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
隐喻技术在谘商中的应用-兼论剧与隐喻技术的关係
本文刊于:「谘商与辅导」月刊,176期,民89年一月,第2-7页
一、前言
隐喻(metaphor)是一种涵蕴的智慧,在简单的故事中容纳著複杂的意义。对中国人而言,成语、典故、寓言、传奇、轶事、公案等的流传往往比正史更为广佈,在其中常常深藏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修身养性的法则著以及心灵反思的智慧。
从言传到意会,从明白到体会,隐喻绝不只是「拐著弯讲道理」,隐喻将原本看来僵硬刻板的教条道理增添了些许柔美朦胧的美感,使人不仅有所学习启发,更多了反覆咀嚼的趣味。
贰、隐喻的意义
在英文中,metaphor源自于希腊字metaphora,代表「传递」,将真实的事物以影射的方式传达出来(Goncalves & Craine 1990)。真正的意义并非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文字底下所意味著的意义,在看一个具有隐喻意味的文句时,所需要的认知处理深度及语文常识必需更深更广,于是「这个狼心狗肺的人」当然就与动物器官移植无关;「那个有著菩萨心肠的人」也不会和神明附体有关。
Berlin等人(1991)认为隐喻呈现的是一个新的概念,而不只是一组新的字面意义。它在比较或类比中创造了新的意义,同时,隐喻对问题的瞭解及解决提供了新的观点,让原本模糊及不确定的问题变得清楚。当人们听到一个隐喻时,会在隐喻的字面意义及所指涉的意义之间感受到一种衝突或紧张,因此为了化解紧张,会选择改变对字面意义的定义,或是接受隐喻所指涉的意义。
许多事物都可以拿来做为隐喻的素材,好比身体经验,如小鹿乱撞、七上八下,又如「平衡」,原本是身体上的感觉,现常被借用来做为讨论心理状态的语词,如身心平衡,心理不平衡等。视觉经验也常被拿来做为隐喻,如谘商员帮助我把问题「看」得更清楚。或是物理现象,如他气得快要「爆炸」了。
根据Richaid H. Brown(引自倪炎元,民73)的说法,隐喻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它包含一种传递,即将某一语词从一个意义系统传递至另一个意义系统, 因之任何 隐喻至少包含两个指涉系统,而焦点只置于其中之一。同时这种传递只是部份而非全面的。
二、它字面上的意义常是荒谬的,例如将人比作狼,国家比为机器等,但它也是提供我们思考其意义的起步。
三、它的意图是可以被理解的,亦即两个指涉系统间呈现的荒谬程度必须加以控制,因为它不但可做为探究未知的指引,也是误入歧图的根源,任何未加警觉的隐喻都可能变成一种迷思。
四、它必须意识到以「有如」、「好像」作为连繫,此为隐喻与单纯描述的不同点。
黄耀汉(民81)从中国寓言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寓言分为破与立两大类,前者指破斥,亦即揭露现象的黑暗与嘲讽人心的丑陋,透过寓言从反面来疏通黑暗与丑陋,让我们引为殷鑑,后者则是从正面的角度点醒人的反省自觉,进而体悟生命或文化理想,余德慧更进而将以上两大类分为(一)揭露现象、(二)嘲讽人心、(三)教育劝诫及(四)哲理寄託四部份。
参、隐喻在谘商中的应用
一、关于个案
在谘商中,个案所使用的隐喻常被视为重要的诊断参考。Strong(1989)认为对谘商员而言,个案无意识中所表达出来的隐喻是最有价值的,可以视为瞭解个案现象世界的重要管道。Hallock(1989)进一步根据神经语言学的观点提出,不仅要留意个案的隐喻,更应观察个案表达隐喻时所使用的储忆系统,而在随后的晤谈中,谘商员亦应配合个案的储忆系统。
个案不只用口语表达出这样的隐喻,如果用心观察,许多非口语行为也是个案表达隐喻的方式,如姿势、音调、动作、笔迹穿著,甚至身心症状等。个案会无意识及隐含的以一种隐喻的方式表达他的问题,如个案说他快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表示他正背负著许多他人期望在肩上。观察个案所用的隐喻可以瞭解个案的现象世界,及个案如何看待他的问题。
如何辨认个案在使用隐喻?Strong等人进一步指出,经由隐喻,个案呈现其面对生活、治疗、治疗师的困惑、害怕、期望、挣扎、应对方式,而由于隐喻的出现,是个案有一些不易或不便直接表达的情绪经验,而个案正在与其抗拒接触,因此往往会重複出现。若要善用隐喻,谘商员应仔细聆听个案,观察那些重覆出现的语词,以及个案是如何描述他的困扰,以便找出最适当的细节与表达时机。在笔者的个别谘商经验中也发现,个案重覆使用的形容词、比喻等,常常对个案具有重大意义,有时个案对其身处困扰中的感受所用的描述方式,也反映出个案看待问题的角度,此外,有时打岔、沉默、突来的联想、说话的句形、突然改用其他语言来说某些字眼,甚至哭泣的方式都可视做个案问题的一种隐喻的表达。
Goncalves & Craine (1990)从认知治疗的角度出发认为,隐喻所指涉的是个案深层的与非逻辑性的语言结构,也同时反映出个案的深层认知组织。建构主义者认为,隐喻的目标是要创造一个机会以重建个案的深层概念化与策略典范。经由使用隐喻而达到认知改变的过程包括两个层面:首先,谘商员由个案所显露的语言中辨认个案的隐喻,以瞭解个案的知识组织;其次,从个案的隐喻中引入一个较新、较不同及较有希望及功能的治疗性隐喻。在辨认个案的隐喻方面,可以自以下的三个方面著手:
1、垂直探索:即仔细评估个案建构事件与自我知觉的方法,包括(A)参照认知的分析;(B)个案自我表露中的共同主题;(C)不同情境间的一致性;及(D)过程标记。
2、意识流:鼓励个案分享他在自由联想中的记忆、影像、思考及幻想。
3、想像与梦工作:鼓励个案仔细报告在他梦中的 、情绪的、非逻辑的及複杂多样的感官经验。
二、关于谘商员
谘商员常将隐喻视为一种技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协助个案增进领悟;Martin等人(1992)认为隐喻可以协助个案瞭解其直觉与潜意识过程,并具有促进个案记忆、思考逻辑与动机的功能。他们曾做了一个研究,针对四组谘商员与个案配对,研究治疗师有目的的使用隐喻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隐喻具有以下功能:在思考上能(一)增进情绪觉察与瞭解,(二)做为概念间的桥樑。在动机功能上为(一)增进与治疗师的关係,(二)澄清目标。在记忆上,能帮助个案建码与回忆,尤其是对那些有帮助的情节。最后总结隐喻的功能为:增进个案情绪与概念上的瞭解及治疗关係。
Berlin等人(1991)认为,隐喻可在治疗情境中做为思考与行动的基础,其主要功能为:
1、藉由强调某一元素而简化了概念或行为
2、由于隐喻时常是与身体经验有关,因此经常是非常个人化的
3、隐喻往往既可有趣又可严肃,因此在谈及某些关键问题时,可缓和当事人的情绪及会谈压力
4、隐喻反映的是事件间的关係
在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 , 简称NLP)中,隐喻是一种常用且重要的技术,O'Connor & Seymour(1990)认为,对NLP而言,隐喻的定义较一般化,指一切用来比较的语言形式,包括神话、寓言、明喻、反讽及故事等,一个成功的隐喻应能指出问题解决方向,隐喻中各元素间的关係应与个案问题中的各元素间的关係一致,而其疗效则是藉由改变语言所相对应的意义来产生改变的效果。在谘商中使用隐喻时,隐喻的情节应有其心理逻辑,且应配合个案的经验。其步骤为:
1、定出现在状态与欲求状态
2、排列重要元素,并配合个案的储忆系统(representational system)
3、为故事选择适当的时空背景
例如王五可能对未来怀抱著很大的恐惧感,希望除非先瞭解未来所会发生的确实变化,否则不愿轻易 尝试,这样的恐惧与期望让王五多年来因为不敢尝试而一事无成,此时一个「暗夜开车」的隐喻可能会有所帮助:「一个人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开车,你开亮车灯,发现可以照亮前方三十公尺的道路,于是你会知道在这三十公尺内那里是安全的,那里是有坑洞的,但是你的目的地在更远的前方,此时你可以如何帮自己看到三十公尺之后的道路状况?」隐喻的重点在于能将当事人的处境与隐喻故事的内容,在重要元素上彼此雷同,但故事的结果却能比原本当事人的处境具有更多且更好的不同结局,在王五的故事中,以车灯照不到的黑夜比拟未来的不可知,以车灯照亮的范围比喻可预知及可计划的部份,以此暗示了王五可以一边在可知的范围订计划并执行,一边仍然面对未来的不可知,同时藉开车向前暗示未来会逐渐明朗,在这个隐喻中最精采处为以开车为例,因「在路上开车」即已意味著向前行进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以及前进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最好也最自然的方法,因此当当事人接受了这个隐喻,也就不自觉的接受了要有所改变的暗示。
Strong(1989)也认为在治疗中使用隐喻确能帮助个案改变,同时,一些谘商员所说的轶事或笑话有时亦具疗效,隐喻可用来引出个案已有的内在资源,并使之导向改变。他对治疗性隐喻的定义是:用谘商员有目的的间接沟通与个案无目的的间接沟通对话,而一个谘商员应该要信任自己右脑的直觉来创造隐喻,同时,当个案能跨越左脑的惯性思考而去使用右脑的资源时,隐喻的效果最好。
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左脑的语言是意识所知觉的语言,右脑的语言则为潜意识知觉的语言(Watzlawick, 1978 引自林香君,民84)。在大脑的顶叶和颞叶交接处的次级感觉皮质区如果受损的患者,能複述听过的语词和字句,但不能理解所複述的语言和字句,且本身亦不能自主的说出有意义的文句(梅锦荣,民80),表示次级感觉皮质区和语言的理解能力有关。杏仁核是情绪方面的主管,如果将动物的杏仁核切除,动物将无法衡量事物的情绪意涵,而任何事件如果剃除其情绪意涵,会使人对各种感觉能力丧失,对亲人的悲痛无动于衷,因之杏仁核被视为情绪记忆与意义的储藏库,少了杏仁核,生命便不再有意义(张美惠,民85)。隐喻的理解,显然需要意识与潜意识的共同运作,亦即左脑与右脑的合作,更进一步看,应是次级感觉皮质区与杏仁核间快速的讯息交换处理,最后以一种完形(heuristic)、整体(holistic)的方式理解其意义。
在实务谘商工作中,使用隐喻是有步骤的,Strong认为,形成一个有效的治疗性隐喻,其步骤为:
1、将浅在的、隐含的明显化(化暗为明):谘商员选择一个个案的特定姿势或病症,要求个案与之对话,并要个案体验这个对话的过程,随后与个案讨论前述的经验。
2、引申或修正隐喻:如引导式想像,或NLP的飙换(switch)
3、创造及传递治疗性隐喻,应异质同形法呈现(isomorphic):
A、找出个案问题的相关要素。
B、建构一个不同的脉络。
C、将此脉络丰富化,形成另一个具有开放或特定结局的故事。
D、所形成的治疗性隐喻中暗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设计隐喻,最重要的是联结策略:在隐喻中,必需仿照个案如何组合其问题的各个相关要素,如顺序、经验比例、储忆系统等,这其实也是催眠性语言的本质。
Goncalves & Craine 则认为,要引入一个治疗性隐喻时,应考虑以下四点:
1、治疗性隐喻应衍生自个案自己的隐喻。一个全新的隐喻可能无法切合个案的概念架构而遭忽略或误解。
2、新的隐喻应该要有足够的弹性容许后续发展。例如当个案说「生命是苦涩的」,此时如果谘商员用「生命是甜美的」来取代,就可能太过僵硬而无弹性,不如改用「生命像一盒巧克力,你常常不知道下一颗会吃到什么口味?」来得有弹性,在这个例子中,由于个案原本用「苦涩」,代表个案以食物的味道来形容生命的滋味,因此谘商员也找一个食物作为例子,随后以巧克力为例,虽然表面上说的是不知道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但其实已隐喻了不管是什么味道,基本上都可以是可口的,因此这是一个有弹性的隐喻。
3、新的隐喻必需具有一个完形的或整合的型态,即隐喻中的各元素须彼此配合并能感受出是一个整体。
4、个案应能够配合新的隐喻产生行动。
不过,Strong也指出在使用隐喻后,并不能保证一定有效,因此,从讯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谘商员在使用隐喻后应检验:
1、个案是否确实收到所传达的讯息,包括字面讯息及隐喻所传达的讯息,因为既然是隐喻,个案有可能曲解谘商员的本意。
2、所传达的讯息是否能符合个案的参考架构,如果符合个案的参考架构,则个案较能够体会隐喻背后的意思,否则,谘商员反而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解释所用的隐喻,由于隐喻的奥妙之处,有时就在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领神会之处,一但明说了,其效果就将大打折扣。
有时候,在团体中也会有一些团体事件可被视为团体隐喻,代表了团体动力的一种现象,McClure(1989)认为当团体出现困难时,最适合用隐喻的方式来讨论团体过程,因为与团体过程有关的事件,往往与每一位团体成员均有关係,因此如果直接摊开来明讲,有时会令成员感到威胁,产生抗拒,反而更为阻碍团体,而以团体隐喻来讨论团体过程,由于成员可躲在隐喻故事的象徵性语言背后进行讨论,因此较不会感受到过大的压力与焦虑,故是以较不具威胁性的主题来代替具威胁性的主题,使成员在安全距离内体验这充满情绪张力的团体过程的意义。McClure建议,使用团体隐喻的步骤为:
1、领导者指出要作为隐喻的故事。
2、连结故事与欲讨论的团体情境,以故事做为对此刻团体状况的回馈。
3、请成员思考该故事的意义。
4、领导者说明该故事的意义。
肆、隐喻与心理剧
一、心理剧本身是否就是一种隐喻?
在心理剧中,当一位主角演出他的故事时,那些与主角故事有关的人往往并不在现场,而是由团体成员所扮演的,例如当主角要探讨的是与父亲的关係时,则在剧场上将是主角对著「假」的父亲,在一个「假」的情境中讲出心中的「真」话,而结果却是有「真」的治疗效果。这是怎么一回事?笔者认为,这样的现象反映出,或许一个人的所谓未完成事件,或是情结,在形成之初是与当时的事件有关,但当一 旦形成了情结或未完成事件,则此情结或未完成事件就变得可以与当时的情境脱离,而独立存在,于是在剧场中,所遇到的是假的父亲也好,空椅也好,都只是一个象徵性的客体,主角只是藉著这个客体来完成个人未能充份经验的经验,即这个客体在此刻是真是假并不那么重要了。而剧,成为主角内心经验的部份再现,这再现具备了隐喻的功能。
另一个在剧场中常见的现象是,一个主角谈论到现在生活的一些困扰,导演首先带领主角演出此刻的困扰,并在此刻的困扰中引出一些特定的情结,然后回到主角的过去经验中最早或 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与此情结有关的记忆,将此记忆演出,当主角重新经验这个过去经验并在这个过去经验中有所完成后,再回来面对原先提到的现在困扰时,通常都能以较成熟而有效的方式或态度来因应现在的困扰,仿彿原本的情结就此消失。此处的问题在于,一个能从小一直沿续到大的情结,除非是特别严重的事件如亲人死亡,否则应该是累积了许许多多的经验,才会形成一个重要的情结,因此怎么会在只解除了一次的过去经验,就能有如此明显的改变?是否在剧场上所呈现的这个过去经验其实对主角而言,是有关情结的一个隐喻或仪式,与其说主角是在演剧中完成了他的过去经验,不如说是主角在剧场中象徵性的完成了一个修通的仪式,而这个仪式对主角的问题解决提供了一个隐喻式的改变方向,一个累积了三十年的愤怒在剧场上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个象徵的或隐喻的宣洩愤怒仪式,造成了主角的改变;或是主角其实是难以直接面对现在困扰中的愤怒,故在演出过去经验的过程中间接宣洩掉现在的愤怒,符合隐喻的基本功能:用间接的方式解决当事人难以直接面对的问题。
二、心理剧技巧与引喻的关係
心理剧中的许多技巧其实都具有隐喻的功能。例如一位主角谈到他的父母时常吵架,令主角感到心烦与担心,主角非常希望父母能够和好,因此时常介入父母的争吵中,帮忙劝架。有时导演会运用雕塑技巧及镜子技巧呈现,让父亲辅角与母亲辅角相格约二公尺面对面站立,二人各自握拳并以食指指向对方,形成一个相互指责且心理距离遥远的雕塑,接著请主角的替身站在父母中央,试图伸出双手想要拉近父母间的距离,然后运用镜子技巧请主角站在一旁观看这个父母与小孩三人间的关係雕塑,此时隐喻的力量开始出现,主角将在这个父-母-子的三人关係看出,(A)父母间的距离遥远,使主角无法同时拉到父母二人,象徵著父母的关係可能不是主角可以改变得了的,(B)孩子站在父母的当中,反而 阻挡了父母彼此的视线,象徵著孩子的介入可能反而增加了父母直接沟通的困难,(C)当孩子站在父母当中,而父母双方又正以食指指著对方,于是看起来孩子好像同时被父母二人指责,象徵著当孩子介入父母的争吵关係中时,承受最大压力的可能是孩子自己,以及(D)当父-子-母三人站在一直线上时,看起来三人彼此间的物理距离不会太远,象徵著孩子介入父母的关係中,可能不单纯是希望父母能和好,还意味著当孩子介入父母当中时,可以让孩子的心理上感觉家比较像家(大家的距离没有那么远)。透过一个简单的雕塑及镜子技巧呈现出口语谘商要花好一段时间才能表达出的概念,显示出这两项技巧的隐喻性力量。
有时候道具也可以是一种隐喻,例如以一块红布代表生气的情绪,让主角带在身上,然后问主角打算如何处理他的生气,此时主角将很快的发现,不论如何隐藏,最多只能让旁人看不到这块红布,自己却无法不感受到红布的存在,这里隐喻了压抑情绪(隐藏红布)并无法让情绪消失(红布仍然存在),同时隐喻了处理情绪的可能方向,即放下情绪(红布),或是接纳情绪(容许红布带在身上)是较能让主角感到舒服的方式。
伍、结语
在谘商中运用隐喻作为一种象徵,以间接的方式传达了比直接互动更多也更为人接纳的讯息,开发了谘商的想像空间,也融合了左右脑的共同运作,作为一个谘商的实务工作者与学习者,探索并精练隐喻的意涵与应用,或许也会是一种独特的乐趣。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
隐喻技术在谘商中的应用-兼论剧与隐喻技术的关係
本文刊于:「谘商与辅导」月刊,176期,民89年一月,第2-7页
一、前言
隐喻(metaphor)是一种涵蕴的智慧,在简单的故事中容纳著複杂的意义。对中国人而言,成语、典故、寓言、传奇、轶事、公案等的流传往往比正史更为广佈,在其中常常深藏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修身养性的法则著以及心灵反思的智慧。
从言传到意会,从明白到体会,隐喻绝不只是「拐著弯讲道理」,隐喻将原本看来僵硬刻板的教条道理增添了些许柔美朦胧的美感,使人不仅有所学习启发,更多了反覆咀嚼的趣味。
贰、隐喻的意义
在英文中,metaphor源自于希腊字metaphora,代表「传递」,将真实的事物以影射的方式传达出来(Goncalves & Craine 1990)。真正的意义并非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文字底下所意味著的意义,在看一个具有隐喻意味的文句时,所需要的认知处理深度及语文常识必需更深更广,于是「这个狼心狗肺的人」当然就与动物器官移植无关;「那个有著菩萨心肠的人」也不会和神明附体有关。
Berlin等人(1991)认为隐喻呈现的是一个新的概念,而不只是一组新的字面意义。它在比较或类比中创造了新的意义,同时,隐喻对问题的瞭解及解决提供了新的观点,让原本模糊及不确定的问题变得清楚。当人们听到一个隐喻时,会在隐喻的字面意义及所指涉的意义之间感受到一种衝突或紧张,因此为了化解紧张,会选择改变对字面意义的定义,或是接受隐喻所指涉的意义。
许多事物都可以拿来做为隐喻的素材,好比身体经验,如小鹿乱撞、七上八下,又如「平衡」,原本是身体上的感觉,现常被借用来做为讨论心理状态的语词,如身心平衡,心理不平衡等。视觉经验也常被拿来做为隐喻,如谘商员帮助我把问题「看」得更清楚。或是物理现象,如他气得快要「爆炸」了。
根据Richaid H. Brown(引自倪炎元,民73)的说法,隐喻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它包含一种传递,即将某一语词从一个意义系统传递至另一个意义系统, 因之任何 隐喻至少包含两个指涉系统,而焦点只置于其中之一。同时这种传递只是部份而非全面的。
二、它字面上的意义常是荒谬的,例如将人比作狼,国家比为机器等,但它也是提供我们思考其意义的起步。
三、它的意图是可以被理解的,亦即两个指涉系统间呈现的荒谬程度必须加以控制,因为它不但可做为探究未知的指引,也是误入歧图的根源,任何未加警觉的隐喻都可能变成一种迷思。
四、它必须意识到以「有如」、「好像」作为连繫,此为隐喻与单纯描述的不同点。
黄耀汉(民81)从中国寓言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寓言分为破与立两大类,前者指破斥,亦即揭露现象的黑暗与嘲讽人心的丑陋,透过寓言从反面来疏通黑暗与丑陋,让我们引为殷鑑,后者则是从正面的角度点醒人的反省自觉,进而体悟生命或文化理想,余德慧更进而将以上两大类分为(一)揭露现象、(二)嘲讽人心、(三)教育劝诫及(四)哲理寄託四部份。
参、隐喻在谘商中的应用
一、关于个案
在谘商中,个案所使用的隐喻常被视为重要的诊断参考。Strong(1989)认为对谘商员而言,个案无意识中所表达出来的隐喻是最有价值的,可以视为瞭解个案现象世界的重要管道。Hallock(1989)进一步根据神经语言学的观点提出,不仅要留意个案的隐喻,更应观察个案表达隐喻时所使用的储忆系统,而在随后的晤谈中,谘商员亦应配合个案的储忆系统。
个案不只用口语表达出这样的隐喻,如果用心观察,许多非口语行为也是个案表达隐喻的方式,如姿势、音调、动作、笔迹穿著,甚至身心症状等。个案会无意识及隐含的以一种隐喻的方式表达他的问题,如个案说他快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表示他正背负著许多他人期望在肩上。观察个案所用的隐喻可以瞭解个案的现象世界,及个案如何看待他的问题。
如何辨认个案在使用隐喻?Strong等人进一步指出,经由隐喻,个案呈现其面对生活、治疗、治疗师的困惑、害怕、期望、挣扎、应对方式,而由于隐喻的出现,是个案有一些不易或不便直接表达的情绪经验,而个案正在与其抗拒接触,因此往往会重複出现。若要善用隐喻,谘商员应仔细聆听个案,观察那些重覆出现的语词,以及个案是如何描述他的困扰,以便找出最适当的细节与表达时机。在笔者的个别谘商经验中也发现,个案重覆使用的形容词、比喻等,常常对个案具有重大意义,有时个案对其身处困扰中的感受所用的描述方式,也反映出个案看待问题的角度,此外,有时打岔、沉默、突来的联想、说话的句形、突然改用其他语言来说某些字眼,甚至哭泣的方式都可视做个案问题的一种隐喻的表达。
Goncalves & Craine (1990)从认知治疗的角度出发认为,隐喻所指涉的是个案深层的与非逻辑性的语言结构,也同时反映出个案的深层认知组织。建构主义者认为,隐喻的目标是要创造一个机会以重建个案的深层概念化与策略典范。经由使用隐喻而达到认知改变的过程包括两个层面:首先,谘商员由个案所显露的语言中辨认个案的隐喻,以瞭解个案的知识组织;其次,从个案的隐喻中引入一个较新、较不同及较有希望及功能的治疗性隐喻。在辨认个案的隐喻方面,可以自以下的三个方面著手:
1、垂直探索:即仔细评估个案建构事件与自我知觉的方法,包括(A)参照认知的分析;(B)个案自我表露中的共同主题;(C)不同情境间的一致性;及(D)过程标记。
2、意识流:鼓励个案分享他在自由联想中的记忆、影像、思考及幻想。
3、想像与梦工作:鼓励个案仔细报告在他梦中的 、情绪的、非逻辑的及複杂多样的感官经验。
二、关于谘商员
谘商员常将隐喻视为一种技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协助个案增进领悟;Martin等人(1992)认为隐喻可以协助个案瞭解其直觉与潜意识过程,并具有促进个案记忆、思考逻辑与动机的功能。他们曾做了一个研究,针对四组谘商员与个案配对,研究治疗师有目的的使用隐喻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隐喻具有以下功能:在思考上能(一)增进情绪觉察与瞭解,(二)做为概念间的桥樑。在动机功能上为(一)增进与治疗师的关係,(二)澄清目标。在记忆上,能帮助个案建码与回忆,尤其是对那些有帮助的情节。最后总结隐喻的功能为:增进个案情绪与概念上的瞭解及治疗关係。
Berlin等人(1991)认为,隐喻可在治疗情境中做为思考与行动的基础,其主要功能为:
1、藉由强调某一元素而简化了概念或行为
2、由于隐喻时常是与身体经验有关,因此经常是非常个人化的
3、隐喻往往既可有趣又可严肃,因此在谈及某些关键问题时,可缓和当事人的情绪及会谈压力
4、隐喻反映的是事件间的关係
在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 , 简称NLP)中,隐喻是一种常用且重要的技术,O'Connor & Seymour(1990)认为,对NLP而言,隐喻的定义较一般化,指一切用来比较的语言形式,包括神话、寓言、明喻、反讽及故事等,一个成功的隐喻应能指出问题解决方向,隐喻中各元素间的关係应与个案问题中的各元素间的关係一致,而其疗效则是藉由改变语言所相对应的意义来产生改变的效果。在谘商中使用隐喻时,隐喻的情节应有其心理逻辑,且应配合个案的经验。其步骤为:
1、定出现在状态与欲求状态
2、排列重要元素,并配合个案的储忆系统(representational system)
3、为故事选择适当的时空背景
例如王五可能对未来怀抱著很大的恐惧感,希望除非先瞭解未来所会发生的确实变化,否则不愿轻易 尝试,这样的恐惧与期望让王五多年来因为不敢尝试而一事无成,此时一个「暗夜开车」的隐喻可能会有所帮助:「一个人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开车,你开亮车灯,发现可以照亮前方三十公尺的道路,于是你会知道在这三十公尺内那里是安全的,那里是有坑洞的,但是你的目的地在更远的前方,此时你可以如何帮自己看到三十公尺之后的道路状况?」隐喻的重点在于能将当事人的处境与隐喻故事的内容,在重要元素上彼此雷同,但故事的结果却能比原本当事人的处境具有更多且更好的不同结局,在王五的故事中,以车灯照不到的黑夜比拟未来的不可知,以车灯照亮的范围比喻可预知及可计划的部份,以此暗示了王五可以一边在可知的范围订计划并执行,一边仍然面对未来的不可知,同时藉开车向前暗示未来会逐渐明朗,在这个隐喻中最精采处为以开车为例,因「在路上开车」即已意味著向前行进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以及前进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最好也最自然的方法,因此当当事人接受了这个隐喻,也就不自觉的接受了要有所改变的暗示。
Strong(1989)也认为在治疗中使用隐喻确能帮助个案改变,同时,一些谘商员所说的轶事或笑话有时亦具疗效,隐喻可用来引出个案已有的内在资源,并使之导向改变。他对治疗性隐喻的定义是:用谘商员有目的的间接沟通与个案无目的的间接沟通对话,而一个谘商员应该要信任自己右脑的直觉来创造隐喻,同时,当个案能跨越左脑的惯性思考而去使用右脑的资源时,隐喻的效果最好。
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左脑的语言是意识所知觉的语言,右脑的语言则为潜意识知觉的语言(Watzlawick, 1978 引自林香君,民84)。在大脑的顶叶和颞叶交接处的次级感觉皮质区如果受损的患者,能複述听过的语词和字句,但不能理解所複述的语言和字句,且本身亦不能自主的说出有意义的文句(梅锦荣,民80),表示次级感觉皮质区和语言的理解能力有关。杏仁核是情绪方面的主管,如果将动物的杏仁核切除,动物将无法衡量事物的情绪意涵,而任何事件如果剃除其情绪意涵,会使人对各种感觉能力丧失,对亲人的悲痛无动于衷,因之杏仁核被视为情绪记忆与意义的储藏库,少了杏仁核,生命便不再有意义(张美惠,民85)。隐喻的理解,显然需要意识与潜意识的共同运作,亦即左脑与右脑的合作,更进一步看,应是次级感觉皮质区与杏仁核间快速的讯息交换处理,最后以一种完形(heuristic)、整体(holistic)的方式理解其意义。
在实务谘商工作中,使用隐喻是有步骤的,Strong认为,形成一个有效的治疗性隐喻,其步骤为:
1、将浅在的、隐含的明显化(化暗为明):谘商员选择一个个案的特定姿势或病症,要求个案与之对话,并要个案体验这个对话的过程,随后与个案讨论前述的经验。
2、引申或修正隐喻:如引导式想像,或NLP的飙换(switch)
3、创造及传递治疗性隐喻,应异质同形法呈现(isomorphic):
A、找出个案问题的相关要素。
B、建构一个不同的脉络。
C、将此脉络丰富化,形成另一个具有开放或特定结局的故事。
D、所形成的治疗性隐喻中暗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设计隐喻,最重要的是联结策略:在隐喻中,必需仿照个案如何组合其问题的各个相关要素,如顺序、经验比例、储忆系统等,这其实也是催眠性语言的本质。
Goncalves & Craine 则认为,要引入一个治疗性隐喻时,应考虑以下四点:
1、治疗性隐喻应衍生自个案自己的隐喻。一个全新的隐喻可能无法切合个案的概念架构而遭忽略或误解。
2、新的隐喻应该要有足够的弹性容许后续发展。例如当个案说「生命是苦涩的」,此时如果谘商员用「生命是甜美的」来取代,就可能太过僵硬而无弹性,不如改用「生命像一盒巧克力,你常常不知道下一颗会吃到什麽口味?」来得有弹性,在这个例子中,由于个案原本用「苦涩」,代表个案以食物的味道来形容生命的滋味,因此谘商员也找一个食物作为例子,随后以巧克力为例,虽然表面上说的是不知道下一颗巧克力是什麽味道,但其实已隐喻了不管是什麽味道,基本上都可以是可口的,因此这是一个有弹性的隐喻。
3、新的隐喻必需具有一个完形的或整合的型态,即隐喻中的各元素须彼此配合并能感受出是一个整体。
4、个案应能够配合新的隐喻产生行动。
不过,Strong也指出在使用隐喻后,并不能保证一定有效,因此,从讯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谘商员在使用隐喻后应检验:
1、个案是否确实收到所传达的讯息,包括字面讯息及隐喻所传达的讯息,因为既然是隐喻,个案有可能曲解谘商员的本意。
2、所传达的讯息是否能符合个案的参考架构,如果符合个案的参考架构,则个案较能够体会隐喻背后的意思,否则,谘商员反而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解释所用的隐喻,由于隐喻的奥妙之处,有时就在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领神会之处,一但明说了,其效果就将大打折扣。
有时候,在团体中也会有一些团体事件可被视为团体隐喻,代表了团体动力的一种现象,McClure(1989)认为当团体出现困难时,最适合用隐喻的方式来讨论团体过程,因为与团体过程有关的事件,往往与每一位团体成员均有关係,因此如果直接摊开来明讲,有时会令成员感到威胁,产生抗拒,反而更为阻碍团体,而以团体隐喻来讨论团体过程,由于成员可躲在隐喻故事的象徵性语言背后进行讨论,因此较不会感受到过大的压力与焦虑,故是以较不具威胁性的主题来代替具威胁性的主题,使成员在安全距离内体验这充满情绪张力的团体过程的意义。McClure建议,使用团体隐喻的步骤为:
1、领导者指出要作为隐喻的故事。
2、连结故事与欲讨论的团体情境,以故事做为对此刻团体状况的回馈。
3、请成员思考该故事的意义。
4、领导者说明该故事的意义。
肆、隐喻与心理剧
一、心理剧本身是否就是一种隐喻?
在心理剧中,当一位主角演出他的故事时,那些与主角故事有关的人往往并不在现场,而是由团体成员所扮演的,例如当主角要探讨的是与父亲的关係时,则在剧场上将是主角对著「假」的父亲,在一个「假」的情境中讲出心中的「真」话,而结果却是有「真」的治疗效果。这是怎麽一回事?笔者认为,这样的现象反映出,或许一个人的所谓未完成事件,或是情结,在形成之初是与当时的事件有关,但当一 旦形成了情结或未完成事件,则此情结或未完成事件就变得可以与当时的情境脱离,而独立存在,于是在剧场中,所遇到的是假的父亲也好,空椅也好,都只是一个象徵性的客体,主角只是藉著这个客体来完成个人未能充份经验的经验,即这个客体在此刻是真是假并不那麽重要了。而剧,成为主角内心经验的部份再现,这再现具备了隐喻的功能。
另一个在剧场中常见的现象是,一个主角谈论到现在生活的一些困扰,导演首先带领主角演出此刻的困扰,并在此刻的困扰中引出一些特定的情结,然后回到主角的过去经验中最早或 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与此情结有关的记忆,将此记忆演出,当主角重新经验这个过去经验并在这个过去经验中有所完成后,再回来面对原先提到的现在困扰时,通常都能以较成熟而有效的方式或态度来因应现在的困扰,彷彿原本的情结就此消失。此处的问题在于,一个能从小一直沿续到大的情结,除非是特别严重的事件如亲人死亡,否则应该是累积了许许多多的经验,才会形成一个重要的情结,因此怎麽会在只解除了一次的过去经验,就能有如此明显的改变?是否在剧场上所呈现的这个过去经验其实对主角而言,是有关情结的一个隐喻或仪式,与其说主角是在演剧中完成了他的过去经验,不如说是主角在剧场中象徵性的完成了一个修通的仪式,而这个仪式对主角的问题解决提供了一个隐喻式的改变方向,一个累积了三十年的愤怒在剧场上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个象徵的或隐喻的宣洩愤怒仪式,造成了主角的改变;或是主角其实是难以直接面对现在困扰中的愤怒,故在演出过去经验的过程中间接宣洩掉现在的愤怒,符合隐喻的基本功能:用间接的方式解决当事人难以直接面对的问题。
二、心理剧技巧与引喻的关係
心理剧中的许多技巧其实都具有隐喻的功能。例如一位主角谈到他的父母时常吵架,令主角感到心烦与担心,主角非常希望父母能够和好,因此时常介入父母的争吵中,帮忙劝架。有时导演会运用雕塑技巧及镜子技巧呈现,让父亲辅角与母亲辅角相格约二公尺面对面站立,二人各自握拳并以食指指向对方,形成一个相互指责且心理距离遥远的雕塑,接著请主角的替身站在父母中央,试图伸出双手想要拉近父母间的距离,然后运用镜子技巧请主角站在一旁观看这个父母与小孩三人间的关係雕塑,此时隐喻的力量开始出现,主角将在这个父-母-子的三人关係看出,(A)父母间的距离遥远,使主角无法同时拉到父母二人,象徵著父母的关係可能不是主角可以改变得了的,(B)孩子站在父母的当中,反而 阻挡了父母彼此的视线,象徵著孩子的介入可能反而增加了父母直接沟通的困难,(C)当孩子站在父母当中,而父母双方又正以食指指著对方,于是看起来孩子好像同时被父母二人指责,象徵著当孩子介入父母的争吵关係中时,承受最大压力的可能是孩子自己,以及(D)当父-子-母三人站在一直线上时,看起来三人彼此间的物理距离不会太远,象徵著孩子介入父母的关係中,可能不单纯是希望父母能和好,还意味著当孩子介入父母当中时,可以让孩子的心理上感觉家比较像家(大家的距离没有那麽远)。透过一个简单的雕塑及镜子技巧呈现出口语谘商要花好一段时间才能表达出的概念,显示出这两项技巧的隐喻性力量。
有时候道具也可以是一种隐喻,例如以一块红布代表生气的情绪,让主角带在身上,然后问主角打算如何处理他的生气,此时主角将很快的发现,不论如何隐藏,最多只能让旁人看不到这块红布,自己却无法不感受到红布的存在,这里隐喻了压抑情绪(隐藏红布)并无法让情绪消失(红布仍然存在),同时隐喻了处理情绪的可能方向,即放下情绪(红布),或是接纳情绪(容许红布带在身上)是较能让主角感到舒服的方式。
伍、结语
在谘商中运用隐喻作为一种象徵,以间接的方式传达了比直接互动更多也更为人接纳的讯息,开发了谘商的想像空间,也融合了左右脑的共同运作,作为一个谘商的实务工作者与学习者,探索并精练隐喻的意涵与应用,或许也会是一种独特的乐趣。
www.nmgpsy.com内蒙古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