应用
蒋欣 jiangxing7777@126.com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涉境而不执着”心理状态中的心理动力学原理。用技术对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精神分析技术的结合,探讨涉境而不执着这种心理状态对思想形成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涉境而不执着;精神分析;;禅定;;;。
涉境而不执着的状态解释
佛学的解释: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有这样的描述: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法,亦不著一切法[1]。净空法师的解释是: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谓无念?六祖说得很清楚,“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意思是说:心里面清净,顺境没有贪爱的念头,逆境亦无嗔恚的念头,境界清清楚楚,心地清清净净,这就是无念。即不排斥,不执着,承认其存在的心理状态[2]。无念状态就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就是禅定[3]。
道家的解释
道教称为“真意”《周易参同契释意》第35页第十行解释:真意为(万缘俱消,一念纯静)是为先天真土。真意一静,则喜、怒、哀、乐寂然虚静。
精神分析学者的解释
Shafii提出,在禅定的修行中,人们可以通过禅定和主动的沉默进行有控制的退行,退行到前语言期的阶段,解决这个时期和分离,从而获得“基本信任”和的整合,释放过度灌注的能量,摆脱强迫性重复。 (Shafii, 1973)
显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Shafii对禅定的理解存在差异。Shafii理论只能在思想控制前题下实现退行为手段,是一种强迫性进行退行的意识的执着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禅定的理解有“顺其自然、自由流淌”的味道,这与弗洛尹德的自由联想状态、白日梦的心理背景状态有相似之处,但是在技术上,精神分析更加强调力比多对客体及内在客体等投注。
从精神分析的理论角度,涉境而不执着,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被比昂称之为“神化、梦思”的感觉性意象表达的事物的容器状态。也就是说,“神化、梦思”的感觉性意象表达等这些前思想元素之间在这个容器中相互寻找、联结、整合、分离,最终形成新的思想,并获得成长。但在思想形成与成长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新的思想形式,及带有中性联结的前概念。结合道教周天功法,谈谈涉境而不执着状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命的观点
1、1阴阳的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是由阴阳共同组成的,任何一个事物中,两者是不可分的。人也是如此。
1、2阴阳的生命观点
人也是由阴阳组成的。精神或心理是不可见的,多变的,故是属阳,阳的最高抽象形式被称之为“元神”;肉体相对变化较小,是可见的,故属阴,阴的最高的抽象形式被称之为“元精”,其含意有身体的精华之赋意。元精与元神阴阳和合则形成丹(道家)、菩提或舍利子(佛家)、太极(儒家)。阴阳分离则人趋向死,阴阳和合则人趋向生。
中国传统文化根据这一观点,创造了多种养身长寿方法,用来对抗死亡。探索这些方法的心理学意义,也许会为我们克服死亡恐惧提供有益的帮助。道教的小周天功法就是其中之一。具体技术层面的操作可见《周易参同契》。
1、3周天功法核心内容是[5]在意识的关注下,提取人的肉体中的“元精”,与“元神”结合,经过转化,转变成精神的最高抽象形式“丹”。修练者在修练这个功夫时会产生许多有趣的心理现象,把这些现象简略地用文字表达出来,也许会更加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功夫的心理功效。
二、周天功夫各阶段的心理现象及心理学意义
2、1过程
第一步:取精入下丹田:当男性的生殖器在睡眠、白日梦、发杵等精神状态下勃起时,提肛缩肾,在意识的关注下,将这股无形的生命最初的形式,被称之为“精”的东西提升到下丹田部位。“精”作为个体的内在客体被意识所摄取。“精”是一种有部份物质属性,它是来自我们的肉体(客体);它被意识提取到下丹田时,是一种阴阳的结合,被定义为生命能量的初步聚合,是“好的”,下丹田的缺乏它,被个体定义为生命能量的流失,是“坏的”;个体用意象(丹田中“精”的意象)代替了客体(“精”)的拥有。个体的精神世界中形成了“精”的感觉性意象表达的印象存在。关于“精”的初级思想形成了[6]。
此时身体下丹田的感觉是:饱、麻、胀、痛、热等感觉印象,这些感觉印象被个体觉知,说明了个体有了感觉性存在。
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可能原因:如同人体内或体表的温度感受器感觉到温度变化一样,在人的禅定状态下,“精”开始与躯体腹部的某些感受器发生内在的联系。由于进食、消化过程是生物共有的,其感受器所能表现出特有感觉印象就是饱、胀、痛、热等。而位于下腹部的下丹田,“精”的意象在下丹田部位与消化器官的感受器发生联系时必然产生这些感受器所能够表现出的饱、胀、痛、热等特征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