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的诞生
克恩伯格继承了的部分观点,认为自我是一个结构,是一个知觉和意识装置,以妥协的方式在伊底、超我及现实的要求之间起着调节作用,并以适应现实为目的;但他对自我的起源的观点又不同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从伊底中分化出来的;而克恩伯格认为,自我并不是从伊底中分化出来的。克恩伯格与雅可布森、玛勒、等持持有相同的看法,认为自我并不是从一出生就存在,在生命之初,新生儿并不能将自己和母亲区分开来。
关于自我是如何形成的,克恩伯格基本上继承了雅可布森的观点。雅可布森认为,生命的最初阶段,个体处于未分化的状态,即一种(primary narcissism)状态,是未分化的驱力投注于原始的心理生理性自体(primary psychophysiologicalse)的状态,该状态只是通过紧张的强弱表现出来。雅可布森认为,自我的诞生与混沌未分的原始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是紧密相关的。用克恩伯格的术语来讲。混沌未分的原始向体意象和客体意象就是未分化的自体和客体表象。投注于未分化的自体和客体意象的是“次级自恋"”。本能尤其是力比多最初投注在一个未分化的自体意象和客体表象上,其后,随着自体与客体表象的不断分化,也使得力比多和攻击性驱力发生分化。当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的分化完成后,力比多就分别投注于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上,攻击性驱力也分别投注于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上。在这里,克恩伯格和雅可布森都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即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都是从原始未分化的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中分化而来,随着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的分化,作为本能的原始自恋也在发生分化,分别形成了力比多和攻击性驱力,力比多和攻击性驱力各自分别投注于自体和客体表象,于是形成了四种形式的内部表象:负荷着力比多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负荷着攻击性驱力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与此同时,自我也随着内部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及附着其上的驱力的分化而不断发展。
在自体与客体分化的过程中,对外部客体的本能投注会被个体体验为对早期未分化的自体和客体表象本能投注的延伸。个体会对外部客体和内部客体同时进行投注,且两种投注彼此相互加强。在这个时期,自我的边界尚未形成。
在克恩伯格与雅可布森对自体和客体表象分化以及力比多和攻击性分化的描述中,他们只描述了分化的历程,而没有描述分化的动力和机制,也没有提出这种分化历程的证据。这就使得他们的观点的可信度大受影响。
关于自体是如何起源的问题,大多数学家都认为,自体是自体和客体表象还未分化时期的在与母亲相互作用的状态中产生的,这种幸福状态构成了自我之中的自体感和自体体验的核心。持有这种观点的精神分析学家排除了婴儿遭遇的挫折体验、痛苦体验在其自体形成中的作用。自体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科赫特也是属于这一类的精神分析学家。而克恩伯格则认为,强烈的挫折和痛苦或体验也会促进自体的发展,这类体验产生出另一类心理表象,即融合在一起的自体和客体表象,这一类心理表象被攻击性驱力所投注,自体表象中攻击性、受虐的部分以及客体表象中攻击性、施虐性的部分就是从这一类心理表象中发展而来。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这些表象渐渐结合成为性质不同的各种自体和客体表象,而这些性质不同的自体和客体表象对于处在分离一个体化阶段的的成长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正常的发展要求儿童必须将负性的自体表象与正性的自体表象相整合、负性的客体表象与正性的客体表象相整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合的身份感。这些心理表象固着于和解亚阶段就会导致身份认同紊乱综合征。而这些相互矛盾的自体和客体表象得以正常的整合就标志着从分离一个体化阶段向“客体恒常性”建立的方向发展。
自体表象和自体体验是在攻击性和力比多共同投注的影响下形成的,这是克恩伯格的一个重要观点。从这一观念出发,可以将自体理解为那些性质上相矛盾的自体表象逐渐整合以及投注于这些表象上的力比多和攻击性驱力派生物的逐渐整合的产物。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克恩伯格的自体发展观自体是一种心理结构,是由许多成分自体(Ccomponent self)经过整合而构成的,而根据投射于这些成分的自体的本能驱力(力比多或攻击性驱力)的不同,可以将成分自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投注力比多驱力的成分自体,另一类是投注攻击性的成分自体,自体的形成包括这两类成分自体的整合以及相伴随的力比多及攻击性驱力派生物的整合。当充分整合的自体形成时,两种驱力即力比多以及攻击性驱力也实现了充分的中和,自体整合的过程发生的同时,也在发生能量的中性化。
克恩伯格明确指出,自体是自我中的一个亚结构,该结构是从未分化的共生阶段、婴儿在与母亲相互作用中感受到的满足和挫折体验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最初的自体表象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对各种成分自体的整合,自我的机能和结构也在不断地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终极结构(supraordinate structure),这种结构具备多种自我机能,如自主性、系统、记忆和结构等。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