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寻求改变,跳出“舒适区”

发布时间:2019-04-19 22:15:12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字号:

现代心理学把人类感知外部世界并投射内心的呈像划分为三个区域:恐慌区、学习区、舒适区。

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都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我们所固有的习惯、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为我们搭建起了一个心灵的港湾和庇护所,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你可能会觉得压力倍增,无所适从。

学习区(Learning Zone)里面是我们很少接触甚至未曾涉足的领域,充满新颖的事物,在这里可以充分的锻炼自我,挑战自我。

恐慌区(Panic Zone),顾名思义,在这个区域中会感到忧虑,恐惧,不堪重负。比如在公共场合演讲,或者从事一些危险的极限运动。

你是否感觉生活很轻松,工作上没有压力?你是否处于舒适的生活状态中,并且不想做出改变?如果是,那么你可能处于舒适区中。

你是否每天都很充实?是否经常花时间来学习?是否觉得自己在不断的成长和进步?如果是,那么你可能处于学习区中。

如果你感觉到压力很大,疲惫不堪,那么你可能处于恐慌区中。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性格喜好各有差异,各个区域之间的界线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蹦极对我来说属于恐惧区,但是可能位于你的学习区之内。

而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在“学习区”内做事,人才会进步。尝试新鲜事物,积极寻找新的“奶酪”,主动去改变,探索未知领域,能开拓思维和视野,激发潜力。

然而,很多人害怕改变,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总以为“奶酪”还足够,因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坐吃山空。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我们听的太多,但我们也因为听的太多,并亲身参与了太多,我们已经失去了感知和触觉。在舒适区呆久了,对新知识的强烈挑战的欲望反而没有那么强。

主动寻求变化的人是生活中的少数。他们能够狠下心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并持续提高待在舒适区外面的能力。他们能在凌晨五六点从温暖舒适的被窝里爬起来晨跑,工作趋于平稳时参加一些技能提升的培训课程,每一项任务都做到极致,连业余爱好都能媲美专业水准。

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多。同样是周末,你可以提升技能,也可以八卦闲聊。而只想要结果而不愿意承受过程,渴望追追剧、打打王者荣耀、喝喝咖啡、吹吹牛就能突然有一天变得牛起来,这无疑是在做梦。在舒适区里呆久了,等到问题接踵而至时,只剩焦虑,如果还不去正面冲撞它、击破它,它们就会在你30岁、35岁、40岁、45岁的时候卷土重来,并且一次比一次凶狠,而你却一次比一次无力。 

而你除了让自己走出舒适区,主动纵深跳入汹涌的时代潮流外,还能有其他的选择么?

蔡康永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在任何领域,如果想要有所成就,都需要超越极限的学习,都需要孜孜以求的探索,都需要殚精竭虑的思考,都需要无数次失败和成功的实践。

每一次危机的背后都有一个试图逃避的你,放过自己很容易,让生活放过你却很难。也许你会发现,困难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你也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脆弱。真正跨越过后,你可能会淡淡地对困难说一句:“原来,也不过如此。”

世界其实远比你想象的要公平。一分耕耘虽不一定有一分收获,但好吃懒做一定会颗粒无收。没有什么一夜之间基因突变,不用费力就能走上人生巅峰的好事。只有不断主动改变自己甚至改变环境,才能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蜕变升级。

弱者拒绝变化,拒绝风险,同时也拒绝了升级改版的可能性。强者懂得自律的意义,懂得主动逃离舒适区。所有改变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但这都是蜕变的代价。改变是短痛,固步自封是长痛。谁不是咬碎了牙和着血往肚子里吞?只有在经历百般纠结与痛苦之后,才能站在万人中央享受艳羡的目光。

最后附上一句话,出自《少有人走的路》

生活之路不是由沥青铺就的阳关道,它没有通明的灯火,更没有路标,它是荒漠中的一条坎坷的小径。

—— M·斯科特·派克