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维克多弗朗克
维克多弗朗克(Viktoc Frankl)於一九〇五年出生於维也纳并在当地接受教育。一九二八年创立了「青年谘询中心」(Youth Advisement
Center),并在该中心负责指导工作直至一九三八年。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之间,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弗朗克与他的父母、兄弟、妻儿均被囚禁在奥维舒兹(Ausch
Witz)及达库(Dachau)的集中营中,最后仅他一人生还。集中营里的恐怖经验一直烙印在弗朗克的脑海中,但他仍能以建设性的方式来利用这些经验,继续发扬他对生命的一份挚爱与热情。四○年代后期,弗朗克与第二任妻子艾里奥娜拉(E11eonara)结婚,并一直生活在奥地利迄今。目前他仍活跃在个人及专业性的领域上,并走遍欧洲、拉丁美洲、东南亚与美国各地巡回演讲。
一九三○年及一九四九年,他分别获得维也纳大学的硕士与博士学位;此外他亦拥有世界一百二十几所知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头衔。除了在维也纳担任教职外,也担任过美国圣地牙哥国际大学的特别讲座,以及哈佛、史丹佛与南卫理公会大学的访问教授。现今,弗朗克的着作共出现二十多种不同语言的翻译本,而他的巨着《人类意义的追寻》也一直畅销於世界各地。
弗朗克在未踏入纳粹恐怖的集中营之前,就已经在临床上发展出存在主义的治疗理念;而在集中营的生活体验更使他肯定存在治疗理念的重要性。根据亲身经历及观察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所表达出的意念,他更坚信:爱是人类所渴望的最终极、最崇高的目标。他也深信经过爱才能得到救赎(l963,
p-59)。在集中营的黑暗岁月中,也让他确信了另一个观念:在任何环境之下,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即使在可怕的环境下,人类也能保持精神的自由与心灵的独立。他从经验中学到:「除了人类的最终之外,任何一切都可以从一个人的身上拿走:换言之,无论在任何既定环境之下,人类均能选择自己的态度及方式(l963,
p-l04)」。弗朗克坚信人类的本质即在於寻求意义和目的。我们可以透过行动及行为举止,或者藉由对价值感的体验(例如,爱或工作获致的成就感)及痛苦的经历,均可发现这个意羲。
存在主义学派的创设者极多,这是由於它建基於各种不同的运动上。我选择弗朗克为该学派主要人物的理由,乃是他以生命中的悲剧来证实自已的理论。他的一生可说是理论的写照,因为生就是生活在自己所描绘的理论之中。
存在主义治疗法罗洛梅简介
一九〇九年罗洛梅(Ro11o
May)於美国的俄亥俄州出生,尔后又搬至密西根州。他共有五个兄弟一个姊妹,中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快乐,也因此导致他开始对心理学及谘商感到兴趣。在他的生活中,曾遭遇到生存的挣扎与两次失败的婚姻,然而这些挫折并没有在他的生命蒙上灰暗的色彩。
年轻时,罗洛梅曾花费许多时间研究古希腊文明,使他对人性的本质有更深刻的了解。后来他旅居於维也纳并拜阿德勒为师。在他从事博士论文的工作期间,曾罹患肺结核,因此曾在疗养院休养二年。在复原期间,他花费了许多时间研究及学习的本质,并出版了《焦虑的意义》一书,他认为这是他生涯的分水岭(Rabinowitz
etaI,1989)。他另一本受人欢迎的着作《爱与意志》对爱与亲密关系的挣扎,同时也反映西方社会对性与婚姻价值的怀疑。
影响罗洛梅最大的是《存在勇气〉(The Courage to Be, 1952)一书的作家一一德国哲学家堤立士(Paul
Til1ich),他们花了许多时间共同讨论哲学、宗教及心理学等领域。大多数罗洛梅的着作均反映出他对人类经验本质的关心,例如;承诺并处理权力、接受自由与责任以及发现个人的认同等,引用了相当丰富的古典哲学与存在观点等知识。
罗洛梅被公认是拥护人本取向的主要者之一,也是将欧洲存在取向心理治疗法介绍到美国的主要代言人。他认为心理治疗应着重於协助人们发现生活的意义,而且也相信关心存在的问题远较关心问题的解决来得重要。存在的问题涵盖学习处理性与亲密性的问题、逐渐衰老与面对死亡等。根据罗洛梅的说法,能够存活在孤独且必须面对死亡的世界,才是人们最真实的挑战。他认为世界上已有太多关注,而缺乏足够的社会与文化的关注,因此个人主义应由阿德勒所谓的社会兴趣来加以平衡(Rabinowitz
et al, l989)。他相信治疗者应追求人类较高的理想,包括那些使生命更有意义的价值性追寻,以协助个人,找到贡献己力於改善所属社会的途径。
存在主义治疗法绪论
存在主义治疗法可称为治疗实务的一种智性「取向」(approach)或是治疗者所遵循的一种「哲学」(philosophy),因为存在主义治疗法并非独立的治疗学派,也不是一种可以明确界定模式的特殊治疗技术。故本章的重点将放在对存在主义取向的实务工作者具有重要涵义的理念与主题上。
存在主义治疗法的发展,可说是一种对与行为主义两种主要治疗模式的反动。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自由并非受制於非理性的驱力与过去的事件,而是潜意识的力量。行为学派则认为自由是受到社会文化条件的限制。虽然存在治疗法同意「我们的选择是受限於外在环境」,但却否定「我们的行动是被外力决定的」这个观点。存在治疗的理论完全基於「我们是自由的,并且要为自己的选择及行动负责任」的假设;换言之,我们是生活的创作者、建筑师,而不是环境的受害者。
史密斯(Van Deurzen-smith,
1988)指出,存在谘商并非治疗传统医疗模式下的病人,当事人并不被当成病人看待;相反地,当事人被视为有生活上的问题。对史密斯而言,当事人所需的协助是评估目前的生活情况,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生活方式。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当事人确认他们可选择的范围,并在其中作出选择,一旦当事人开始了解自己是如何被动地受环境的控制,他们就能够开始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本章内容的更新要感谢Emmy
Van Deurzen-Smith& J? Michael Russell)
存在主义治疗法哲学的历史背景
存在治疗运动并非由某个人或团体所创立的,而是源自於哲学上的一股思潮。一九四○至五○年代,在欧洲不同的地区同时分别涌出许多不同的心理学派及精神病学团体,企图协助人们处理生活上的困境,例如,孤独、疏离和无力感等。存在主义治疗运动主要的焦点是放在了解这些深层的人类经验上,而不是去发展出一套治疗原则(May&
, 1995)。
弗朗克是佛洛依德的学生,因此导致他步入分析取向的精神病学生涯。尔后,他又受到存在主义哲学家作品的影响,开始发展属於自己的一套存在哲学与精神分析治疗法。弗朗克认为尼采的「只要拥有一项生存的『理由』(why),就能忍受任何『如何』」(how)生存的痛苦」(1963,pp-121,
164)等话,均可作为所有心理治疗实务上的箴言。另外尼采的「那些没有将我置於死地的事物,将使我更坚强。」(1963,
p-130)这句话,更成为弗朗克自己的经验和其作品的精髓。
弗朗克并不赞同佛洛依德大部份决定论的观念。他自行建立属於自己的心理治疗理论与实务,其基本概念有自由、责任、生命的意义和追求价值等。他亦发展出经由追寻意义来治疗的意义治疗法(logotherapy)。综观弗朗克的着作,不难发现他的主题在於「追求意义的意志」(Will
tomeaning)。弗朗克指出,现代人拥有生活的工具,却没有生活的意义。当人们不再忙於例行事务或工作时,便可时常经验到我们时代的病徵是无意义,或称为「存在虚无」(existential
vacuum)。进行治疗的目的在促使人们经由外在事务、苦痛、工作和爱来发掘生命的意义与目的(Frankl,1965)。
罗洛梅是存在主义从欧洲传至美国的代言人之一,他的着作对美国的存在主义治疗实务有重大的影响。《存在: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学的新领域》(Existence A
New Dimension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lpogy)是他将存在主义推介至美国的重要着作。罗洛梅认为,「存在」需要勇气,而且我们的抉择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在我们内心深处,不时会有挣扎交战。虽然我们想追求成熟与独立,但也知道这种扩张通常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我们就徘徊在依赖时的安全感以及追求成长时的喜悦与痛苦感之间挣扎交战。
除了罗洛梅之外,美国还有二位突出的存在主义取向的治疗者,即柏根塔尔(James Bugental)与叶伦(Irvin
Yalom)。在《心理治疗师的艺术》(The Art of the
Psychotherapy)(1987)一书中,柏根塔尔叙述生活改变取向的治疗法。他视治疗是治疗者与当事人一起深索当事人主观世界的一种探险。他强调,这种探寻必须治疗者也乐意去接触自己的现象学世界。他说,治疗的重点在於协助当事人去检查自己如何回答生活中的存在问题,挑战他们重新调整这些答案,使能开始过着坦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