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与人生快乐

发布时间:2019-04-19 22:14:58   来源:西南财经大学    
字号:

你曾遇到过这种情景吗?

某天,你辛辛苦苦地做着兼职。经过了一天的紧张劳动后,你的老板付给了你一百元。

你小心翼翼的揣着这来之不易的一百元,走在街头,突然看到了不远处的彩票投注站,再三权衡下,你决定花上五块钱买一张刮刮乐,却发现一不小心中了一百元,最终你愉快的用中奖额外得来的九十五元吃一顿大餐,而那兼职得到的一百元却还舍不得花。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前一百元和后一百元的效用相比,显然是前者更大,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却会对后者这一百元更感到高兴,并且更乐意去消费掉它。俗话说得好,中奖得来的这一百元,其实是“意外之财”,而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席勒更是揭示了这句俗语的本质:这不同的两百元,归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的范畴,而这行为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学理论而言,是个不新也不旧的玩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开始注意到了“非理性人”在经济体中的存在与影响,而1979年卡尼曼和阿莫斯的“前景理论”,更是为行为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更加科学和完备的模型体系。

什么是前景理论,行为经济学又在讨论些什么?公式或许会让你头疼,我们不妨从一个选择题开始。你现在有机会参与幸运抽奖,从以下选择中二选一:一千元的确定收入;有一半的概率收入一千八百元,有一半概率一无所有。这个时候,理性先生就会跳出来,说这太简单不过了,算算期望就知道确定收入一千元是更加划算的;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喜欢跟理性先生唱反调,去选择那概率收入。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时,行为小姐就会站出来安慰疑惑的理性先生:人们容易对概率的可能性产生有偏的估计,通常表现为对有利的概率高估,而对有害的概率低估,同时,这八百元的溢价也将这项收入分立开来成为了独立的一千元与八百元,避免变成边际效用递减的牺牲者———这样的结果在理性先生看来的确“傻傻的”。

同样,在金融市场发展的几十年来,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的现代金融理论越来越看不懂人们的操作,而不同交易品种在交易过程的光怪陆离,更是警示着学者,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背后搞鬼,研究来研究去,这背后的黑手竟然就是我们自己。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东西来说,在中国股市发展历程中,先进的西方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纷纷“翻车”,巴菲特老爷子更是在2018年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上坦言 “中国股市更像一个赌场”,究其原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差异固然不可忽视,但年轻的中国市场,缺少的更是成熟的投资者,散户们更喜欢的是现实而简单的经验主义,系统性投资教育的缺乏,让诸如“满仓干”、“追涨杀跌”这样的“非理性行为”在这A股如鱼得水,上蹿下跳。

同样,回到我们开头的故事,为什么同样的一百元,待遇却不同。答案就是前者被打上了“劳动所得”的标签,而后者则是“意外所得”。在“劳动所得”这个心理账户中,满满的是劳动的辛酸,自然会被小心翼翼的对待,精打细算;而“意外所得”,则是一个角落里的账户,你说不清道不明,在这个账户中,有钱就花,没钱就不花,仅此而已———因而,倘若你不是用这中奖得来的一百元开个荤,而是把它丢了,你也绝对不会像丢了通过兼职而挣到的那一百元那么痛苦。

做个理性人,不仅要求我们懂得经济运行的知识,更是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因非理性而存在的局限,进而合理规避,正确规划,养成良好的消费理财习惯。

我知道你现在正在看你自己微信钱包里的零钱,不妨试着列个表,多开几个心理账户,你可能会发现,冲动消费少了,理财成就感变强了,原来不够花的钱居然还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